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shù)學暑假專題輔導 培優(yōu)專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數(shù)學暑假專題輔導 培優(yōu)專題(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1)已知四邊形ABCD,∠ ABC=30°∠ADC=60° AD=DC,求證BD =AB +BC
方法一:把△ABD繞D逆時針旋轉60°,∵AD=DC?∴旋轉后的△DCP≌△DAB,∠BDP=60°BD=BP,∴等邊三角形BDP,BP=BD.
又∵∠ABD+∠CBD=30°?∴∠CBD+∠CPD=30°,∴BC⊥CP(是可以證的,∵∠BPD+∠DBC+∠DPC=直角BCP)?∴BC²+CP²=BP²
∵CP=AB,BP=BD???如圖1
方法二:做BP⊥AB,且使BP=BC,連接AP,AC,PC.∵AD=DC,∠ADC=60°∴等邊三角形
ADC
2、?∵BA⊥BP,∠ABC=30°∴∠PBC=60°∴等邊三角形PBC?
∵AC=DC,∠ACP=∠DCB,PC=BC?∴△ACP≌△DCB(SAS)∴AP=BD?
又∵RT△ABP∴AB²+BP²=AP²?∵BP=BC,AP=BD?如圖2
如圖所示,在凸四邊形ABCD中,∠ABC=30°,∠ADC=60°,AD=DC,求證:BD2=AB2+BC2
如圖:四邊形ABCD中,AD=DC,∠ABC=30°,∠ADC=60°.試探索以AB、BC、BD為邊,能否組成直角三角形,并說明理由.
?
解:分析:待證明的等式說明AB,BC,BD三條線段可組成一個
3、直角三角形.因此,應設法將它們集中到一起.從條件容易知道,三角形ADC是一個正三角形.這樣,就可一將三角形BCD作旋轉變換.得到以下證明方法:
證明:連結AC,因為AD=DC,∠ADC=60°
則△ACD是等邊三角形.
過B作BE⊥AB,使BE=BC,連結CE,AE
則∠EBC=90°-∠ABC=90°-30°=60°
∴△BCE是正三角形,
又∠ACE=∠ACB+∠BCE
=∠ACB+60°
∠DCB=∠ACB+∠ACD
=∠ACB+60°
∴∠ACE=∠DCB
又DC=AC,BC=CE
所以△DCB≌△ACE
所以AE=BD
在直角三角形ABE中AE^2=AB^
4、2+BE^2
即BD^2=AB^2+BC^2
證明:過B作AB⊥BE使BE=BC
則∠ABE=90°
∵∠ABC=30°
∴∠CBE=60°
∴△BCE為正三角形
∴BC=BE=CE
∵∠ACE=∠ACB+60°=∠DCB
AC=DC BC=CE
∴△DCB≌△ACE
∴BD=AE
在Rt△ABE中
∵AE^2=AB^2+BE^2
∴BD平方=AB平方+BC平方
過B作AB⊥BE使BE=BC
則∠ABE=90°
∵∠ABC=30°
∴∠CBE=60°
∴△BCE為正三角形
∴BC=BE=CE
∵∠ACE=∠ACB+60°=∠DCB
AC=DC BC=
5、CE
∴△DCB≌△ACE
∴BD=AE
在Rt△ABE中
∵AE^2=AB^2+BE^2
∴BD平方=AB平方+BC平方
過B作AB⊥BE使BE=BC
則∠ABE=90°
∵∠ABC=30°
∴∠CBE=60°
∴△BCE為正三角形
∴BC=BE=CE
∵∠ACE=∠ACB+60°=∠DCB
AC=DC BC=CE
∴△DCB≌△ACE
∴BD=AE
在Rt△ABE中
∵AE^2=AB^2+BE^2
∴BD平方=AB平方+BC平方
解答:
分析從結論想辦法.結論是BD=AB+BC,是勾股定理的表達式,因此要通過變形,構造直角三角形,
使BD為斜邊,
6、AB、BC為直角邊。
為此我們 過點B作BE垂直AB于B,
使BE=BC,點E、C在直線AB同旁,連結CE,
則三角形BCE為等邊三角形。 連結AE、BD,
在三角形ACE和三角形BCD中, BC=CE,
CD=AC,∠ACE=60度+∠ACB,∠BCD=60度+∠ACB,所以∠ACE=∠BCD 所以三角形BCD全等于三角形ACE,于是AE=BD ;在三角形ABE中,∠ABE=90度,所以, AE=AB+BE,
BE=BC, AE=AB+BC
所以,BD=AB+BC
2.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BC=30°,∠ADC=60°,AD=DC,連接AC、BD.在四邊形A
7、BCD的外部以BC為一邊作等邊三角形BCE,連接AE.
(1)求證:BD=AE;
(2)若AB=2,BC=3,求BD的長.
?(1)略;(2)BD=.
【解析】
試題分析:(1)由∠ADC=60°,AD=DC,易得△ADC是等邊三角形,又由△BCE是等邊三角形,可證得△BDC≌△EAC(SAS),即可得BD=AE;
(2)由△BCE是等邊三角形,∠ABC=30°,易得∠ABE=90°,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得AE的長,即可求得BD的長.
試題解析:
證明:∵在△ADC中,AD=DC,∠ADC=60°,
∴△ADC是等邊三角形,
∴DC=AC,∠DCA=60°;
又∵△BCE
8、是等邊三角形,
∴CB=CE,∠BCE=60°,
∴∠DCA+∠ACB=∠ECB+∠ACB,
即∠DCB=∠ACE,
在△BDC和△EAC中,
,
∴△BDC≌△EAC(SAS),
∴BD=AE;
(2)【解析】
∵△BCE是等邊三角形,
∴BE=BC=3,∠CBE=60°.
∵∠ABC=30°,
∴∠ABE=∠ABC+∠CBE=90°.
在Rt△ABE中,AE===,
∴BD=AE=.
考點: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
?(3)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m,n為斜邊ab上兩點。滿足am+bn=mn求∠MCN的度數(shù).
9、
方法1:
給你一個提示,M N兩點分別是MN=2AM=2BN,也就是說MN=1/2AB,AM=BN=1/4AB,M N分別做AC BC的高,利用三角函數(shù)求出角BCN ACM,實際上這兩個角是相等的,然后用90度減去就行了
方法2
證明:作PA⊥AB,且PA=BN,連接CP
∵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CAB=∠B=45o
在⊿CPA和⊿CNB中,∠PAC=90o-∠CAB=45o=∠B,PA=NB,CA=CB
∴⊿CPA≌⊿CNB(SAS)
∴CP=CN,∠PCA=∠NCB
∵∠MCN=45o∴∠ACM+∠NCB=45o則∠PCA+
10、∠ACM=45o即∠PCM=45o=∠MCN。
又∵CM=CM
∴⊿PCM≌⊿NCM(SAS)
∴PM=MN
∵⊿PAM是直角三角形,∴PA2+AM2=PM2
即AM2+BN2=MN2
如圖,等腰直角△ABC的斜邊AB上
有兩點M、N,且滿足MN2=BN2+AM2,
將△ABC繞著C點順時針旋轉90°后,點M、N的對應點分別為T、S.
(1)請畫出旋轉后的圖形,并證明△MCN≌△MCS;
(2)求∠MCN的度數(shù).
作圖-旋轉變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專題:綜合題.
分析:(1)根據旋轉角度、旋轉方向、旋轉點找出各點的對應
11、點,順次連接即可得出旋轉后的圖形,根據MN2=BN2+AM2,可證得MS=MN,從而利用SSS可證得結論.
(2)根據旋轉角為90°,再由(1)的結論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畫圖形如右圖所示:
證明:由旋轉的性質可得:CS=CN,AS=BN,
又∵MN2=BN2+AM2,
∴MN2=AS2+AM2=MS2,
∴MS=MN,
又∵CS=CN,CM=CM,
∴△MCN≌△MCS(SSS).
(2)由(1)得:△MCN≌△MCS,
∴∠NCM=∠MCS=45°.
點評:本題考查旋轉作圖及三角形全等的證明,難度較大,關鍵是掌握旋轉前后線段的長度,角的度數(shù)均不變.
(4)
12、三角形ABC中,D在AC上AB=AD=2,AC=4,BD:DC=2:3 則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設BD的中點為E,且BD=2x,則CD=3x,從而CE=4x,由勾股定理得:
AB-BE=AE=AC-CE
∴2-x2=4-(4x)
得:x=
∴BC=(5x)=25x=25×=20
而AB+AC=2+4=20
∴AB+AC=BC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5)在△ABC中,AB=10,AC=5,D是BC上的一點,且BD:DC=2:3,則AD的取值范圍是 4<AD<84<AD<8.
考點:三角形三邊關系.
分析:已知兩邊,則第三邊的
13、長度應是大于兩邊的差而小于兩邊的和,這樣就可求出BC的取值范圍;根據BD:DC=2:3,求出BD,DC的取值范圍,再根據三角形三邊關系求出AD的取值范圍.
解答:解:由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得10-5<BC<10+5,即5<BC<15. ∵BD:DC=2:3, ∴2<BD<6,
∴AD的取值范圍是10-6<AD<10-2,即4<AD<8.
故答案為4<AD<8.
點評:本題考查了三角形三邊關系.要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條件: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已知三角形ABC,點D在邊AC上,AD:DC=2:1,BD⊥AB, tan∠DBC=,則sin∠ BAC為
14、 答案為
解:過D做AB的平行線交BC于E,則因為BD⊥AB,所以BD⊥BC,在Rt△BED中,因為tan∠ DBC=,即DE/BD=,設DE=k,則BD=3K,所以BE=^10k.因為DE∥AB,=,所以=,故CE=,,在△DBC中tan∠DBC=,即=,解得 cos∠DBC=3倍根10/10,由余弦定理解得DC=3k倍根2/2,所以AD=3k 。所以sin∠BAC ==.。
如圖,已知△ABC,點D在邊AC上,AD:DC=2:1,BD⊥AB,tan∠DBC=,則sin∠BAC的值是??? .
首先過D做AB的平行線交BC于E,求出cos∠DBC===,進而
15、得出CD2=BD2+BC2-2BD?BCcos∠DBC,求出CD的長,進而得出sin∠BAC的值.
【解析】
過D做AB的平行線交BC于E,
∵BD⊥AB,∴BD⊥DE,
在Rt△BED中,
tan∠DBC=,
即=,
設DE=k,則BD=3K,
所以BE=k.
∵DE∥AB,=2,
∴=2,
故CE=k,
在△DBC中tan∠DBC=,
則cos∠DBC===,
由余弦定理:CD2=BD2+BC2-2BD?BCcos∠DBC,
CD2=9k2+()2k2-2×3k×k×,
解得:DC=,
所以AD=3k.
所以sin∠BAC==.
故答案為:.
16、
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定理
如果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這個三角形 斜邊上的中線 等于斜邊的一半
其逆命題1:如果一個三角形一條邊的中線等于這條邊的一半,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這條邊為直角三角形的斜邊。
逆命題1是正確的。以該條邊的中點為圓心,以中線長為半徑作圓,則該邊成為圓的直徑,該三角形的另一個頂點在圓上,該頂角為圓周角。因為直徑上的圓周角是直角,所以逆命題1成立。
原命題2:如果BD是直角三角形ABC斜邊AC上的中線,那么它等
17、于AC的一半。
逆命題2:如果線段BD的一端B是直角三角形ABC的頂點,另一端D在斜邊AC上,且BD等于AC的一半,那么BD是斜邊AC的中線。
逆命題2是不成立的。舉一個反例。設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分別為AB=3,BC=4,AC=5。斜邊的一半長為2.5,斜邊上的高BE=(3*4)/5=2.4,在線段AE上上必能找到一點D,使BD=2.5,但BD并不是AC邊的中線,因為AC邊的中點在線段EC上。
3.閱讀: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如圖,Rt△ABC中,D為AB中點,則CD=AD=BD=
1
2
AB.(此定理在解決下面的問題中要用到)
應用:
18、如圖1,在△ABC中,點P為BC邊中點,直線a繞頂點A旋轉,若B、P在直線a的異側,BM⊥直線a于點M,CN⊥直線a于點N,連接PM、PN;
(1)延長MP交CN于點E(如圖2).①求證:△BPM≌△CPE;②求證:PM=PN;
(2)若直線a繞點A旋轉到圖3的位置時,點B、P在直線a的同側,其它條件不變,此時PM=PN還成立嗎?若成立,請給予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3)若直線a繞點A旋轉到及BC邊平行的位置時,其它條件不變,請直接判斷四邊形MBCN的形狀及此時PM=PN還成立嗎?不必說明理由.
(1)①證明:∵BM⊥直線a,CN⊥直線a,
∴∠BMN=∠CN
19、M=90°,
∴BM∥CN,
∴∠MBP=∠PCE,
∵點P為BC邊中點,
∴BP=PC,
在△BPM和△CPE中,
∠MBP=∠PCE
BP=PC
∠BPM=∠CPE
∴△BPM≌△CPE(ASA);
②∵△BPM≌△CPE,
∴MP=PE,
∵∠MNE=90°,
∴PN=PM;
(2)PM=PN還成立.
理由如下:如圖3,延長MP及NC延長線交于F,
∵BM⊥直線a,CN⊥直線a,
∴BM∥FN,
∴∠BMP=∠PFC,
∵點P為BC邊中點,
∴BP=PC,
在△BMP和△CFP中,
∠BMP=∠PFC
BP=PC
∠
20、BPM=∠CPF
∴△BMP≌△CFP(ASA),
∴PM=PF,
∵∠MNF=90°,
∴PM=PN;
(3)四邊形MBCN是矩形,PM=PN還成立.
理由如下:如圖4,∵a∥BC,BM⊥a,CN⊥a,
∴BM∥CN,BM=CN,
∴四邊形MBCN是矩形,
∵點P是BC的中點,
∴BP=CP,
在△BMP和△CMN中,
BM=CN
∠PBM=∠PCN=90
BP=CP
∴△BMP≌△CPN(SAS),
∴PM=PN.
4.如圖,在Rt△ABC中,∠ABC=90°,D是斜邊AC的中點,DE⊥AB,垂足為E,EF∥DB交CB的延長線于點F,猜
21、想:四邊形CDEF是怎樣的特殊四邊形?試對你猜想的結論說明理由.
四邊形CDEF是等腰梯形.
理由:
∵在Rt△ABC中,∠ABC=90°,D是斜邊AC的中點,DE⊥AB,
∴BD是斜邊上的中線,DE是△ABC的中位線,
∴BD=CD,DE∥BC,DE=
1
2
BC,
∵EF∥DB,
∴四邊形BDEF是平行四邊形,
∴BD=EF,
∴EF=CD,
∵DE∥BC,
∴四邊形CDEF是梯形,
∴四邊形CDEF是等腰梯形.
在Rt△ABC中,∠C=90°,AC=6,點D是斜邊AB中點,作DE⊥AB,交直線AC于點E。
(1)若∠A=30°,求線段C
22、E的長;
(2)當點E在線段AC上時,設BC=x,CE=y,求y關于x的函數(shù)解析式,并寫出定義域;
(3)若CE=1,求BC的長。
題型:解答題難度:偏難來源:
解:(1)(1)聯(lián)結BE,點D是AB中點且DE⊥AB,BE=AE
∵∠A=30°,∠ABE=30°,∠CBE=∠B-∠ABE=30°
又∵∠C=90°
∴
∵AC=6
∴;
(2)結BE,則
在Rt△BCE中,由勾股定理得
即
解得;
(3)1°當點E在線段AC上時,由(2)得
解得(負值已舍)
2°當點E在AC延長線上時,
在Rt△BCE中,由勾股定理得,即
解得(負值已舍)
綜上所述,滿足條件的BC的長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