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澆梁支架門洞支架計算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現澆梁支架門洞支架計算書(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互通立交現澆箱梁
門洞受力計算書
計算人:
復核人:
目錄
1、計算依據 2
2、工程概況 3
2.1 總體概況 3
2.2 地質情況 3
2.3 擬定方案 3
2.4、荷載分析及選用材料力學性能 4
2.4.1 荷載分析 4
2.4.2 荷載組合 6
2.4.3 材料力學性能 6
2.5、各構件受力檢算 7
2.5.1 縱梁受力檢算 7
2.5.2 橫梁計算(立柱頂分配梁) 8
2.5.3 鋼管立柱計算 9
2.5.4 地基承載力驗算 10
3、結論及建議 11
2、
1、計算依據
⑴《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
⑵《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
⑶《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
⑷《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 D63-2007);
⑸《簡明施工計算手冊》朱國梁等(人民交通出版社)
⑹《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
⑺蓬萊至棲霞高速公路工程第四合同段設計文件
⑻蓬萊至棲霞高速公路工程第四合同段現澆箱梁施工方案
2、工程概況
2.1 總體概況
中鐵X局承建的第四合同段起點K29+508位于棲霞市大奪溝村小奪溝,終點K39+890
3、.639位于棲霞市臧家莊鎮(zhèn)豐粟村東南G15(RK47+984.220)處,設單喇叭互通立交與G15相接。全長10.38公里,管段基本與S211省道平行。
CK0+574.811、BK1+214.355兩座豐粟互通立交連續(xù)梁并行設計,均都在第二聯跨沈海高速公路,CK0+574.811立交跨徑組合采用:4*30+(30+30+32+20)+4*29m,BK1+214.35立交跨徑組合采用:4*30+(32+32+30+21)+4*30m,采用支架現澆施工,為保障正常通行,跨沈海高速及S211省道位置設置門洞。按照前期評估要求,門洞垂直沈海高速跨度不小于8.5m,凈高大于5.5m。
圖2-1 新
4、建橋梁和既有道路位置關系圖
2.2 地質情況
門洞所處位置為沈海高速,路面寬度12.5m,比要求門洞跨寬度8.5m寬4m,因此門洞支架可座在路面范圍內,根據瀝青混凝土常用設計標準,路面承載力按10MPa考慮。
2.3 擬定方案
擬采用工40a工字鋼作為主梁,鋼管采用Φ630*10mm鋼管作為立柱,條形基礎采用25m*1m*0.5m,C25砼。長度是根據斜交角度同時考慮每端長出現澆梁體2m計算得出,寬度擬定1m,厚度0.5m。支架間距擬定200cm,布置圖如下:
圖2-2 門洞縱斷面圖
圖2-3 門洞橫斷面圖
2.4、荷載分析及選用材料力學性能
2.4.1 荷載分析
整個支架承
5、受的荷載分為靜荷載和動荷載,靜荷載主要為混凝土結構自重、模板自重、主梁分配梁自重等,動荷載主要為施工荷載,因支架較低且所處區(qū)域及季節(jié)較良,不考慮風荷載及雨雪荷載的影響。
⑴梁體荷載計算:梁體荷載采用分區(qū)法計算,取梁段不利位置,即界面最大處計算。
圖2-4 梁體混凝土重量計算分區(qū)圖
新澆筑混凝土自重取25kN/m3,如圖,各分部混凝土重量如下表。
序號
區(qū)域
面積(㎡)
混凝土重量(KN/m)
1
1
0.63
15.75
2
2
1.68
42
3
3
0.49
12.25
4
4
2.16
54
梁中部位實心混凝土重量為45KN,折算成線荷載
6、為1.5KN/m。
因梁體與承重縱梁為40.18斜交,意味著最大荷載會通過不同縱梁的不同斷面,其中部分縱梁會出現通長受力,部分縱梁只有一部分承受荷載,取通長受力的縱梁分析,偏安全考慮,按照通長最大荷載考慮,即54+1.5=55.5KN/m。
⑵內模、外模重量
外模采用定型鋼模板,內模采用竹膠板或鋼模板,因模板目前還沒做,按照以往經驗,取內模外模折算線荷載10KN/m(內外模總重30t)
⑶縱橫梁重量(工40a工字鋼,每端挑出50cm)
縱梁單根9.5m長,單根重量為9.5*67.13=637.74kg,考慮縱梁按照60cm間距均布,則需要根數為21/0.6+1=36根,總重量為36*
7、637.74=22958.64kg
橫梁為鋼管頂端分配梁,采用雙拼45a工字鋼,單根長度24m,共兩根,重量為:24*2*2*67.13=6444.48kg
⑷施工人員、材料及機具等施工荷載(取2.5kPa)
⑸傾倒混凝土產生的沖擊荷載(取2kPa)
⑹振搗混凝土產生的荷載(取2kPa)
2.4.2 荷載組合
⑴荷載組合I(用于強度計算):
⑵荷載組合II(用于剛度計算):
2.4.3 材料力學性能
⑴40a工字鋼:
==截面特性:=============
截面慣性矩 Ix=21714.0762(cm4) 截面慣性矩 Iy=659.9021
8、(cm4)
截面抵抗矩 Wx=1085.7039(cm3) 截面抵抗矩 Wy=92.9440(cm3)
回轉半徑 ix=15.8837(cm) 回轉半徑 iy=2.7690(cm)
截面形心 x0=-0.0000(cm) 截面形心 y0=0.0000(cm)
截面面積 A =86.0677(cm2)
線密度 =67.1328(kg/m)
===力學特性================
彈性模量 E=206*10e3(N/mm2)
抗拉、抗壓、和抗彎強度設計值 f=215(N/mm
9、2)
抗剪強度設計值 fv=125(N/mm2)
⑵Φ 630mm*10mm鋼管
==截面特性:=============
截面慣性矩 Ix= Iy =9772.6699(cm4)
截面抵抗矩 Wx= Wy=310.2456(cm3)
回轉半徑 ix= iy=22.2387(cm)
截面形心 x0= y0=0.0001(cm)
截面面積 A =19.7603(cm2)
線密度 =15.4131(kg/m)
==力學特性================
彈性模量 E=206*10e3(N/mm2)
抗拉、抗壓、和抗彎強度設計值 f=215(N/mm
10、2)
抗剪強度設計值 fv=125(N/mm2)
⑶雙拼45a工字鋼
==截面特性:=============
截面慣性矩 Ix=64481.0508(cm4) 截面慣性矩 Iy=13229.4443(cm4)
截面抵抗矩 Wx=2865.8245(cm3) 截面抵抗矩 Wy=881.9630(cm3)
回轉半徑 ix=17.7444(cm) 回轉半徑 iy=8.0374(cm)
截面形心 x0=7.5000(cm) 截面形心 y0=-0.0000(cm)
截面面積
11、A =204.7901(cm2)
線密度 =159.7363(kg/m)
力學性能同45a工字鋼。
⑷ C25砼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10)4.1條:
混凝土強度設計值(N/mm2)
強度種類
混 凝 土 強 度 等 級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fc
7.2
9.6
11.9
14.3
16.7
19.1
21.1
23.1
25.3
27.5
29.7
31.8
33.8
35.9
ft
12、0.91
1.10
1.27
1.43
1.57
1.71
1.80
1.89
1.96
2.04
2.09
2.14
2.18
2.22
2.5、各構件受力檢算
2.5.1 縱梁受力檢算
縱梁所受上部荷載組合q1=1.2*(55.5+10+0.67*3)+1.4*(2+2+2.5)*2=99.21KN/m;
q2=1.2*(55.5+10+0.67*3)=81.01KN/m.
縱梁按照60cm間距均布,最不利荷載位置底寬為2m,即有3.3根工字鋼共同受力,取3根,則單根工字鋼受力為:99.21/3=33.07KN/m和81.01/3=27KN/m.
按簡
13、支梁受力模型簡化,則最大彎矩:
最大應力:
>215Mpa
需對縱梁間距進行調整,不利位置由5根共同受力,則間距為40cm。
q1=1.2*(55.5+10+0.67*5)+1.4*(2+2+2.5)*2=100.82KN/m;
q2=1.2*(55.5+10+0.67*5)=82.62KN/m.
則單根工字鋼受力為:100.82/5=20.16KN/m和82.62/5=16.52KN/m.
則最大彎矩:
最大應力:
<215Mpa
滿足要求。
最大撓度:
=2.75mm
外露模板構件允許最大撓度為:l/400=9.1/400=0.023m=23mm
=27
14、.5mm>23mm。
撓度超限,需對縱梁進行調整,改為工45a工字鋼;
結構參數如下:
型鋼型號:RZ_I45a
==截面特性:=============
截面慣性矩 Ix=32240.5313(cm4)
截面抵抗矩 Wx=1432.9125(cm3)
回轉半徑 ix=17.7444(cm)
截面形心 x0=-0.0000(cm)
--------------
截面慣性矩 Iy=854.9985(cm4)
截面抵抗矩 Wy=113.9998(cm3)
回轉半徑 iy=2.8896(cm)
截面形心 y0=-0.0000(cm)
-----------
15、---
截面面積 A =102.3951(cm2)
線密度 =79.8681(kg/m)
截面每延米外表面積=1.4112(m2/m)
===力學特性================
彈性模量 E=206*10e3(N/mm2)
抗拉、抗壓、和抗彎強度設計值 f=215(N/mm2)
抗剪強度設計值 fv=125(N/mm2)
縱梁單根9.5m長,單根重量為9.5*79.87=758.77kg,縱梁按照40cm間距均布,則需要根數為21/0.4+1=53根,總重量為53*758.77=40214.81kg
則縱梁所受上部荷載組合q1=1.2*(55.5+10+
16、0.8*5)+1.4*(2+2+2.5)*2=101.6KN/m;
q2=1.2*(55.5+10+0.8*5)=83.4KN/m.
則單根工字鋼受力為:101.6/5=20.32KN/m和83.4/5=16.68KN/m.
最大應力:
<215Mpa
滿足要求。
最大撓度:
=18.7mm
外露模板構件允許最大撓度為:l/400=9.1/400=0.023m=23mm
=18.7mm<23mm。
撓度滿足要求。
即縱梁選用工45a工字鋼強度及剛度均能滿足要求
2.5.2 橫梁計算(立柱頂分配梁)
立柱頂分配梁采用工45a雙拼工字鋼,按兩跨連續(xù)梁模型計算,上部荷載
17、等效為均布荷載。
考慮縱梁按照40cm間距均布,則需要根數為21/0.4+1=53根,總重量為53*758.77=40214.81kg
上部靜荷載總和為:(門洞之間全部荷載)
G1=(15.75*2+42*2+12.25*2+54)*8.7+10*8.7+402.14=2176.94KN
等效為線荷載:G1/2/21=51.83KN/m
橫梁自重:15.97KN/m
則靜荷載之和為:51.83+15.97=67.8KN/m
動荷載之和為:(2+2+2.5)*9.1*10.5=621.08KN
等效線性荷載:621.08/2/21=14.79KN/m
荷載組合:q1=1.2*6
18、7.8+1.4*14.79=102.07KN/m
q2=1.2*67.8=81.36KN/m
最大彎矩:
最大應力:
<215Mpa
完全滿足要求。
最大撓度:
可忽略的變形量,滿足要求。
縱梁強度及剛度均滿足要求,且安全系數過高,不經濟,有優(yōu)化的空間。
2.5.3 鋼管立柱計算
每側設Φ630mm*10mm鋼管柱11根,上部荷載由其均勻承擔
靜荷載之和:
G1=(15.75*2+42*2+12.25*2+54)*9.1+300*9.1/30+338+15.97*21*2=2865.14KN
動荷載之和:(2+2+2.5)*9.1*10.5
19、=621.08KN
單根受力分別為:
靜荷載:2865.14/2/11=130.23KN
動荷載:621.08/2/11=28.23KN
考慮荷載組合,單根立桿軸力:
N=1.2*130.23+1.4*28.23=195.8KN
其中:為壓桿穩(wěn)定性系數,通過長細比查表;
A為立桿受力面積,194.78 cm2;
立桿長細比:
其中:為長度因數,取2(按一端固定一端自由考慮);
I為界面慣性矩,I=64481.0508(cm4);
則:
查表得:=0.816.
則:
<215Mpa
故立桿的強度及穩(wěn)定性滿足要求。
20、2.5.4 地基承載力驗算
基礎位于既有瀝青路面上,不需考慮軟弱下臥層影響。鋼管底部預埋80cm*80cm底座鋼板,埋入砼中。
⑴則條形基礎受力:
<11.9Mpa.
滿足要求。
抗剪計算:
其中:
:混凝土承受剪力值,195.8/4=48.95KN
:受剪切承載力截面高度影響系數,為1
: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1.27Mpa
:基礎的寬和厚,分別為1m,0.5m
則:
=0.711.2710.5=444.5KN>48.95KN.
滿足要求。
⑵基底承載力計算
條形基礎將全部上部荷載傳遞至基底
上部荷載總和為:
G=(15.75*2+42*2+12.2
21、5*2+54)*9.1+300*9.1/30+402.14+15.97*21*2+193.29+525=3647.57KN
單側荷載:1823.79KN
受力面積:21*1=21㎡
則地基所受壓力為1823.79/21=85.3KN/㎡=0.087Mpa<10Mpa
滿足要求。
3、結論及建議
⑴通過檢算,表明既定方案采用工45a的工字鋼作為縱梁(間距40cm),雙拼工45a工字鋼作為主橫梁,Φ630*10mm鋼管做立柱,21*1*0.5m條形基礎作為地基承載力補強的方案是安全的。
⑵計算中發(fā)現橫梁的剛度及強度富余系數過大,不經濟,可進行優(yōu)化調整,立柱富余系數也較大,有優(yōu)化的空間。
⑶門架所用材料若全為新購,則在保證安全系數2的前提下盡量使用小型號的鋼材,若現場有閑置的材料,且能滿足要求,則優(yōu)先考慮使用閑置材料。
⑷本計算書僅對所選檢算內容及假定條件下負責,對私自改變方案或施工方法導致力學模型與算例中不符時,計算書結論將不作為評判依據,也不承擔由此引發(fā)的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