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化學《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三化學《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三化學《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
【專題要點】
有關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在高考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物質鑒別、氣體的制取和性質驗證、推斷、計算等題型中,一般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載體,與化學基本概念、理論、實驗、計算結合在一起考查.在未來的高考中考查形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會突出對物質性質的探究性命題,也會以新的情境或陌生的物質為載體來考查有關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它要求我們熟練掌握各主族中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制備和用途,了解這些元素的單質及某些氧化物、氫化物的性質。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以硫酸為例,了解化工生產化學反應原理的確定。初步了解原
2、料與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廢處理”與環(huán)境保護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綜合經(jīng)濟效益問題。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對大氣的污染,以及防止大氣污染。注意: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原料與能源的合理利用,生產過程中的綜合經(jīng)濟效益問題是這部分的重點。
【考綱要求】
1、常見非金屬元素(如H、C、O、N、Si、S、C等)
⑴了解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⑵了解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對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
2、了解海水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學在其中可以發(fā)揮的作用。
⑴了解海水中存在的重要元素及其在工業(yè)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潛在價值。
⑵了解由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
3、以
3、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⑴能依據(jù)所提供的資料或信息,獲取并歸納元素化合物的性質。
⑵能夠設計簡單的實驗,具備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基本思路。
⑶嘗試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等原理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質
【教法指引】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學習化學的基礎,也是學生今后在生活中經(jīng)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化學常識。為了使學生對非金屬及其化合物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教學設計要著眼于幾種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在知識的銜接上盡量使知識和用途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物質的重要性能與可能的負面作用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認識常見非金屬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與人類和環(huán)境的關系。教學中要注意強
4、化元素化合物知識一般學習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性質與用途緊密聯(lián)系,深化對元素化合物性質的理解和靈活應用,體現(xiàn)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價值的重要方面,增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采用對比歸納法進行教學,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來認識物質的共性和個性、區(qū)別和聯(lián)系。如濃硫酸、硝酸作氧化劑時,都是硫、氮元素被還原;都是濃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強;濃硫酸、濃硝酸都能與不活潑金屬和一些非金屬反應;在常溫下,濃硫酸、濃硝酸都能使鐵、鋁表面氧化生成牢固的氧化物薄膜,從而阻止酸與內層金屬的反應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向學生說明,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記憶本章的重點側重硅、氯、硫、氮等非金屬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的認識和
5、理解上。
【知識網(wǎng)絡】
1. 鹵素
(1)分清氯水、溴水的成分,反應時的作用和褪色的原理。
氯水中正因為存在可逆反應Cl2+H2OHCl+HClO,使其成分復雜且隨著條件的改變,平衡發(fā)生移動,使成分發(fā)生動態(tài)的變化。當外加不同的反應物時,要正確判斷是何種成分參與了反應。氯水中的HClO能使有色物質被氧化而褪色。反之,也有許多物質能使氯水、溴水褪色,發(fā)生的變化可屬物理變化(如萃?。?,也可屬化學變化,如歧化法(加堿液)、還原法(如Mg、SO2等)、加成法(加不飽和的有機物)等。值得一提的是有時雖然發(fā)生化學變化,但仍生成有色物,如Br2與Fe或KI反應。
6、(2)區(qū)分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儀器、操作以及適用范圍與其他物質分離方法不同。
萃取和分液是物質分離的眾多方法之一。每一種方法適用于一定的前提。分液適用于分離互不相溶的兩種液體,而萃取是根據(jù)一種溶質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溶解性有很大差異從而達到提取的目的。一般萃取和分液結合使用。其中萃取劑的合理選擇、分液漏斗的正確使用、與過濾或蒸餾等分離方法的明確區(qū)分等是此類命題的重點和解決問題的關鍵。
命題以選擇何種合適的萃取劑、萃取后呈何現(xiàn)象、上下層如何分離等形式出現(xiàn)。解題關鍵是抓住適宜萃取劑的條件、液體是否分層及分層后上下層位置的決定因素。分液操作時注意“先下后上、下流上倒”的順序。為確保液體順利流
7、出,一定要打開上部塞子或使瓶塞與瓶頸處的小孔或小槽對齊,與大氣相通
2. 氧族:
(1)掌握常見物質的俗名、組成、用途,防止張冠李戴。
本章中出現(xiàn)的物質俗名比較多,有些名稱之間又特別容易混淆,如冰晶石和重晶石、芒硝和硝石、大蘇打和蘇打或小蘇打等,還有名目繁多的礬鹽。這些雖屬識記性的知識,但也應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注意它們的性質和用途,對記憶其化學組成有幫助。同時要及時歸納和比較,以便清楚地區(qū)別它們。
(2)熟悉有關各種價態(tài)的硫元素性質及轉化,以作推斷題(主要是框圖型)。
牢固掌握各種代表物性質及它們之間的知識網(wǎng)絡和反應原理,就可避免死搬
8、硬套。對于框圖型等推斷題,也要善于找“題眼”,挖掘題中隱含的提示,注意對題設條件的充分應用,盡量縮小范圍。推斷時不僅要關注網(wǎng)絡的結構,還要注意題干提供的不起眼的信息,如顏色、狀態(tài)、式量、用途等都可能成為突破的切入口。
(3)二氧化硫和氯氣的漂白性
SO2和Cl2雖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現(xiàn)象有不同特點。氯氣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次氯酸的具有強氧化性,將有色物質氧化成無色物質,褪色后不能恢復原來的顏色。而SO2是由于它溶于水生成的亞硫酸與有色物質直接結合,形成不穩(wěn)定的無色化合物,褪色后在一定的條件下又能恢復原來的顏色。如:
不顯紅色
通入Cl2
加熱至沸
通入SO2
品紅溶液
9、
褪色
紅色
褪色
加熱至沸
通入Cl2
立即變紅隨即變?yōu)闊o色
很快變成紅色
紫色石蕊
通入SO2
3. 氮族:
1.氨水顯弱堿性的理解。
氨氣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少部分電離出OH-、NH4+,所以氨水具有弱堿性。注意以下兩點:
(1)氨水遇Al3+、Fe3+、Mg2+分別可以生成Al(OH)3、Fe(OH)3、Mg(OH)2沉淀,但氨水中滴加Ag+溶液開始出現(xiàn)沉淀AgOH,繼續(xù)滴加沉淀即溶解生成銀氨溶液;(2
10、)氨水遇酸、酸性氧化物可以成鹽,又根據(jù)氨水與酸的量關系分別得到正鹽和酸式鹽。如: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的離子方程式 NH3.H2O+SO2=NH4++HSO3-是錯誤的。
2.NO、O2被水吸收的分析。
NO、O2被水吸收實質上發(fā)生如下反應:2NO+O2=2NO2,3NO2+2H2O=2HNO3+NO。生成NO還可以繼續(xù)氧化,生成NO2再溶于水,這是一個循環(huán)反應。如無任何氣體剩余,最終產物應為HNO3,恰好反應的量的關系:4NO+3O2+2H2O=4HNO3,實際反應中可以有NO或O2剩余,但不能兩者兼有之。
3.氮可以形成多種氧化物。NO2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硝酸,
11、但NO2不是硝酸的酸酐。掌握酸酐的判斷方法。NO2與溴蒸氣不能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
4.NO3-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強氧化性,可以將Fe2+氧化為Fe3+、SO32-氧化為SO42-,將I-、Br-、S2-氧化為I2、Br2、S。
5.檢驗NH4+離子,可加入燒堿溶液后,必須加熱,再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NH3,否則不一定有NH3放出。
4、碳族:
(1)CO2通入NaOH溶液的判別。
CO2通入NaOH溶液的反應與CO2氣體通入量有關。當CO2通入少量時生成Na2CO3,當CO2通入過量時生成NaHCO3,CO2通入量介于兩者之間,既有Na2
12、CO3又有NaHCO3。因此推斷產物時一定要注意CO2與NaOH間量的關系。
(2)Na2CO3溶液中滴加鹽酸過程不清楚。
在Na2CO3溶液中滴加HCl,CO32-先轉化為HCO3-,再滴加鹽酸HCO3-轉化為H2CO3,不穩(wěn)定分解為CO2。
如:在10mL0.01mol/L純堿溶液中,不斷攪拌并逐滴加入1.2mL0.05mol/L鹽酸,完全反應后在標準狀況下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為(答案D)
A.1.334mL B.2.240mL C.0.672mL D.0mL
(3)CO2通入CaCl2溶液中是否有沉淀的分析錯誤。
可
13、用反證法:如能產生沉淀,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Cl2+H2O=CaCO3↓+2HCl。因CaCO3溶于鹽酸,故反應不能發(fā)生。因為CO2只有通入中性或堿性溶液才能產生CO32-,并同時產生部分H+,若原溶液無法消耗這部分H+,則不利于CO2轉化為CO32-,也就無法與Ca2+形成沉淀。若要使CaCl2與CO2反應生成沉淀,就必須加入部分堿溶液中和CO2與H2O反應而產生的H+。同理,該思維方式適用于CO2、SO2通入CaCl2或BaCl2溶液。
(4)不要把Na2CO3+SiO2Na2SiO3+CO2↑與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相混。前者是工業(yè)制玻璃的反應式之一,是在高溫條件下發(fā)生的反應,而后者是在水溶液中發(fā)生的反應。若交換條件,兩者均不發(fā)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