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二則》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1、《新聞二則》教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新聞二則》教案
課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新聞二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課文,了解新聞消息的特點,并能進行簡單分析。
2.體會文中語言的準確精練、鏗鏘有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輔導課堂練習。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增進對新中國創(chuàng)建歷史的了解,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戰(zhàn)爭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
2、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議論的作用。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復習
1、了解單元提示內容。
2、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喜歡讀報嗎?喜歡讀報紙上的新聞嗎?喜歡新聞,可以表現(xiàn)一個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關心時事動態(tài)的熱忱。新聞是我們了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則新聞,高屋建瓴,大氣磅礴,是新聞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它出自一代偉人毛澤東之手。
3、新聞知識:
(1)新聞的定義: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從狹義來說,就是指消息。
新聞(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一
3、種體裁?! ?
(2)新聞的三個特點
A、內容真實準確;(真實性)
B、報道迅速及時;(及時性)
C、語言簡明扼要。(準確性)
(3)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
(4)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新聞結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 ?
A、標題,就是新聞的題目。新聞的標題可以是單行標題.也可以用雙行或多行標題。
標題的本體是正題(單行標題只有正題,也叫主標),通常是概括新聞中最主要的內容和含意,要求明確、簡練、突出?! ?
正題前可以加上引題(引標),正題后可以加上副題(副標)
4、,這樣就形成了雙行或多行標題?! ?
B、導語,就是新聞開頭的第1段或第一兩句話,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告訴讀者?! ?
C、主體,就是新聞的主要部分,它要對導語所概括的事實作比較具體的敘述,用足夠的、典型的材料來表現(xiàn)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
D、背景,就是指新聞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E、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
另外,用電訊發(fā)出的新聞通常還有個“電頭”。用來交代通訊社的名稱,發(fā)電地點和時間?! ?
(5)新聞的寫法:以記敘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5、
二、新課內容
1、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轉入戰(zhàn)略進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xù)發(fā)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便卷土重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tǒng),支撐殘局,并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為新華社寫了一篇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已經是確實無疑了,國民黨反動派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的勝利,已不能用單純的軍事斗爭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陰謀”。我們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
6、,卷土重來,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我方提出8條2l款,限蔣介石20日前表態(tài)。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xié)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衛(wèi)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zhí)行最高統(tǒng)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華里的戰(zhàn)線上,發(fā)動了渡江戰(zhàn)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
2、掌握字詞
朗讀,初步感
7、知課文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jié)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 ?
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睉x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
3、整體感知
(1)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1000余華里長江戰(zhàn)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
8、百萬大軍
事件起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
事件經過與結果:中路軍30萬人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35萬人渡過三分之二,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35萬人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zhàn),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zhèn)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qū),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切斷鎮(zhèn)江無錫段鐵路線。
(2)找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概括導語和主體的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導語:第一、二句話。簡述渡江戰(zhàn)役勝利成功?! ?
主體:從“20日夜起”到篇
9、末,詳述三路大軍渡江戰(zhàn)斗的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
(3)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概括各層層意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 ):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shù)?! ?
第二層(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 ?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末):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請同學們把主體部分的內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隊
渡江地點
渡江時間
渡江兵力
渡過兵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上節(jié)課制作的主體部分內容表格情況。
10、
二、合作探究
1、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xiàn)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zhàn)略部署。根據(jù)時間發(fā)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
2、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簡要的議論,分析敵人毫無斗志的兩個方面的原因(此種情況......都很泄氣),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這處議論透辟地分
11、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發(fā)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
兩方面的議論一略一詳,是因為“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這一方面,在當時已是眾所周知,廣大讀者已經形成共識,可以一筆帶過;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使敵軍官兵“都很泄氣”這一方面,在當時還是一個新出現(xiàn)的情況,有較大的新聞價值,也充分反映了國民黨反動陣營內部分崩離析、士氣低落的虛弱本質,值得較為詳細地寫出來?! ?
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shù)戰(zhàn)犯同廣大官兵相區(qū)別,以利爭取多數(shù),孤立少數(shù),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正是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的直接
12、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fā)動渡江戰(zhàn)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zhàn)役的記敘。
這兩方面的順序不宜顛倒,這是因為作為一篇正面報道我軍渡江戰(zhàn)役戰(zhàn)況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氣后分析敵方士氣,完全合情合理;也因為這樣的順序比較能夠突出作者議論的重點,即作者較為詳細地寫出來的那個方面。
3、引導學生探究本文語言特點(結合課后練習)
(1)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2)請學生就語言的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并作簡要分析。
(3)渡江戰(zhàn)役是有世界意義的重大事件,因此語言嚴肅、莊重。很多帶有
13、文言色彩的詞語,在文中顯得鄭重得體。例如:“均是”、“即已”、“業(yè)已”、“至……止”、“所遇之”、“甚為”、“然”、“諸縣”等等。同時,這類詞語使全文語言更凝練。
三、課文小結
本文是一篇消息(狹義新聞),它真實、及時、簡要地報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況。全面介紹了渡江三路軍的進軍的時間、地點、戰(zhàn)線、戰(zhàn)況,使人對震驚中外的渡江戰(zhàn)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表現(xiàn)全黨全軍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這則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部分的結構安排等都頗有講究,值得細心體味。文中的語言準確精練,鏗鏘有力。
第三課時
一、了解《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作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第一年殲滅國
14、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zhàn)爭引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zhàn),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fā)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zhàn)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xù)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
這一則新聞發(fā)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zhàn)役業(yè)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zhàn)慘敗,又逃到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zhàn)役中的失敗?;春?zhàn)役是1948年11
15、月6日發(fā)起的,這則新聞發(fā)電之日正是淮海戰(zhàn)役前夜。
二、掌握字詞
朗讀,初步感知課文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jié)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
三、整體感知
(1)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原因:蔣軍因全局潰敗,被迫將整個南部戰(zhàn)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qū)。在我軍強大的野戰(zhàn)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棄城南逃。
經過和結果:自去年7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jù)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
16、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jù)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2)找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電頭:新華社鄭州1948年11月5日電
導語:第一句
主體:從“南陽為古宛縣”至文末。
(3)為本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的內容。(結合課后習題第三題)
同學進行討論并劃分層次。
四、合作探究
1、為什么開始介紹與南陽有關的歷史資料?
作者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就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說明我軍攻克南陽的重大意義。
2、蔣介石“放棄南陽”說明了什么?
與上文“蔣介石極重視南陽”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蔣介石正一步步走向失敗,突出形勢的迅猛
17、變化和發(fā)展,體現(xiàn)蔣軍的狼狽,表現(xiàn)我軍的英勇善戰(zhàn),也暗示了蔣軍全軍潰敗的必然結局。
3、引導學生探究本文語言特點(結合課后練習)
(1)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2)請學生就語言的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并作簡要分析。
五、課文小結
1、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qū)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我軍必勝、敵軍必敗的必然趨勢,極大鼓舞了解放軍區(qū)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2、作者在新聞報道中譴詞造句是怎樣做到準確精練、鏗鏘有力的?
(1)準確。
①首先是用詞準確。
②一個詞往往還有程度的差別,有時需要說明程度,表達才算準確。
③必須明確
18、交代的地方,一點也不含糊。
2.語言的精練、鏗鏘。
①能用單音節(jié)的詞不用雙音節(jié)詞。電文要求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要求斬截有力。
②適當采用文言詞。
3.這篇新聞許多語句很富有表現(xiàn)力。寫我軍,寫敵軍,語言具有鮮明的褒貶色彩。例如,表現(xiàn)我軍英雄氣概和強大氣勢用了“沖破”、“橫渡”、“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等詞語;報道我軍勝利的戰(zhàn)果,選取了“占領”、“殲滅”、“控制”、“封鎖”等詞語;寫敵軍則用了“紛紛潰退”、“毫無斗志”、“很泄氣”等等,揭露了敵軍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
3、新聞中議論的作用
新聞一般以記敘為主,也可以適當穿插議論,它可以深化主題,激發(fā)人們的感情。對闡明問題是很必要的。
六、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