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二節(jié)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魯教版-魯教版高三地理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專用)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二節(jié)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魯教版-魯教版高三地理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二節(jié)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9小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016·鹽城六校聯(lián)考)利用“溫室效應”原理,我國北方地區(qū)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圖是塑料大棚農業(yè)生產景觀圖。據(jù)此回答1~2題。
1.下列不屬于大棚技術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陽光能,提高大棚內的溫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強度,增強農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調節(jié)大棚內空氣的濕度
D.有利于保持、調節(jié)大棚內土壤的水分
2.當大棚的門打開時,門口處空氣流動情況與如下圖中示意的空氣流動情況相同的是( ?。?
解析
2、第1題,大棚內陽光可以照射進來,使棚內溫度升高,太陽輻射轉化為大氣輻射后穿透能力下降,熱量得到保持,這就是保溫作用的原理,水分和濕度也得到保持,而對光照強度沒有影響。選B。第2題,大棚內溫度較高,氣壓較低,所以當大棚的門打開時,下層空氣流進,上層空氣流出,A符合。
答案 1.B 2.A
(2015·江蘇學考)近年來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下圖為“城郊間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圖中①~④處,氣壓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能有效緩解上海城市
3、“熱島效應”的措施是( ?。?
A.提高建筑物高度
B.增加市區(qū)道路密度
C.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D.擴大中心城區(qū)面積
解析 第3題,一般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要大于高空氣壓。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形成機制,近地面氣溫高,空氣受熱上升,氣壓變低;氣溫低,空氣下沉,近地面氣壓變高,所以選B。第4題,“熱島效應”是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加強城市綠化建設能有效緩解熱島效應。
答案 3.B 4.C
(2015·徐連宿三模)下圖為某城市3月底的平均氣溫及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
5.丙處城市功能區(qū)最可能是( ?。?
A.工業(yè)區(qū) B.商業(yè)區(qū)
C.住宅區(qū) D.公園綠地
6.圖中甲
4、、乙、丙、丁四地梨花最早開放的地點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5題,根據(jù)城市熱島效應,中間部分是城區(qū),兩側是郊區(qū)。丙位于城市中心位置,但形成了下沉氣流,最可能城市中心是湖泊或綠地公園,D對。工業(yè)區(qū)分布在郊區(qū),遠離市中心,A錯。商業(yè)區(qū)、住宅區(qū)應是上升氣流,B、C錯。第6題,影響開花日期的主導因素是氣溫。根據(jù)圖中環(huán)流分布狀況,甲、丁處溫度較低,開花較晚,A、D錯。丙處是下沉氣流,氣溫也較低,開花晚,C錯。只有乙處是上升氣流,氣溫較高,所以開花最早,B對。
答案 5.D 6.B
(2015·四川文綜,7~8)下圖
5、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溫線分布圖。讀圖回答7~8題。
7.該城市可能位于( ?。?
A.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
B.40°N附近大陸西岸
C.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
D.40°N附近大陸東岸
8.市中心與郊區(qū)的氣溫差異導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較郊區(qū)大
B.降雪的可能性較郊區(qū)大
C.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至郊區(qū)
D.不易受郊區(qū)燃燒秸稈煙霧的影響
解析 第7題,由圖讀出該城市冬季平均氣溫在0 ℃以下,40°N附近大陸東岸為溫帶季風或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與其比較吻合。而40°N附近大陸西岸主要為地中海氣候或溫帶海洋性氣候,回歸線附近為熱帶、亞熱帶氣候,冬季均溫大于0
6、 ℃,因此排除A、B、C選項。故選D。第8題,市中心氣溫比郊區(qū)高,形成近地面大氣由郊區(qū)流向市中心、市中心氣流上升的典型城市熱島效應,因此導致市中心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區(qū)大,而郊區(qū)溫度更低則更易形成降雪。故選A。
答案 7.D 8.A
(2016·廣東普寧一模)在低層空氣中,各高度上的風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運動空氣所受的摩擦力隨高度而減小。這樣,在氣壓梯度力不隨高度變化的情況下,離地面越遠,風速越大,風與等壓線的夾角則越小。據(jù)此完成第9題。
9.假設某地不同高度上風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則下面圖示中能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風隨高度旋轉分布形成的曲線的是( )
解析 近地面的大
7、氣從高壓流向低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最終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定夾角,隨海拔升高,摩擦力變小,夾角變小,最終與等壓線平行,從而可知A項正確。
答案 A
二、雙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0.(2016·宿遷三校聯(lián)考)2014年10月下旬,宿遷郊區(qū)農民大量焚燒秸稈,使通城煙霧籠罩,其影響有( ?。?
A.夜間氣溫升高 B.造成大氣污染
C.夜間氣溫降低 D.晝夜溫差增大
解析 焚燒秸稈,增加大氣的濃度,增強大氣逆輻射,使夜間氣溫升高,同時會造成大氣污染。
答案 AB
(2016·蘇北四市上學期期中改編)下圖
8、為北半球某地熱力環(huán)流模式圖。讀圖,回答11~12題。
11.圖中甲、乙、丙、丁四地( )
A.甲地氣溫低于丁地 B.丁地氣溫高于丙地
C.乙地氣壓高于丙地 D.甲地氣壓低于乙地
12.圖中P、P′兩點( )
A.風向、風速相同 B.大氣受力狀況相同
C.地轉偏向力方向相同 D.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相反
解析 第11題,甲處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熱低壓;乙處空氣聚集形成高氣壓;丁處空氣冷卻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丙處空氣流出形成低氣壓。乙和丙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以乙地氣壓高于丙地。第12題,風是由高壓吹向低壓,P處風向向左,P′處風向向右;P′位于高空,不受摩擦
9、力;P位于近地面,受摩擦力影響,所以兩點風速不同。P、P′兩點的地轉偏向力方向相同;P在近地面,P′在高空,兩點的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相反。故答案選CD。
答案 11.BC 12.CD
13.下圖表示了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和風向的關系,其中正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垂直于等壓線,風向斜穿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偏;地轉偏向力與風向相垂直,北半球向右偏;摩擦力始終與風向相反,②圖正確。如果該圖在南半球,則④正確。
答案 BD
三、綜合
10、題(本大題共3小題)
14.(2016·南京六校聯(lián)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輻射量與入射輻射量之比。一般而言,草地的反射率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為5~15%。近年來,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積恢復,裸露的深色土壤變?yōu)榫G地。
運用大氣受熱過程原理,簡述青衣江流域地表植被變化對近地面氣溫的影響?! ?
解析 反射率前后的變化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不同,進而影響到地面輻射量,從而達到降低氣溫的效果。植被增加會導致地面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減少,地面升溫幅度減小,地面輻射減弱,使大氣吸 收的地面輻射減少,氣溫較之前低。
答案 植被增加會導致地面反
11、射率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減少,地面升溫幅度減小,地面輻射減弱,使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減少,氣溫較之前低
15.下圖為2015年9月14目某區(qū)域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hPa),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地的氣壓值范圍。
(2)判斷B地所處的天氣系統(tǒng)名稱并說明理由;若該天氣系統(tǒng)加強,可能引發(fā)哪種氣象災害及目前應采取的主要預防措施。
(3)比較D地與C地的風力大小,并簡述判斷理由。
解析 第(1)題,A地所處天氣系統(tǒng)中有鋒面,為低壓中心。第(2)題,B地的氣流吹向中心,為低壓;若其加強可能引發(fā)臺風、風暴潮等災害。目前還無法避免臺風的發(fā)生,但可以加強監(jiān)測、預報,從而減小損
12、失。第(3)題,風力的大小可以根據(jù)等壓線的疏密進行判斷。
答案?。?)1 010~1 015 hPa。
(2)氣旋(低壓中心)。 從圖中可以看出:風向(氣流)從四周吹向中心(向中心輻合)?!∨_風?!〖訌娕_風的監(jiān)測和預報。
(3)D地的風力大于C地?!地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大,風力較大。
16.某中學地理實驗小組對某城市四個住宅小區(qū)的環(huán)境進行觀察測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溫度變化數(shù)據(jù)并繪制了圖1、圖2(基準溫度取某日平均溫度)。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下表為幾種下墊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率情況表。
下墊面
道路(瀝青)
混凝土
13、
磚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墊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圖1中小區(qū)1為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較高的小區(qū),平均吸收率為0.74;小區(qū)2為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較低的小區(qū),平均吸收率為0.64。
圖1
材料三 圖2中小區(qū)3為風速較大的小區(qū),風速為3 m/s;小區(qū)4為風速較小的小區(qū),風速為2.5 m/s。
圖2
(1)根據(jù)材料一、二,分析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對小區(qū)溫度變化的影響及原因。
(
14、2)根據(jù)材料三分析風速與熱島強度的關系與原因。
(3)分析該實驗小組的研究成果對小區(qū)建筑規(guī)劃和設計有何啟發(fā)。
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二中的圖文信息,可判斷出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與小區(qū)溫度變化的關系。大氣增溫的熱源主要來源于地面輻射,不同的下墊面,熱容量不同,利用該原理可分析出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對小區(qū)溫度變化的影響。第(2)題,讀圖可得出風速與熱島強度的關系;空氣的流通可帶走一部分熱量,風速越大,熱島強度越不明顯。第(3)題,該題具有一定開放性,答案合理即可,但必須與實驗小組研究成果有關。
答案 (1)影響: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區(qū)的溫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區(qū)。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較少,因此它通過地面輻射釋放到空氣中的熱量較少。
(2)關系:風速與熱島強度(升溫幅度)呈負相關。原因:風速越大,空氣流動性越強,由風帶走的熱量也越多,因而風速大有助于減弱小區(qū)的“熱島效應”。
(3)①盡量使用對太陽輻射吸收率鉸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對太陽輻射吸收率較大的瀝青、混凝士來鋪裝全部地面;②增加綠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墊面熱容量(減少地面輻射量);③通過合理布置小區(qū)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適當),加強小區(qū)的自然通風,從而有效改善小區(qū)“熱島效應”。(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