《(通用版)2019版高考物理二輪復習 專題檢測(二十九)振動和波、光、電磁波(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2019版高考物理二輪復習 專題檢測(二十九)振動和波、光、電磁波(含解析)(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振動和波、光、電磁波
1.(1)如圖所示,△ABC為一玻璃三棱鏡的橫截面,∠A=30°。一束紅光垂直AB邊射入,從AC邊上的D點射出,其折射角為60°,則玻璃對紅光的折射率為________。若改用藍光沿同一路徑入射,則光線在D點射出時的折射角________(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60°。
(2)一列簡諧橫波沿+x方向傳播,t=0時刻的波形如圖甲所示,A、B、P和Q是介質中的四個質點,t=0時刻波剛好傳播到B點。質點A的振動圖像如圖乙所示,則:
(ⅰ)該波的傳播速度是多大?
(ⅱ)從t=0到t=1.6 s,質點P通過的路程是多少?
(ⅲ)經過多長時間質點Q第二次到達波
2、谷?
解析:(1)根據(jù)光路的可逆性及折射率定義有n==;玻璃對藍光的折射率比對紅光的折射率大,入射角相同時,藍光的折射角更大些。
(2)(ⅰ)由題圖甲可知該波的波長λ=20 m
由題圖乙可知,該波的周期T=0.8 s
傳播速度v==25 m/s。
(ⅱ)從t=0到t=1.6 s經過2個周期,質點P通過的路程
s=2×4A=16 m。
(ⅲ)質點P、Q平衡位置之間的距離
L=85 m-10 m=75 m
由L=vt,解得t=3 s
即經過3 s質點Q第一次到達波谷,故經過3.8 s質點Q第二次到達波谷。
答案:(1) 大于 (2)(ⅰ)25 m/s (ⅱ)16 m (ⅲ)3
3、.8 s
2.(1)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 m/s,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為4 900 m/s。一平直橋由鋼鐵制成,某同學用錘子敲擊一下橋的一端發(fā)出聲音,分別經空氣和橋傳到另一端的時間之差為1.00 s。橋的長度為________m。若該聲波在空氣中的波長為λ,則它在鋼鐵中的波長為λ的________倍。
(2)某種柱狀透明工藝品的截面形狀如圖中實線所示,AO、BO為夾角是60°的平面,底部ADB是半徑為R的圓弧面,其對應的圓心角也為60°,圓心在∠AOB的角平分線OD的延長線上。一束單色平行光沿與OA面成45°角的方向斜向下射向OA面,經OA面折射進入該柱狀介質內,已知介質折
4、射率為。
(ⅰ)通過計算說明在介質中經OA面折射的光線的方向;
(ⅱ)要使底部弧面ADB沒有光線射出,OA面至少應該遮住多長的距離(不考慮二次反射)。
解析:(1)設聲波在鋼鐵中的傳播時間為t,由L=vt知,340(t+1.00)=4 900t,解得
t= s,代入L=vt中解得橋長L≈365 m。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頻率不變,根據(jù)v=λf知,聲波在鋼鐵中的波長λ′==λ。
(2)(ⅰ)由題意可知,光線在OA面上的入射角i=45°,由折射定律知:
=n
解得折射角r=30°
由幾何關系知,折射光線平行于OB。
(ⅱ)光路圖如圖所示
進入介質內的光線,在弧面ADB上到達的位置越向
5、左入射角越大,假設光線射向M點時,折射到弧面ADB上P點時恰好發(fā)生全反射,則AM為OA面上應該遮住的部分
此時在弧面ADB上的入射角為θ,則θ=45°
由幾何關系得α=15°
過A點作PO′的平行線AN與PM的延長線相交于N點,則四邊形ANPO′為菱形,在△AMN中,由幾何關系得∠NMA=120°,∠MNA=45°
根據(jù)正弦定理=
解得AM=R。
答案:(1)365 (2)(ⅰ)折射光線平行于OB (ⅱ)R
3.(2019屆高三·哈爾濱模擬)(1)[多選]一列沿x軸傳播的簡諧橫波,t=0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此時質點P恰在波峰,質點Q恰在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動。再過0.5 s,質點Q
6、第二次到達波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
A.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
B.波的傳播速度為60 m/s
C.波的周期為0.2 s
D.t=0至0.9 s時間內質點P通過的路程為1.8 m
E.1 s末質點P的位移是零
(2)如圖所示為等腰直角三棱鏡ABC,一組平行光線垂直斜面AB射入。
(ⅰ)如果光線不從BC、AC面射出,求三棱鏡的折射率n的范圍;
(ⅱ)如果光線順時針轉過60°,即與AB面成30°角斜向下,不考慮反射光線的影響,當n= 時,能否有光線從BC、AC面射出?
解析:(1)t=0時刻,質點Q恰在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動,可知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選項A正確;再過0.
7、5 s,質點Q第二次到達波谷,可得=0.5 s,T=0.4 s,波的傳播速度為v== m/s=60 m/s,選項B正確,C錯誤;0.9 s=2.25T,故t=0至0.9 s時間內質點P通過的路程為2.25×4A=9×0.2 m=1.8 m,選項D正確;1 s=2.5T,則1 s末質點P的位移是-0.2 m,選項E錯誤。
(2)(ⅰ)光線穿過AB面后方向不變,在BC、AC面上的入射角均為45°,光線不從BC、AC面射出(即發(fā)生全反射)的條件為:
sin 45°≥
解得n≥。
(ⅱ)當n=時,設全反射的臨界角為C,
sin C=
折射光線如圖所示,
由n=,
解得r=30°
光線
8、在BC面的入射角β=15°C,所以不能從AC面射出。
答案:(1)ABD (2)(ⅰ)n≥ (ⅱ)只從BC面射出
4.(1)[多選]一列簡諧橫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振幅為2 cm,周期為T,已知在t=0時刻波上平衡位置相距40 cm的兩質點a、b的位移都是1 cm,但運動方向相反,其中質點a沿y軸負方向運動,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A.該列簡諧橫波波長可能為150 cm
B.該列簡諧橫波波長可能為12 cm
C.當質點b的位移為+2 cm時,質點a的位移為負
D.在t=時刻,質點b速度最大
E.質點a
9、、b的速度始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如圖所示為某種透明材料制成的一柱形棱鏡的橫截面圖,CD是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圓弧面,圓心為O;光線從AB面上的M點入射,入射角為θ,光進入棱鏡后恰好在BC面上的O點發(fā)生全反射,然后由CD面射出。已知OB段的長度為L,真空中的光速為c。求:
(ⅰ)透明材料的折射率n;
(ⅱ)該光在透明材料內傳播的時間t。
解析:(1)根據(jù)題意,質點a、b在波的圖像中的位置可能情況如圖所示。
有×+kλ=0.4 m,可得λ= m,其中k為大于等于0的整數(shù),波長最長為1.2 m,選項A錯誤;當k=3時,λ=12 cm,選項B正確;質點b再經過T位移為+2 cm(波
10、峰位置),質點a再經過T到平衡位置,之后再經過T到波谷位置,選項C正確;t=T時,質點b經過平衡位置,速度最大,選項D正確;兩質點平衡位置間的距離等于半個波長的奇數(shù)倍時速度才會始終等大反向,而a、b兩質點平衡位置間的距離不等于半個波長的奇數(shù)倍,選項E錯誤。
(2)(ⅰ)設光線在AB面的折射角為r,光路如圖所示
根據(jù)折射定律得n=
設棱鏡發(fā)生全反射的臨界角為θC,由題意,光線在BC面恰好發(fā)生全反射,可得sin θC=
由幾何知識可知,r+θC=90°
聯(lián)立以上各式解得n=。
(ⅱ)光在棱鏡中的傳播速度v=
由幾何知識得,MO==nL
該光在透明材料內傳播的時間
t==。
答案
11、:(1)BCD (2)(ⅰ) (ⅱ)
5.(2018·太原高三段考)(1)[多選]據(jù)報道,臺灣高雄市曾發(fā)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
15 km。如果該地震中的簡諧橫波在地球中勻速傳播的速度大小為4 km/s,已知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某時刻剛好傳到N處,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
A.從波源開始振動到波源遷移到地面需要經過3.75 s
B.從波傳到N處開始計時,經過t=0.03 s位于x=240 m 處的質點加速度最小
C.波的周期為0.015 s
D.波的圖像上M點此時速度方向沿y軸負方向,經過一段極短的時間后動能減小
E.從波傳到N處開始,經過0.01
12、2 5 s,M點的波動狀態(tài)傳播到N點
(2)如圖,等腰三角形ABC為某透明介質的橫截面,AB=AC,O為BC邊的中點,位于截面所在平面內的一束光線自O點以角i入射,第一次到達AB邊恰好發(fā)生全反射。已知θ=15°,BC邊長為2L,該介質的折射率為。求:
(ⅰ)入射角i;
(ⅱ)光從入射到發(fā)生第一次全反射所用的時間。
解析:(1)波上的質點并不隨波遷移,選項A錯誤;由題意可知該波的周期為T= s
=0.015 s,從波傳到x=120 m處開始計時,經過t=0.03 s,波向前傳播的距離s=4×103×
0.03 m=120 m,位于x=240 m處的質點在平衡位置,加速度最小,選項B、
13、C正確;由“上下坡法”可得M點的速度方向沿y軸負方向,正在往平衡位置運動,速度增大,動能增大,選項D錯誤;M、N兩點的平衡位置之間相距50 m,波從M點傳到N點所需時間t1= s=0.012 5 s,選項E正確。
(2)(ⅰ)作出光路圖如圖所示,根據(jù)全反射規(guī)律可知,光線在AB面上P點的入射角等于臨界角C,由折射定律得sin C=
代入數(shù)據(jù)得C=45°
設光線在BC面上的折射角為r,由幾何關系得r=30°
由折射定律得n=
聯(lián)立以上各式,代入數(shù)據(jù)得
i=45°。
(ⅱ)在△OPB中,根據(jù)正弦定理得
=
設所用時間為t,光線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為v,得
=vt
又v=
聯(lián)立以上各式,代入數(shù)據(jù)得
t=L。
答案:(1)BCE (2)(ⅰ)45° (ⅱ) L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