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康復評定技術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頸椎病的康復評定技術ppt課件(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頸椎病的評定技術,頸椎病的定義,定義: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fā)性頸椎組織病變,刺激或壓迫周圍的頸神經、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頸椎病的普遍性,各學者對頸椎病發(fā)病率的統計,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對不同人群的調查,均有所差異,在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頸椎病的發(fā)生率為7-10%(僅供參考)。該病為中年以上人群的常見病,以30-50歲人群更多見,但是目前有年輕化趨勢。,頸椎的解剖,頸椎位于脊柱上段,是脊柱中活動頻率最高的一個節(jié)段,正常情況下,頸椎具有生理性前凸。,頸椎病的常見病因,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 損傷 (包括急性和慢性的損傷 ) 先天性椎管狹窄,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
2、,正常頸椎椎間盤髓核含水量約80%,纖維環(huán)含水量約65%,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間盤含水量逐漸減少,從而逐漸失去正常的彈性和韌性,頸椎椎間隙逐漸狹窄,關節(jié)囊和韌帶松弛,最后導致頸椎活動時穩(wěn)定性下降,此為引起頸椎病最基本的原因。,損傷,急性損傷可使已退變的頸椎和椎間盤損害加重,從而誘發(fā)頸椎病,如外傷所致的頸椎損傷。 慢性損傷對已退變的頸椎可加速其退變的過程導致提前發(fā)病,如長時間伏案工作引起的頸椎慢性勞損。,先天性椎管狹窄,是指頸椎的發(fā)育過程中椎弓根過短,椎管的矢狀徑14-16mm,在此基礎上,比較輕的頸椎退行性病變也可引起頸椎病。,頸椎病的分型,根據頸椎病病理改變及臨床癥狀的不用,可分為不同的類型
3、 頸型(又稱頸部軟組織型) 神經根型 椎動脈型 脊髓型 交感神經型 混合型(同時具有上述二型以上者) 其他型,不同類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神經根型頸椎病,占全部頸椎病的50-60% 發(fā)病機理:頸椎間盤的側后方突出,鉤椎關節(jié)或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頸肩痛、上肢放射痛、麻木、過敏;上肢肌力下降,手指活動受限 體征:頸部肌肉痙攣;上肢肌肉萎縮;頸肩部壓痛;上肢牽拉試驗(+);壓頭試驗(+);腱反射減弱 輔助檢查:X線片、CT、MRI,脊髓型頸椎病,約占10-15%,且多見于中老年人 發(fā)病機理: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椎體后沿增生形成骨贅,黃韌帶增生肥厚,后縱韌帶鈣
4、化等。由于下頸段椎體相對較小,活動度大,易較早發(fā)生下頸段脊髓受壓。,脊髓型頸椎病,癥狀: 早期:脊髓側束、錐體束的損傷為主:四肢麻木,腳似踩棉花感,胸部或腰部可有束帶感,手的動作笨拙,細小動作失控,持物不穩(wěn),四肢無力,步態(tài)不穩(wěn); 晚期: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為主,行走困難,甚至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 體征:肌力下降,肌張力增高,肢體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輔助檢查:X線片、MRI,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理:椎動脈經橫突孔上行,當頸椎橫突孔狹窄,鉤椎關節(jié)增生肥大時,直接刺激和壓迫椎動脈,隨著頸椎穩(wěn)定性下降,在活動時椎間關節(jié)可過度移動而牽拉椎動脈,以及經交感神經興奮,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
5、共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眩暈,頭部活動時誘發(fā)或加重,猝倒,與頭部突然旋轉和伸展活動有關。頭痛,枕部、頂枕部頭痛或放射到顳部,多為發(fā)作性脹痛,視覺障礙、突發(fā)性弱視或失明、復視,短期內可恢復。,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發(fā)病機理:頸脊髓沒有交感神經的節(jié)前纖維,而是從上胸段胸1-2交感神經的節(jié)前纖維上升換元,換元后形成頸交感神經節(jié)和鏈,與頸脊髓的灰交通支相連,其節(jié)后纖維分布于頭、頸、四肢及心血管系統。頸椎病變的刺激可通過脊髓或腦脊髓反射而出現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癥狀,表現出多器官、多系統癥狀和體癥,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興奮性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暈、惡心和嘔吐,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
6、孔擴大或縮小,眼目干澀,眼后部脹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血壓升高,頭頸及四肢出汗障礙,耳鳴,聽力下降,發(fā)音障礙 抑制性癥狀: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四肢冰冷、血壓下降、胃腸脹氣等,混合型(同時具有上述二型以上者) 其他型 在頸椎病的防治過程中,還可見一些病例無法歸屬于上述各型之中,或病例過少,尚未能得到大家認可為一個獨立類型,暫歸為其他型。,其他型頸椎病,其他型主要是椎體前緣出現骨刺,向前突出壓迫食管,引起病人吞咽困難的臨床癥狀;或者刺激或壓迫膈神經出現呼吸困難,或者刺激或壓迫喉返神經引起聲音嘶啞等,并出現其他相應的臨床表現。 癥狀:咽喉干澀、咽喉部疼痛、明顯異物、吞咽困難、音啞等咽
7、喉、食道癥狀。 X線側位片: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前曲度加大、椎體移位、椎體前緣增生; 食道后壁粘膜炎性滲出、不同程度的潰瘍、憩室形成等病理改變,輔助檢查,輔助檢查,X線平片: 頸椎生理前凸消失,變直,甚至反曲; 椎間隙變窄; 椎體前后沿見骨刺或骨贅; 鉤椎關節(jié)或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以及椎間孔狹窄; 頸椎過伸位可見椎體間錯位,輔助檢查,CT: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有相應CT影像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與神經根型頸椎病CT影像相似 頸椎間盤突出;椎管、神經根管及橫突孔狹窄;黃韌帶肥厚;后縱韌帶鈣化;脊神經受壓等。CT檢查在椎管矢狀徑測量上優(yōu)于其他方法,輔助檢查,MRI: 三維結構顯示頸椎間
8、盤突出; 椎管、神經根管狹窄; 黃韌帶肥厚; 后縱韌帶鈣化; 脊神經受壓; 椎動脈狹窄,輔助檢查,DSA:椎動脈造影 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可經股動脈插管行椎動脈造影,通過數字減影技術,顯示椎動脈受壓的部位和狹窄的程度,輔助檢查,彩色多普勒: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椎動脈狹窄,血流量減少 脊髓造影:脊髓型頸椎病 腰椎穿刺、頸椎椎管造影,顯示脊髓受壓的部位、程度和范圍 ECT核醫(yī)學檢查:脊髓型頸椎病可通過放射性核素顯像顯示腦脊液回流受阻情況,輔助檢查,其他輔助診斷檢查 腦脊液動力學測定及生化分析:判斷椎管通暢程度 肌電圖: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了解神經損傷的節(jié)段和程度及上肢肌電活動 腦血流圖:椎動脈型頸椎病
9、患者通過腦血流圖的檢查,可反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情況。,頸椎病的評定,頸椎的檢查,問診:病史 視診:頸部外觀是否正常,有無斜頸或畸形 觸診:頸肩背部常有固定的壓痛點,應仔細檢查棘突、棘間、棘旁、頸肩部肌肉是否存在壓痛點。 頸椎關節(jié)活動度:正常的頸椎關節(jié)活動度為屈曲060,后伸070左右旋轉080,左右側彎045,肌力及肌張力,神經根性頸椎病患者可出現患側上肢遲緩性癱,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可出現四肢痙攣性癱瘓。評估應注意檢查記錄肌力、肌張力情況。,感覺評定,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引起患側上肢皮膚相應的神經節(jié)段感覺障礙;脊髓型頸椎病可出現四肢的根性神經損害和/或軀干感覺障礙。,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出現生理反射
10、的減弱或消失; 脊髓型頸椎病可出現腱反射活躍或亢進,并可出現病理反射陽性,如Hoffmann征(+),Rossolimo征(+),Babinski征(+), Openheim征(+), Chaddock征(+), Gordon征(+),踝陣攣、髕陣攣(+)等。,反射,神經根型頸椎病時各神經根受累的癥狀,特殊的物理檢查,1.壓頂試驗,Spurling試驗(又稱椎間孔擠壓試驗):患者坐位,全身放松,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雙手重疊放在患者頭頂,向下加壓。如出現頸肩臂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為陽性。,特殊的物理檢查,2.臂叢牽拉試驗(Eaten試驗):患者坐位,檢查者一手將患者頭推向健側,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向
11、外下方牽拉,檢查時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如出現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者為陽性。,特殊的物理檢查,3. 引頸試驗:即椎間孔分離試驗?;颊叨俗瑱z查者立于患者身后,雙手分別托住患者枕頜,向上用力牽拉頸椎。如上肢麻木疼痛癥狀減輕為陽性。 以上試驗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特殊的物理檢查,4. 前屈旋頸試驗(Fenz征):另患者頭部前屈做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為陽性。提示有頸椎小關節(jié)退行性變之可能。 5. 椎動脈扭曲試驗:患者坐位,頭頸放松。檢查者站在患者身后,雙手抱住患者頭部兩側,把頭后仰并轉向一側,使椎動脈突然發(fā)生扭曲。如出現頭暈、惡心、欲倒為陽性。,特殊的物理檢查,6. 低頭試驗(屈頸試驗):患
12、者直立,雙手自然下垂,雙足并攏,低頭看自己足尖1分鐘。如出現頭痛、手麻、頭暈、耳鳴、下肢無力、手出汗等癥狀為陽性。 7. 仰頭試驗(伸頸試驗):患者直立,雙手自然下垂,雙足并攏,仰頭看屋頂1分鐘。如出現頭痛、手麻、頭暈、耳鳴、下肢無力、手出汗等癥狀為陽性。 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在低頭、仰頭試驗時會出現不同的癥狀,因此這兩種試驗對不同類型頸椎病的診斷是很有意義的。,功能評定,運動功能評定:ROM、受累肌肉的肌力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Barthel指數 功能獨立性評定:可用FIM量表 疼痛評定 社會心理學評定 脊髓型頸椎病的功能障礙評定:可選用脊髓型頸椎病的功能評分量表進行評定(日本骨科學會制定),脊髓型頸椎病的功能評價,謝謝! Thanks for you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