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市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張家口市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我市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賀勇(市文物局副局長、研究員)國務院核定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知,正式公布了第六批108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市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14處,由原來的13處增加到27處,居全省第三位。這14處新晉的國保單位是張家口人民的驕傲,是全市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張家口市建設文化強市的一項重要成就。
文化遺產(chǎn)是祖先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財富,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進一步擴大了張家口文物在河北省乃至全國的影響,有利于發(fā)揮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張家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促進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建設社會主義
2、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我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現(xiàn)已查明的不可移動文物遺存點有2910處,其中屬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處,一般文物遺存點2619處。特別是建于8個歷史時期的長城達到1471公里。我市的文物遺存點占到我省總數(shù)的近四分之一,列全省各市之首,為文物大市。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門在文物的保護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張家口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文物保護工作“五納入”的通知》和《張家口市文物保護管理實施方法》兩個法規(guī)性文件,為落實文物“保護為主、搶救
3、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對全市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產(chǎn)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考古發(fā)掘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陽原泥河灣于家溝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張北元中都遺址,先后被評為1998年度和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沽源梳妝樓元代墓葬群的考古發(fā)掘也引起了國內(nèi)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資助下,我市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建筑得到了及時保護和維修:其中包括宣化清遠樓、鎮(zhèn)朔樓,蔚縣玉皇閣、釋迦寺、南安寺塔,懷來雞鳴驛城內(nèi)泰山行宮、龍王廟、財神廟;現(xiàn)正在落架大修的還有宣化時恩寺大殿和懷安昭化寺的山門、天王殿、東配殿;全面起動了
4、張北元中都大殿硬遺址保護工程,已初見成效;徹底解決了侵蝕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的滲水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市13處第一至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備案和“四有”工作已經(jīng)完成。從1995至2005年間,上級文物部門共投入文物保護古建維修專項經(jīng)費約3800余萬元,市、縣兩級財政籌資和社會捐資2000余萬元,先后保護維修了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中的宣化清遠樓、鎮(zhèn)朔樓、下八里遼代壁畫墓、蔚縣玉皇閣、釋迦寺、懷來雞鳴驛城內(nèi)眾多廟宇、張北元中都城址、懷安昭化寺、沽源梳妝樓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張家口明長城關隘大境門、察哈爾農(nóng)民協(xié)會舊址等。
現(xiàn)在,“熱愛文物,保護文物”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保護文物、人人有
5、責,也成為我們共同的事業(yè)和責任。在我們張家口這樣一個文物大市,文物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在全面有效保護好現(xiàn)有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充分利用好這些這些文物,以發(fā)揮它們在文化大市建設中的突出作用。
守護精神家園 保護民族的根
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在張垣大地上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跡,成為一代代后人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載體,文明的根基,也是我們實現(xiàn)更快更好跨越式發(fā)展、同奔小康的珍貴的文化精神資源和特殊優(yōu)勢。這些豐富的文物資源與精美的文物本體記載著我市從遠古到近代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也折射出張垣文化的璀璨與壯麗。
我市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名不虛傳。世界著名的陽原縣泥河灣遺址,是東
6、方人類最早的踏足地之一,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研究古地層、古生物、古人類、古地理及新構造運系等學科的著名地區(qū);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軒轅湖、蚩尤寨、蚩尤泉、橋山記錄了黃帝、炎帝、蚩尤在這里生息戰(zhàn)斗的生動歷史;元代中都遺址卓有成果的發(fā)掘被確定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世界聞名的大型古驛站——雞鳴驛是當今全國、乃至全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驛站古城,曾是中國古代郵驛史上一個大型驛站,在明清兩代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通訊等方面都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東方人類從泥河灣走來”、“中華文明從三祖文化走來”論斷的提出,讓悠久燦爛的張垣文物大放光彩,讓我們歷史文化名
7、城的聲名遠播。在不久前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我市又有14處(其中有兩項為合并項目)文物榜上有名,使得我市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了27處。在世人面前進一步展現(xiàn)了我市豐厚的文物資源,也讓每一個張家口人倍感驕傲和自豪。
記者于2003年8月曾跟隨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兩天的時間內(nèi)行程1200多公里,在我市8個縣區(qū),12處國保單位、7處省保單位、3處縣保單位和兩個博物館作停留。元中都、泥河灣遺址群、雞鳴驛、大境門、昭化寺、西古堡、宣化下八里遼墓……每到一處,單霽翔局長都掩飾不住對這些文物的喜愛之情。這是單霽翔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后,首選我市作為考察全國中等城市文物工作
8、的起點,足以說明我市文物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分量和影響力。
我市許多原汁原味的珍貴文物有著獨特的真實性、完整性,無論是文物本體還是原生環(huán)境,都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豐富的想像力和生命力。它就像顆顆美麗的珍珠,點綴在張垣的歷史長河之中,熠熠生輝,帶給后人不盡的情感記憶,豐富著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
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公布,給我們提供了了解過去、策劃未來的重要參照。也再次說明了保護我們的精神母體——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性。有人說,對于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如同傳遞奧運火炬,需要一代代人將這個“接力棒”握好,完整無缺、原汁原味地交付到后代手中,這實在是個很好的比喻。把歷史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
9、園,應該是所有人共同的心愿和責任。
保護文化遺產(chǎn),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根。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fā)通知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日”。今年6月10日,我國迎來了首個“文化遺產(chǎn)日”,從這天起,“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大規(guī)模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程開始全面啟動。我市繼此前的13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有14處文物新晉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借此展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契機,將我市的14處新“國保”介紹給讀者,以期大家共同參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的行動,增強自信心和凝聚力,把有形的物質(zhì)和無形的精神綿綿不息地傳承下去。
我市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
10、護單位介紹
察哈爾都統(tǒng)署舊址(德王府)
察哈爾都統(tǒng)署,又稱德王府,位于張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是張家口市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該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長133米,東西寬50米,占地面積約6650平方米?,F(xiàn)存四進院落,布局完好。
都統(tǒng)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清代為鞏固和維護其滿洲貴族的封建統(tǒng)治所設置的。民國十七年,改設行省,又為國民黨察哈爾省政府駐地??谷諔?zhàn)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貴族德穆楚克棟魯普為首的偽“蒙疆聯(lián)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將其官邸遷至于此,以后都統(tǒng)署便俗稱“德王府”。至清末共有61位都統(tǒng)在此任職,民國又經(jīng)歷8位都統(tǒng)、1
11、3任省政府主席。解放后,這里為察哈爾省人民政府駐地?,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八里二區(qū)遼墓
下八里二區(qū)遼墓,位于宣化區(qū)下八里村北的下八里墓群附近,已發(fā)現(xiàn)的兩座墓葬,均為八角形石砌穹隆頂單墓室,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各葬有身罩銅絲網(wǎng)絡的尸骨,系遼代契丹貴族中流行的特殊葬俗。
1號墓還葬有高1.50米的真人木偶雕像兩軀,腹部鑿空,放有骨灰。用木偶雕像存放骨灰的葬法,在遼代墓葬中并不多見。墓室內(nèi)繪有散樂圖、點茶圖、溫酒圖、孝義故事圖及奇石花草屏風圖等多幅壁畫。2號墓東西壁畫為牽馬持馬球桿圖。據(jù)考,遼代馬球源于唐代馬球,始于遼建國前,興盛于中期,是遼代皇室、貴族生活的重
12、要內(nèi)容,并影響金、元兩代。西南壁散樂圖中的人物及所持樂器均為此前壁畫中所少見。
下八里二區(qū)遼墓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華北地區(qū)遼代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生活、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下八里二區(qū)遼墓現(xiàn)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八里墓群。
宣化城
宣化城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宣化城唐代為武州文德縣,五代、遼、金時期均為縣、州、府所在地,元為宣德府城,明洪武十七年(1394年)擴建,周長24里,開七門,東曰安定門,西名泰新門,南為昌平(拱極)門、宣德門和承安門,北為廣靈門和高遠門。明永樂年將宣德、承安、高遠三門并窒,四面各留一門,建城樓、角樓各四座。宣化城明清兩代興修達11次之多,現(xiàn)北
13、城墻、西城墻保存較完整。城上、城內(nèi)現(xiàn)存有鎮(zhèn)朔樓、清遠樓、拱極樓、五龍壁、立化寺磚塔等古建筑?,F(xiàn)張家口市宣化城墻與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遠樓合并,名稱為宣化古城。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恩寺大殿
時恩寺大殿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大殿創(chuàng)建于明代初年,為時恩寺的正殿,是宣化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大殿為廡殿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10米,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前出歇山卷棚頂抱廈五間,建筑面積為350平方米,目前正在落架移位大修?,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蔚縣西古堡
西古堡位于蔚縣暖泉鎮(zhèn)西古堡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城堡平面呈方形,南北長330米,東西寬2
14、60米,總面積67300平方米,城墻為黃土夯筑。南北堡墻東部設一座磚包砌的小甕城。南北甕城平面均呈方形,邊長約50米,兩甕城均朝東開門,各建有堡門一座,甕城內(nèi)有地藏寺、九天閣、戲樓、觀音廟等建筑。西部又突起一磚筑小城臺,此城堡結構完整,布局富于變化,是一座典型村寨圍堡。此地集“古民居、古寺院、古城堡、古戲樓”四大文化奇觀為一體,是古蔚州800莊堡中最為獨特,保存最完好的一例?,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暖泉華嚴寺
暖泉華嚴寺位于蔚縣暖泉鎮(zhèn),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清代重修?,F(xiàn)占地34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前、后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前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檐下
15、施五踩斗拱,梁架為五架梁,前、后各出單步梁,內(nèi)施天花,繪有精美的龍鳳圖案?,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廟
真武廟位于蔚縣城內(nèi)西北城墻腳下,坐北朝南,建在3米高的磚砌臺基上,占地2944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明、清重修。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有前殿、東西配殿及正殿。正殿前有鐘、鼓樓(已不存)。正殿為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前設歇山卷棚頂抱廈,檐下施五踩?斗拱,殿前有月臺。鐘樓為單檐歇山頂,檐下施五踩?斗拱,柱子及闌額、普柏枋,保留了金、元時期建筑風格。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平倉
常平倉位于蔚縣城內(nèi),常平倉,舊稱“半豫倉”,明代建筑,為蔚州歷史上糧倉之一。據(jù)記載,
16、原有倉房十一座五十五間,清道光年間存谷四千五百五十四石九斗五勺,咸豐時存谷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三石一升九合二勺?,F(xiàn)存?zhèn)}房四座,南北各兩座相對,均為單檐硬山布瓦頂,磚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前出廊,兩倉中間建有神廟一座,廟前連接戲樓,坐落在同一砌臺基上成為一體。蔚縣常平倉為古代建筑遺存中較為稀有的特色?,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蔚州靈嚴寺
蔚州靈嚴寺位于蔚縣城內(nèi),據(jù)記載蔚州靈嚴寺在元末毀,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敕賜重建?,F(xiàn)存天王殿、大雄寶殿,占地6682平方米。天王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施五踩單昂斗拱,尚存較早做法,梁架進深六椽。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
17、檐下施七踩雙昂斗拱,一跳極短,正中只為一“替木”,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殿內(nèi)藻井制作精美,明代天花彩繪以八寶和篆壽字為主題,并有牡丹、仙鶴、祥云等,是重要的彩繪資料。此寺建筑規(guī)制較高,用材考究,做工精細,不同于一般寺院?,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全右衛(wèi)城
萬全右衛(wèi)城位于萬全縣萬全鎮(zhèn),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樂二年(1404年)將萬全右衛(wèi)治所移置右衛(wèi)城,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用磚包砌,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關,1983年和1990年進行過維修。整個城堡為菱形,南北長880.4米,東西寬880.72米,占地面積0.78平方公里,高三丈五尺,開二門
18、,南為迎恩門,北為德勝門。
現(xiàn)南北城門及大部分城墻保存完好,城墻外部為磚砌,內(nèi)部為夯筑,夯層厚25厘米,墻基為石砌。底部寬3—4米,頂部寬1—1.5米,高8—10米。城內(nèi)原有玉皇閣、城隍廟、關帝廟、西大寺等,各類建筑井然有條,可謂塞外古城?,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洗馬林玉皇閣
洗馬林玉皇閣位于萬全縣洗馬林鎮(zhèn),玉皇閣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萬歷三年(1575年)、清咸豐八年(1858年)曾兩次重修。閣建于一磚砌墩臺之上,閣前有鐘、鼓二樓。閣歇山布瓦頂,三層樓閣式,高12米,面闊、進深各三間,周圍加一步廊,二層檐下施三踩斗拱。閣內(nèi)藏有明版經(jīng)卷31箱,687
19、函斗7643卷?,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宏城子遺址
小宏城子遺址位于沽原縣閃電河鄉(xiāng)小宏城子村。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346米,東西寬308米,現(xiàn)城墻殘高1.5~2米不等。城東、西、南三面各有1門,寬23米。城中有高臺,南北長70米,東西寬34米,并在高臺的東西兩側各有3臺,當為建筑基址。從城址內(nèi)采集到的瓷片及建筑構件分析,此城為元代所筑,應屬張北縣元中都的陪都?,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連城遺址
九連城遺址位于沽原縣九連城鄉(xiāng)九連城村。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920米,東西寬760米,現(xiàn)殘存城墻高1-3米,長52米,寬26米。
九連城遺址春秋時為北方游牧民族活動頻繁的
20、地區(qū),漢屬上谷、代郡所轄,魏晉曾被烏桓占據(jù)。金時設西京路屬桓州。在城址內(nèi)可采集到瓷片等遺物,據(jù)《察哈爾省通志》載:“九連城,在縣西南,距城六十五里……,內(nèi)有長碑一塊,洗凈露出致和元年(1328年)興和路寶昌字樣?!苯Y合城內(nèi)采集遺物分析城址當為元代所筑?,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城子遺址
土城子遺址位于尚義縣三工地鎮(zhèn)土城子村,筑于二龍河陰隆起的臺地上,地面建筑已蕩然無存,但城垣仍然清晰可辨,城墻殘高0.5米,土城子內(nèi)部偏北有一大型建筑臺基遺跡,東西約100米,南北約50米。西南存有一角臺遺跡,南門雖遭破壞,輪廓仍在。從土城子遺址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北魏筒瓦、板瓦和大量文物殘片觀察,該城時代為戰(zhàn)國和北魏。
土城子是北魏前期在北方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zhèn)之一,處于北邊防止少數(shù)民族南擾防線的前沿,與其他八鎮(zhèn)和東起赤城西至五原的北魏長城共同構成防御體系。土城子鎮(zhèn)在北魏末年六鎮(zhèn)起義的戰(zhàn)亂中遭到嚴重破壞,從此被廢置。土城子遺址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