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河源中國教育學會中英文實驗學校2015-2016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3課《青海湖 夢幻般的湖》講學稿2(無答案) 語文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廣東省河源中國教育學會中英文實驗學校2015-2016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3課《青海湖 夢幻般的湖》講學稿2(無答案) 語文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青海湖 夢幻般的湖》
課型:新授2
學習目的:
1.通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精讀課文,品味文章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青海湖“夢幻般”的美;
3.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珍愛之情,激發(fā)對大自然和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心。
相關(guān)鏈接: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nèi)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螵緲,波5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卻里地城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莢,環(huán)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所環(huán)抱:北面是宏偉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
2、。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印米至刪米之單目環(huán)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huán)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廣裹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森、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直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gòu)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
模塊一:自主學習
學習內(nèi)容
摘 記
閱讀知識鏈接,朗讀課文,完成以下問題:
1.反復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仔細閱讀課文第5段,思考:作者在說明湖水藍得出奇的原因是,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作簡析。
3.認真閱讀課文第6段,說說作者是從哪些視角看青海湖的?從哪些詞語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順序?qū)懢暗模?
3、
4.青海湖如此之美,而那位年輕的司機為什么“那么肅穆,默默地望著遠處的一個地方,絲毫沒有交流感情的意思?
模塊二:交流研討
研討內(nèi)容
摘 記
內(nèi)容一:小組成員之間交換講學稿,看看同學的答案與你的有什么不同。把你的修改意見在講學稿上直接寫(標注)下來。
內(nèi)容二:請組長組織,全組同學合作,
4、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從文中找出有關(guān)作者瀏覽順序的語句,看看作者在不同的時間看到了青海湖的什么景象?
內(nèi)容三:請組長組織,全組同學合作,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找出文章中你認為最美的句子加以賞析。
模塊三:鞏固內(nèi)化
學習任務
摘 記
任務一:組長帶領組員反復朗誦課文,作者寫神奇的鳥島,是從哪些方面來 寫鳥的呢?
任務二:請概括文章的主旨。
課題:第3課《青海湖 夢幻般的湖》2 授課時間 第2周 班級 姓
5、名
模塊四:當堂訓練
1.下列詞語中釋義錯誤的兩項是( )
A.恬雅:安靜、文雅。
B.肅穆:嚴肅而恭敬。
C.啟明星:即水星,日出之前,出現(xiàn)在東方天空的水星又稱啟明星。
D.潸然:悲傷的樣子。
E.得天獨厚:獨具特殊優(yōu)越的條件。
F.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綿延不斷的樣子。
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作者馮君莉,是當代作家,天津人。
B.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于青海剛察南部。
C.啟明星,也就是金星,日出之前,出現(xiàn)在東方天空的金星。
D.“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的青是一種染料,藍是一種可作
6、染料的植物。
3.結(jié)合全文,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課文以“夢幻”作為線索貫串全文,從開頭關(guān)于高原的夢,到撲進如夢幻般的現(xiàn)實,再到夢想未來如何保護青海湖的美麗的現(xiàn)實。虛中有實,虛實結(jié)合。
B.課文從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藍色、環(huán)境氛圍清新幽靜和優(yōu)美、神奇的鳥島以及豐富的魚類等方面描寫青海湖的美麗、富饒、可愛。
C.課文在描寫中大量運用了疊詞,將景物的色彩、人物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D.課文中的成語“世外桃源”語出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扒喑鲇谒{而勝于藍”語出孟子的《勸學》一文,意思是青是從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藍更深更藍。
4.判斷下列句子分別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對于表達作者的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1)瞬間,我驚住了,像是無意中撲進一幅巨大的畫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2) 青海湖的藍,藍得純凈,藍得深湛,也藍得溫柔恬雅。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漿液,又像是白種人的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
(3) 誰能相信這是大自然的現(xiàn)實而不是大膽的夢幻呢?
(4)我不敢想象,當成千上萬的鈔票像一條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
5、 仿照下面例句,寫一句話。
例句:它藍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藍得純正;它藍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藍得深沉。
仿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