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2020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 第三單元 中國現代史 專題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與思想和科教文藝學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課標)2020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 第三單元 中國現代史 專題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與思想和科教文藝學案 新人教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專題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與思想和科教文藝
一、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
1.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1949—1956年底)
(1)國民經濟恢復——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國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建設
①特點:發(fā)展生產力與改造生產關系相結合,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yè)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yè)布局。
(3)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確立
①性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
②意義: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
2、建立起來。
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①內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②評價: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實踐中未能堅持下來。
(2)“左”傾泛濫——嚴重失誤
①表現:1958年開始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②原因:急于求成,改變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沒有經濟建設經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左”傾冒進,夸大
3、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③結果:經濟比例失調,環(huán)境破壞,農民的積極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針——調整恢復
1960年冬,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底,經濟形勢好轉。
(4)“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
①實質:“左”傾錯誤發(fā)展成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
②影響:國民經濟基本癱瘓,面臨崩潰;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徘徊。
[一語點撥] 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
[歷史解釋] 計劃經濟體制
1.含義
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
4、行計劃的經濟體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排斥市場調節(jié),以指令性計劃和行政管理為主。
馬克思主義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俄國十月革命后蘇聯首次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計劃建設,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2.作用
(1)運用這種新的經濟體制有助于在短期內醫(y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以順利地渡過經濟困難時期。
(2)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
5、下,運用這種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保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奠定了國民經濟良性循環(huán)的物質基礎。
(3)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一五”計劃期間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二、改革開放與經濟體制改革
1.改革開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②內容:撥亂反正,工作重心轉移,改革開放。
③意義:黨和國家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2)經濟體制改革
6、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原因:人民公社體制阻礙生產力發(fā)展,農村穩(wěn)定是國家局勢穩(wěn)定的基礎。
意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獲得發(fā)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②國有企業(yè)改革
內容: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增強企業(yè)活力,以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為主要內容。
意義:增強了企業(yè)競爭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國有資產大幅增長,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
(3)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過程
從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五個經濟特區(qū)。
1984年,開放大連、天津、秦皇島、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閩東南地區(q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huán)渤
7、海地區(qū)又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②特點:形成從經濟特區(qū)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從東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2.改革開放的深化(20世紀90年代至今)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①過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起來。
②作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人民生活發(fā)生巨大變化。
(2)對外開放的深入
①1990年,國家作出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
②2001年12月11日
8、,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語點撥]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對內改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加入WTO,使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重點深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時期的經濟結構
1.過渡時期
(1)經濟類型:國有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集體經濟)、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2)關系: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其余經濟仍占很大比重,并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其趨勢是最終被改造成社會主義經濟。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
9、經濟類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集體經濟。
(2)關系: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
3.改革開放新時期
(1)經濟類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經濟。
(2)關系: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其他經濟為輔助,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補充,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服務,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形成競爭格局。
三、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1.毛澤東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
2.鄧小平理論
(1)醞釀:粉碎“四人幫”后,中國面臨
10、著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抉擇。在鄧小平支持下,思想領域掀起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提出:1978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號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3)發(fā)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4)完善: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fā)表“南方談話”;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一語點撥]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圍繞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
11、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并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不懈探索,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歷史解釋]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3.毛澤東思想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其中,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一語點撥] 1978年底,我國的改革開放揭開了序幕
12、,中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一偉大事業(yè)中,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進行繼承與發(fā)展,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重點深化] 當代中國的三大思想解放運動
1.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論界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破了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對人們的思想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指的是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解決了困擾人們的姓“資”姓“社”的問題。
3.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指的是199
13、7年黨的十五大,會議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困擾人們的姓“公”姓“私”的問題。
四、現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1.20世紀80年代以前(側重發(fā)展軍事科技)
(1)“兩彈一星”
①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②1964年,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③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
(2)雜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秈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yōu)2號”。
(3)生物技術
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
2.20世紀80年代后(側重為經濟建設服務)
(1)計算機
14、
①1983年,中國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計算機“銀河-Ⅰ號”。
②1997年,“銀河-Ⅲ號”巨型計算機使中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2)載人航天
2003年,“神舟五號”發(fā)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重點深化] 助推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是科技發(fā)展的政治基礎。
2.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黨和政府對科技發(fā)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4.優(yōu)秀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開拓創(chuàng)新和無私奉獻,為科技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5.社會生產、生活發(fā)展的推動和需要是重要動
15、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積極引進世界先進技術。
五、現代中國教育的探索歷程
時期
政策
成就
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接管和改造舊學校,掌握學校領導權,建立人民教育事業(yè)
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yōu)樯鐣髁x性質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學校將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讀和職業(yè)教育相結合
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yǎng)了大量的勞動后備軍和建設人才
受“左”傾思想影響,出現了教育的“大躍進”
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文化大革命”時期
“四人幫”迫害教育工作者,高考制度被廢止
教育事業(yè)遭到嚴重破壞
16、改革開放以來
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制度,提出“三個面向”,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
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促進了中國經濟建設的發(fā)展
[歷史解釋] 教育、科技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1.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fā)展的基礎??萍己徒逃菦Q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要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發(fā)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發(fā)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也推動著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發(fā)展又帶動國民經濟的提高。
4.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因此,國家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
17、。
六、新中國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
1.“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表現: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雙百”方針,作為基礎性和長期性的方針。
(2)影響:文藝領域出現繁榮景象,文藝作品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2.文藝發(fā)展受阻
(1)表現:將一些學術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不同的學術觀點被認為代表不同的階級;許多知識分子被劃歸為“右派”“反動學術權威”。
(2)影響:知識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
3.重新強調“雙百”方針
(1)表現:“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藝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鄧小平指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中央提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2)影響:出現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學作品以及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生活的影視作品。
4.作品更加豐富多樣
(1)表現: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藝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2)影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