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急救》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觸電急救》課件(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觸 電 急 救 電的特征是; 沒有形體,沒有顏色,也沒有氣味,它耒 無影.去無蹤.耒去都很快,不容易提防.它 碰著導電的物體,就順利通過,遇上絕緣的 物體,就寸步難行,另外還有一個怪脾氣, 欺濕.怕干,安全用電非常重要。 根據(jù)經(jīng)驗總結(jié),觸電后急救不能錯過的黃金時間大約是;1,一般認為50MAS通過人體就有生命危險。2,1分鐘內(nèi)開始搶救,約有80能活。3,6分鐘內(nèi)開始搶救,大約80不能活。4,8分鐘后搶救,縱使救活,往往也是植物人 觸電事故的規(guī)律 一,觸電事故季節(jié)性明顯,6-9月事故最多 二,低壓觸電事故多 三,攜帶式設備和移動式設備觸電多 四,電氣連接部位觸電事故多 五,錯誤操作和違章作業(yè)觸電
2、事故故多六,不同行業(yè),不同年齡不同地域觸電事故 多,各不相同。 觸電效果與流經(jīng)人體的電流和觸電持續(xù)的時間有關,如果人體通過的電流達幾十毫安時,只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人就會失去知覺,呼吸就會窒息,心臟就會停止跳動,甚至會死亡。 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 通過人體的電流越大,人體的生理反應越明顯, 感覺越強烈,按照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導致人體 出現(xiàn)的不同狀態(tài),可將電流劃分為感知電流,擺脫 電流和室顫電流. 1,感知電流為當電流通過人體時引起任何感覺的最小電流,在工頻電流的作用下,成年男性 的平均感知電流值約為1.1mA,最小為0.5mA; 成年女性約為0.7mA. 2,擺脫電流是觸電者手握帶電體時能自行
3、擺脫 帶電體的最大電流.在工頻電流的作用下,成人男性的平均擺脫電流約為16mA,最小為9mA;成年女性平均擺脫電流約為10.5mA,最小約為6mA, 3,室顫電流為較短時間內(nèi),能引起心室顫動或室息的電流,電流引起心室顫動或室息而造成死亡,是電擊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認為引起心室顫動的 電流值就是致命的電流。 致命電流; 30mA以上有生命危險,50MA以上可引起心室顫動,100mA足可致人死亡。 引起心室顫動的電流值就是致命的電流. 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取決于外加電壓和人體電阻,體內(nèi)電阻一般約為500,體外電阻主要由皮膚表面的角質(zhì)層決定,它受皮膚干燥程度,是否破損.是否有導電性粉塵等的影響,
4、皮膚潮濕時的電阻不及干操時的一半,當受很高電壓作用時,皮膚被擊穿,這時流經(jīng)人體的電流會成倍增加在工頻電壓220伏作用下人體的電阻約為1000- 2000,在人體的心臟每收縮,擴張一次的過程中,約有0.1S的間隙,這時心臟對電流是最敏感的,最容易受到損害,時間越長,危險性越大。電流通過中樞神經(jīng),會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調(diào),通過頭部會使人立即昏迷,而當電流 過大時,則會導致死亡。 人觸電后,往往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麻痹,呼吸中斷,心臟停止跳動等現(xiàn)狀,呈昏迷不醒的狀態(tài),這是處在假死的狀態(tài)。 觸電死亡者一般有以下特征: 1、心跳呼吸停止 2、瞳孔放大 3、血管硬化 4、身上出現(xiàn)尸斑 5、尸僵 一、解脫電源 1、脫離
5、高壓電源 (1)通知有關部門停電 (2)戴好絕緣手套,穿好絕緣鞋,拉開高壓斷路器,或用絕緣工具拉開跌落式熔斷器,切斷電流,并保持救護人員自身的距離。 2、在搶救觸電者脫離電源時應注意的事項: (1)不得采用金屬和其他潮濕的物品作為救 護工具 (2)未采取任何絕緣措施,救護人員不得直 接觸及觸電者的皮膚或潮濕衣服。 (3)在使觸電者脫離電源的過程中,救護人 員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自身觸電。 (4)當觸電者站立或位于高處時,應采取措施防 止觸電者脫離電源后摔跌。 (5)夜晚發(fā)生觸電事故時,應考慮切斷電源后的 臨時照明,以利救護。 二、現(xiàn)場急救n觸電者脫離電源后,應迅速判定其觸電程度,有針對性地實
6、施現(xiàn)場救護。n 1、觸電者傷情判定:n(1)觸電者如神態(tài)清醒,只是心慌、四肢發(fā)麻、全身無力,但沒有失去知覺,則應使其就地平躺,嚴密觀察,暫時不要走動。n(2)觸電者神志不清,失去知覺,但呼吸和心臟尚正常,應使其舒適平臥,保持空氣流通,隨時觀察。 n(3)若發(fā)現(xiàn)觸電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或心跳失常,則應迅速用心臟復蘇法進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按壓。n(4)如果觸電者失去知覺,心跳、呼吸停止,則應判定觸電者是假死癥狀。不能判定觸電者死亡,應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蘇。 n對觸電者應在10秒鐘內(nèi)用看、聽、試的方法判定其呼吸。n看看觸電者的胸部、腹部有無起伏動作。n聽用耳貼近觸電者的口鼻處,聽有無呼吸 聲音。n試試測
7、口鼻有無呼氣的氣流,再用兩 手指輕試一側(cè)(左或右)喉結(jié)旁凹 陷處的頸動脈,試有無跳動。n若看、聽、試的結(jié)果,既無呼吸,又無動脈搏動,可判定為呼吸心跳停止。 n 2、心肺復蘇法:n(1)暢通氣道n(2)口對口,人工呼吸,連續(xù)大口吹二次,每次11.5秒,小孩要小口吹氣,最好要做到不漏氣。n(3)胸外按壓: 胸外按壓法,其原理是用人工機械方法按壓心臟,代替心臟跳動,以達到血液循環(huán)的目的,凡觸電者心臟停止跳動,或不規(guī)則的顫動,可用此方法。心口凹陷處,橫兩指上面,偏左為正確位置。 n正確的按壓姿勢是達到胸外按壓效果的基本保證。 n(1)使觸電者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立或跪在傷員一側(cè)肩膀,兩肩位于傷員胸骨正
8、上方,兩臂伸直、肘關節(jié)固定不屈,兩手根相疊,手指翹起。n(2)以寬關節(jié)為支點,利用上身的重力,垂直將正常成人胸骨壓陷35厘米(兒童、弱者減)n(3)壓至要求程度后,立即放松,但掌根不得離開胸壁。 n操作頻率:n 1、以均勻速度進行,每分鐘6080次左右,每次按壓和放松的時間相等。n 2、胸外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同時進行,其節(jié)奏為:單人搶救時,每按壓15次后吹氣2次,反復進行;雙人搶救時,每按壓5次后由另一人吹氣1次,反復進行。 n 3、搶救過程中再判定:n(1)胸外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12分鐘后,應再用看、聽、試方法,在57秒內(nèi)完成傷者呼吸心跳是否恢復的檢查。n(2)若判定已有脈搏,但無呼吸,
9、則暫停胸外按壓,再進行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接著每5秒鐘吹氣一次,如脈搏和呼吸均未恢復,則堅持心臟復蘇法搶救。n(3)搶救過程中,每隔數(shù)分鐘再判定一次,至醫(yī)護人員未到達現(xiàn)場時,不得放棄現(xiàn)場搶救。 n 4、現(xiàn)場急救注意事項:n(1)貴在堅持n(2)就地進行心臟復蘇術(shù)n(3)用藥物應持慎重態(tài)度,沒有必要的把握不得亂用。n(4)如有外傷,應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處理。 n 5、搶救過程中觸電者移動與轉(zhuǎn)院n(1)現(xiàn)場搶救,不要隨意移動傷者,確需移動最好不超30秒。n(2)如送院時,使其平躺在擔架上,背部墊平或用硬木板,在送院過程中,應繼續(xù)搶救,至醫(yī)護人員接手為止。n(3)創(chuàng)造條件,使腦部溫度降低,爭取心、肺、
10、腦復蘇。 三、桿上或高處作業(yè)觸電急救n(1)發(fā)現(xiàn)桿上或高處有人觸電,應爭取時間搶救,救護人員帶好必要的絕緣工具及繩索,并緊急呼救。n(2)采取停電措施n(3)確認觸電者已與電源隔離,方能接觸傷員進行搶救,并防止高空墜落的可能性。n(4)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 2、高處搶救n(1)帶好營救工具迅速登桿,位置高出傷者20厘米為宜,自身固定好安全帶,再開始營救。n(2)觸電者脫離電源后,把觸電者扶臥在自己的安全帶上,注意保持氣道暢通。n(3)進行意識、呼吸、脈搏判斷,如有知覺者,可放到地面進行護理,如無呼吸,應即進行人工呼吸或心臟按壓法急救。 n(4)如觸電者無呼吸,立即進行口對口吹氣2次,再摸頸動脈
11、,如有搏動,則5秒繼續(xù)吹氣1次。如無搏動,可用空心拳叩擊心前區(qū)2次,促使心臟復跳。n(5)應盡快將傷員送至地面。n(6)觸電者到地面后,立即按心肺復蘇法堅持搶救。 3、高處下放觸電者n下放觸電者時,先用繩子在橫擔上綁好,固定繩子繞23圈,將繩子另一端在傷員腋下環(huán)繞一圈,系三個半靠扣,繩頭塞進傷員液旁的圈內(nèi),并壓緊,繩子選用的長度為桿高的1.3倍以上。工作人員相互要配合好。 四、外傷處理n對于電傷和摔傷造成的人體局部外傷,在現(xiàn)場搶救中,必須適當處理,防止細菌侵入感染,防止摔跌骨折刺破皮膚及周圍組織,刺破神經(jīng)和血管,避免損傷擴大,然后迅速送院治療。n(1)一般性外傷,可用無菌鹽水或清潔的溫開水沖洗
12、后,用消毒紗布、繃帶或干凈布包扎。n(2)傷口出血嚴重時,應采用壓迫止血法止血。 n(3)高壓觸電時,可能造成大面積電弧灼傷,比較復雜,現(xiàn)場可用生理鹽水或清潔的溫開水沖洗,然后用酒精或干凈被單、布,包好送院。n(4)對于骨折觸電者,應先止血,包扎,然后用木板、竹竿、木棍等,將骨折肢體固定,送院治療。 觸電急救實操總結(jié)為八字八條n八字:n1、迅速拉、切、挑、找、墊n2、就地搶救n3、正確方法心肺復蘇術(shù)n4、堅持不放棄 n八條:n 1、判斷意識n 2、呼喊并放好傷員(松衣解帶)n 3、開放氣道n 4、清理口中異物n 5、判斷呼吸(看、聽、試)n 6、吹2口氣(口對口):吹2秒,停3秒, 800毫升n 7、看瞳孔,判心跳 n 8、心肺復蘇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