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試題小升初入學分班考試模擬試卷1 全國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試題小升初入學分班考試模擬試卷1 全國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品解析:2018初一入學重點中學分班考試模擬試卷1
一、選擇題每小題8分,共40分
1.若四個數(shù)滿足,則的大小關系是( ).
A. B.
C. D.
答案:C
考點:計算.
解析:由題中等量可知:,易得,故選C.
2.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和一個圓錐的底面周長之比是3︰4,它們的體積之比是9︰7,那么圓柱與圓錐的高之比是( ).
A.16︰7 B.7︰16 C.16︰21 D.21︰16
答案:C
考點:立
2、體幾何——面積公式.
解析:因為底面周長之比,
所以.體積之比,
整理得:.
所以,可得.故選C.
3.360的因數(shù)共有( ).
A.26個 B.25個 C.24個 D.23個
答案:C
考點:數(shù)論——分解質(zhì)因數(shù).
解析:因為,所以質(zhì)因數(shù)的個數(shù)為:個.
故選C.
4.10千克20%的鹽水,在蒸發(fā)掉1千克水后,要使其濃度變成40%,則應( ).
A.加水千克 B.加鹽千克
C.再蒸發(fā)掉5千克水 D.再蒸發(fā)5
3、千克水,并且加千克鹽
答案:B
考點:濃度問題.
解析:此題作為選擇題,可直接代入計算.原有鹽千克.
對于A濃度為;對于B濃度為.
故選B.
5.有一個由9個小正方形組成的大正方形,將其中兩個涂黑,有( )種不同的涂法?如果幾個涂法能夠由旋轉(zhuǎn)而重合,這幾個涂法只能看作是一種,比如下面四個圖,就只能算一種涂法.
A.7 B.8 C.9 D.10
答案:D
考點:計數(shù).
解析:在9個小正方形上涂色共有種,但是旋轉(zhuǎn)重合的只算一種.
(1)如果涂色
4、的兩個小正方形關于中心點對稱,可以旋轉(zhuǎn)處兩種不同圖形,如圖:
這4種只能算2種不同涂法.
(2)如果涂色的兩個小正方形不關于中心點對稱,可以旋轉(zhuǎn)出四種不同圖形,如題目中圖.除去關于中心點對稱的,這些涂法只能算種.
綜上,一共只有種不同涂法.
二、填空題每小題8分,共40分
1.已知對于任意自然數(shù),均有成立.如果,那么自然數(shù) .
答案:936
考點:定義新運算.
解析:因為,而,
所以,解得.故填936.
2.如圖,陰影部分的面積為 .
答案:9
考點:平面幾何——割補法.
解析:可以將圖中陰影割補成右圖陰
5、影.故填9.
3.全班50人,不會打乒乓球的有23人,不會打羽毛球的有35人,兩樣都會的有4人,那么兩樣都不會的有 人.
答案:12
考點:容斥原理.
解析:會打乒乓球的有人,會打羽毛球的有人,所以至少會一樣的有人.所以兩樣都不會的有人.故填12.
4.小明從家騎自行車去學校,每小時15千米,用時2小時,回來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行駛,那么需要時間為 .
答案:3小時
考點:行程問題.
解析:總路程不變,可得,所以時間是3小時.故填3小時.
5.甲乙兩人競選班長,甲、乙各得4票,但是唱票過程中甲的票數(shù)始終不少于乙的票數(shù).那么不同的唱票方式有
6、種.
答案:14
考點:階梯標數(shù)法.
解析:唱票過程中甲的票數(shù)始終不少于乙的票數(shù).用橫線表示甲得票,用豎線表示乙得票,則可用階梯標數(shù)法表示整個唱票過程,甲乙各得4票,則如圖所示,共有14種不同的唱票方式.故填14.
三、解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要求寫出簡要過程
1.計算:.
答案:
考點:計算.
解析:原式
.
2.林子里有猴子喜歡吃的野果,23只猴子可在9周內(nèi)吃光,21只猴子可在12周內(nèi)吃光,問如果要4周吃光野果,則需要有多少只猴子一起吃?假定野果生長的速度不變
答案:33
考點:牛吃草問題.
解析:
設一只猴子一周吃的果實為“1”,則野
7、果的生長速度是,原有的野果為,如果要4周吃光野果,則需有只猴子一起吃.
3.如圖,一只小狗被系在邊長為4米的等邊三角形建筑物的墻角,繩子長6米,這只小狗所能達到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狗的長度不計算,用含的式子表示
答案:
考點:平面幾何.
解析:畫圖易得:面積等于平方米.
4.有濃度為45%的酒精若干千克,再加入16千克濃度為10%的酒精,混合后的酒精溶液的濃度為25%,問:現(xiàn)在的酒精有多少千克?
答案:28
考點:十字交叉法.
解析:兩種方法:
(1)由十字交叉法可得:,
則現(xiàn)在的酒精有千克.
(2)假設原來有濃度為的酒精千克,則溶質(zhì)質(zhì)量為.
可以得到等式:,可以
8、算出.
則現(xiàn)在的酒精有千克.
四、解答下列各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要求寫出詳細過程
1.在地鐵車站中,從站臺到地面有一架向上的自動扶梯.小強乘坐扶梯時,如果每秒向上邁一級臺階,那么他走過20級臺階后到達地面;如果每秒向上邁兩級臺階,那么他走過30級臺階后到達地面,問從站臺到地面一共有多少級臺階?
答案:60
考點:扶梯問題.
解析:假設扶梯速度為,由總臺階數(shù)量不變可以得到等式:,
則,總臺階數(shù)級.
2.如圖,△ABC的面積為60平方厘米,分別為各邊的中點,那么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2.5
考點:等高模型.
解析:連接AM,由燕尾模型可知:
9、,
,所以,
同時.
連接AF,,.
由于等積變形,可得,利用沙漏模型,可得.
那么陰影部分面積為.
附:
試題分析
這次參加2018年重點中學分班考模擬考試的孩子共有47人,考試題為筆試,滿分150分,平均分為92.97分,最高分150分??疾橹R點分為幾何、應用題、行程問題、計算、計數(shù)和數(shù)論這六大模塊,基本涵蓋了小學數(shù)學的知識點。
這次試卷總體難度偏大,難度介于學校難度和奧賽難度之間,對于大多數(shù)的孩子起到了查缺補漏,鞏固知識點的作用。平時基礎扎實的孩子在這次的考試中都表現(xiàn)得非常優(yōu)秀,希望孩子們重視基礎,培
10、養(yǎng)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步入初中就能適應得非??炖?。
考后建議
1.大部分題的得分率相對較高,反映出大部分孩子基礎掌握牢固,試卷考出了每個孩子應有的水平。這次考試選擇題和填空題得分普遍比解答題高,這表現(xiàn)出很多孩子們答題習慣不是很規(guī)范,需要改進。此外這次考試很多題型較為新穎,很多孩子可能都沒有接觸過,缺乏適應性,建議在掌握知識點之余,如果學有余力的話,多做做相關練習,幫助孩子們鞏固知識點。
2.從各題的得分情況來看,計算模塊大家掌握的很扎實,得分率很高。但是幾何、應用題、計數(shù)問題是大家的重災區(qū),得分率普遍偏低。原因有兩個:一是校內(nèi)考試題量較少內(nèi)容簡單,所以這次測評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講題量多,時間
11、少,導致試卷后半部分大片空白;二是題目相對校內(nèi)較新穎,可能很多孩子沒有接觸過此類題目,沒有思路,缺乏一定的適應力。
3.另外孩子們馬上就要步入初中了,在做題過程中,依舊出現(xiàn)了很多漏看、錯看、抄錯的情況,爸爸媽媽都會說可能是因為太粗心了。的確,粗心是一個原因,但是粗心背后更多的是孩子專注力不夠,學習習慣也有些問題,老師建議大家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會讓大家收益終生的!
4.希望這次考試中沒有考好的孩子們不要灰心,說明咱們都有非常大的潛力,我們好好反思、整理錯題、總結(jié)知識點,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自然而然地成績就會上去了,所以堅持是非常重要的哦!希望這次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繼續(xù)保持,不要驕傲
12、自滿,要記住一分耕耘,一份收獲?,F(xiàn)在的好成績是你平時努力的結(jié)果。最后希望大家之后每一次考試都能超越自己,加油,孩子們!老師永遠相信你們是最棒的!
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huán)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里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于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
13、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里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后,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要練說,得練聽。聽是說的前提,聽得準確,才有條件正確模仿,才能不斷地掌握高一級水平的語言。我在教學中,注意聽說結(jié)合,訓練幼兒聽的能力,課堂上,我特別重視教師的語言,我對幼兒說話,注意聲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揚有致,富有吸引力,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注意。當我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不專心聽別人發(fā)言時,就隨時表揚那些靜聽的幼兒,或是讓他重復別人說過的內(nèi)容,抓住教育時機,要求他們專心聽,用心記。平時我還通過各種趣味活動,培養(yǎng)幼兒邊聽邊記,邊聽邊想,邊聽邊說的能力,如聽詞對詞,聽詞句說意思,聽句子辯正誤,聽故事講述故事,聽謎語猜謎底,聽智力故事,動腦筋,出主意,聽兒歌上句,接兒歌下句等,這樣幼兒學得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既訓練了聽的能力,強化了記憶,又發(fā)展了思維,為說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