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簡史》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書法簡史(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中國書法簡史-隋唐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tǒng)一中國,和之后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fā)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后之地位。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后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xiàn)出超越兩漢的空前興盛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后有創(chuàng)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
2、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瑫?、行書、草書發(fā)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chuàng)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太宗李世民極愛書法,特別崇尚王羲之書跡,朝野上下,均以太宗意趣為準,崇王之風,極盛一時。他在【論書】中說:“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庇终J為學王字“先須知王右軍絕妙得意處?!闭鏁緲芬阏摗浚袝咎m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點死畫,方盡書
3、之道也。他還認為“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tài)度;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彼麑\筆的要求是:為點必收,貴緊面重;為畫必勤,貴澀而盡;為撇必掠,貴險而勁;為戈必潤,貴凝盡而右顧;為懷必郁,貴蹙鋒而總轉;為波必桀,貴三折而遣筆。時書法原理和書寫技巧講得很透徹。以后武則天,玄宗李隆基,穆宗李恒,乃至南唐后主李煜,都是書法家和書法倡導者。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jiān)、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yǎng)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chuàng)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
4、楊凝式的“二王顏柳”余韻。
發(fā)展史:
隋唐書法—隋代書法
概論: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tǒng)一中國,和之后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此時期打通的大運河到現(xiàn)代仍有極大的通航價值。
南帖北碑之發(fā)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后之地位。
隋代的國祚甚短,書家、書跡等也不多,無法創(chuàng)造輝煌的成果,只好把位置讓給之后的唐來創(chuàng)造奇跡了。我想隋代是可用「流星」的短而燦爛性質而譬喻,傳世的書跡中亦有可觀的,且隱約可窺見唐代時歐、虞、褚、薛、徐、李、顏、柳等人的精詣,整齊之中仍有古味,以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蘇孝慈碑等為代表。
發(fā)展:
龍藏寺碑:
乃王孝僊
5、于隋文帝開皇九年,立于河北正定縣龍興寺內,共十三行,每行五十字。書家無法肯定,但據(jù)碑末文,推斷為張公禮的作品。此碑已是十分成熟的楷書作品,后人推為隋碑中的第一,筆畫工整圓勁,楷法謹嚴,結體平正,與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筆法酷似,為唐楷之先聲。
啟法寺碑與丁道護:
于隋文帝仁壽二年立于湖北襄陽,由周彪撰文,丁道護揮毫,是隋代諸碑中少數(shù)有書人署名的。丁道護這個人可大大的有名,是隋代融合南北書風的代表人物,融合眾家長處發(fā)展出自己的面目,傳世書跡有啟法寺碑和興國寺碑﹝宋時佚,只余拓本﹞。官至襄州祭酒從事,譙國人。
丁道護這兩塊碑都是極成熟的楷書,間架平正,法度謹嚴,實為唐楷之先導,就算
6、放在唐楷間也絲毫不遜色,可隱約見到唐代書家之筆法。
蘇孝慈墓志:
乃隋文帝仁壽三年所立,清光緒十三年于陜西蒲城出土,石仍完好,字也十分清晰。此碑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帶圓,字體又小,兼有南帖之綿麗和北碑之峻整,集秀麗與雄勁于一身,由此可見,唐代的楷書在隋時已定下根基,風格和歐相近,章法整齊,結體平正。
稱【正定府龍興寺碑】,立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龍興寺??瑫?,碑陽30行,行50字,碑陰題名五列,左側題名三列。
【龍藏寺碑】書法寬博和諧,其用筆細勁輕松,具有流動感和輕重變化,結體以方正為主,略呈扁形,左右開張,點畫精麗而有法可循,給人以清爽勻稱的感覺。此
7、碑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對唐代書法,特別是唐初諸大家的影響甚大。
隋朝—僧璨大士塔磚銘
隋朝—董美人墓志
張通妻陶貴墓志
青州舍利塔下銘
蘇慈墓志乃隋文帝仁壽三年所立,清光緒十三年于陜西蒲城出土,石仍完好,字也十分清晰。此碑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帶圓,字體又小,兼有南帖之綿麗和北碑之峻整,集秀麗與雄勁于一身,此可見,唐代的楷書在隋時已定下根基,風格和歐相近,章法整齊,結體平正。
隋朝常丑奴墓志
董穆墓志
高昌任謙墓志
代表書家:南北朝書家—鄭道昭
鄭昭道(公元?—
8、515年)北魏書家。字僖伯,自稱中岳先生。滎陽(今屬河南?。┤?。官國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人秘書監(jiān),謚曰文恭。工書善正書,體勢高逸,作大字尢佳。
鄭道昭書【鄭文公碑】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鄭道昭為了紀念其父所刻。當時鄭道昭是光州刺史,剛開始刻在天柱山巔,后來發(fā)現(xiàn)掖縣南方云峰山的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稱為上碑,字比較小,因為石質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稱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視。
鄭文公碑的筆畫有方也有圓,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于一身,堪稱
9、不朽。
另外南方瘞鶴銘和此碑的風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書,刻于江蘇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來因為石崩碎裂,已無法再見全貌。
相關碑帖:
鄭道昭—鄭文公碑
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年)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書法多用圓筆,變化巧妙;結體寬博,氣魄雄偉。清代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南北朝書家——智永
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極,陳、隋間會稽人是隋朝時候的人,也是
10、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
他早年出家當和尚,后來云游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zhèn),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在這里,智永深居簡出,每天雄雞報曉即起床,磨上一大盤墨,然后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智永還在屋內備了數(shù)支容量為一石多的大簏子,練字時,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后來,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把所有破筆頭都埋在土里,砌成墳家,稱之為──退筆冢。后人講“退筆成?!钡牡涔示褪菑倪@兒來的。
經(jīng)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練習,智永的書法終于寫得抵勢飛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了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當時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
11、內的木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后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
他晚年就曾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范本。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鐘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相關碑
12、帖:
智永—楷書千字文
智永的【楷書千字文】用筆遒勁,結構端莊,筆畫的起止提按痕跡十分清晰,富有虛實變化,與晉唐寫經(jīng)非常接近,便于初學?! ?
智永—真草千字文
今天所傳的真草千字文、歸田賦,還有閣帖所收的草書都是佳作。其中又以真草千字文最佳,且墨跡尚存,彌足珍貴。
當時永禪師見古法漸沒,為了復興書風,遂以右軍為范本,花費數(shù)十年的時間摹成八百本的真草千字文,贈與浙東諸寺,故名享當代,萬古長存。其所摹之本有「天下法書第一」之譽。
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跡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據(jù)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jù)真跡入石而成,又稱為「陜西本」,原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jù)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跡相比就差一些了。其書鋒藏意古,且法度嚴謹,一筆不茍,又略參行草,蘊含逸氣,溫潤秀勁兼而有之。
其草書則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真是得右軍之精傳,怪不得能受人稱頌“智永得右軍之肉”,于此可得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