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充值下載吧。。。資源目錄里展示的全都有,,下載后全都有,所見即所得,CAD圖紙均為高清圖可自行編輯,文檔WORD都可以自己編輯的哦,有疑問咨詢QQ:1064457796,,,課題后的【XX系列】為整理分類用,與內容無關,請忽視
開題報告
題 目 汽車差速器
學院名稱
專業(yè)名稱
年 級
學生姓名
學 號
指導教師
職 稱
年 月 日
選題的依據(jù)及意義(包括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國內外的研究概況等):
目前國內重型汽車的差速器產品的技術基本源自美國、德國、 日本等幾個傳統(tǒng)的工業(yè)國家,我國現(xiàn)有的技術基本上是引進國外的基礎上發(fā)展的,而且已經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但是目前我國的差速器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自主開發(fā)能力仍然很弱,影響了整車新車的開發(fā)。在差速器的技術開發(fā)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汽車發(fā)動機的動力經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最后傳送到驅動橋,再左右分配給半軸驅動車輪,在這條動力傳送途徑上,驅動橋是最后一個總成,它的主要部件是減速器和差速器。減速器的作用就是減速增矩,這個功能完全靠齒輪與齒輪之間的嚙合完成,比較容易理解。而差速器 就比較難理解,什么叫差速器,為什么要“差速”?
當汽車轉向時,車輪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在轉彎時,每個車輪駛過的距離不相等,即內側車輪比外側車輪駛過的距離要短。因為車速等于汽車行駛的距離除以通過這段距離所花費的時間,所以行駛距離短的車輪轉動的速度就慢。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前輪較之后輪,所走過的路程是不同的。
對于后輪驅動型汽車的從動輪,或前輪驅動型汽車的從動輪來說,不存 在這樣的問題。由于它們之間沒有相互聯(lián)結,它們彼此獨立轉動。但是兩主動輪間相互是有聯(lián)系的。因此一個引擎或一個變速箱可以同時帶動兩個車輪。如果你的車上沒有差速器,兩個車輪將不得不固定聯(lián)結在一起,以同一轉速驅動旋轉。這會導致汽車轉向困難。此時,為了使汽車能夠轉彎,一個輪胎將不得不打滑。對于現(xiàn)代輪胎和混凝土道路來說,要使輪胎打滑則需要很大的外力,這個力通過車橋從一個輪胎傳到另一個輪胎,這樣就給車橋零部件產生很大的應力。
汽車差速器是驅動轎的主件。它主要有三大功用:
把發(fā)動機發(fā)出的動力傳輸?shù)杰囕喩希?
充當汽車主減速齒輪,在動力傳到車輪之前將傳動系的轉速減下來;
將動力傳到車輪上,同時,允許兩輪以不同的輪速轉動。
從而滿足兩邊車輪盡可能以純滾動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駛,減少輪胎與地面的摩擦。
差速器在汽車上有很重要的意義,汽車除了直行,還要轉彎。在轉彎過程中,由于車體存在寬度,左右輪的回轉半徑是不一樣大的,也就是說在轉彎過程中,左右輪的轉速是不一樣的,可早期的汽車左右驅動輪為剛性連接,輪胎和機械部件在轉彎過程中存在相當大的損耗,車輛的壽命受到嚴重的限制,路易斯.雷諾(法國雷諾汽車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通過一個小小的齒輪機構解決了這個問題,并形象的將其命名為差速器。現(xiàn)代的差速器已經有了越來越優(yōu)良的性能,能夠實現(xiàn)車輛動力和操控性的完美結合。
國內目前的差速器產品大多是通過引進而開發(fā)的類型,沒有什么核心的技術產品,還有一部分是通過進口的產品?,F(xiàn)在我國已經對差速器有了深入的研究設計,但沒有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設計和制造,所以我們需要在這個領域開發(fā)和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合我國國情的重型汽車差速器。
本課題研究內容
1. 本設計的目的及意義。
2. 差速器結構方案的選擇與設計。
3. 差速器總成設計。
4. 差速器主要零部件的選擇與設計。
5. 其他零件設計。
6. 詳細撰寫畢業(yè)設計說明書。
本課題研究方案
樣機設計、制造、試驗
可行性試驗通過后,便設計和制造汽車差速器的樣機。樣機制造好后,再進行現(xiàn)場試驗,經設計——制造——試驗——修改——制造——試驗的幾次循環(huán),最終使樣機各項運作指標達到規(guī)定的要求,并通過鑒定。
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1. 改善了汽車后橋差速器圓錐齒輪設計方案中應力集中。
2. 改善了汽車后橋差速器圓錐齒輪應力不合理分布與擴展的狀況。
3. 提高了基體的承載能力,減少了斷裂失效的預期,優(yōu)化了產品的結構設計。
研究過程(含完成期限)
2009年12月5日 下達畢業(yè)課題任務書、確認課題任務
2010年4月16日-2010年4月19日 查閱有關文獻,完成開題報告
2010年4月20日-2010年5月10日 對汽車差速器整體結構進行初步設計和分析
2010年5月11日-2010年6月5日 重點對差速器進行分析計算
2010年6月6日-2010年6月9日 撰寫完善畢業(yè)論文并繪制裝配圖和零件圖
2010年6月10日-2010年6月11日 提交畢業(yè)論文、翻譯文獻并準備答辯
2010年6月12日 畢業(yè)答辯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見
教研室主任簽名:
年 月 日
院系意見
主管領導簽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