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試題期中考試 人教新課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試題期中考試 人教新課標(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18年春六年級數(shù)學期中試卷
一、認真填寫,我最棒?。靠?分,共23分)
1、=4:( )=( )÷15=( )%=( )成。
2、比120千米多20%是( )千米,120千米比( )千米多20%。
3、六(4)班有40名學生,男、女生人數(shù)比是3∶2,隨機至少選( )人才能保證選出的人中男生和女生都有。
4、甲數(shù)的等于乙數(shù)的(甲、乙≠0),那么甲∶乙=( )∶( )。
5、2.04公頃=( )公頃( )平方米 1.2小時=( )分
6、一件衣服打八折出售,現(xiàn)
2、價比原價便宜了( )%。如果這件衣服的原價是160元,比原來便宜( )元。
7、圓的半徑和周長成( )比例;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 )比例。
8、把一根長2米的圓柱體木料截成2段,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0.785平方分米,這根圓柱體木料的體積是( )立方分米。
9、一個生日蛋糕重2千克,把它平均分給10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這塊蛋糕的( )( ),每個小朋友分得( )千克。
10、李大爺把8000元積蓄存入銀行(整存整?。┒ㄆ?年,如果年利率3.25%,到期他可獲得本金和利
3、息共( )元。
11、在標有的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距離為9厘米,甲乙兩地的實際距離是( )。
12、一瓶果汁的凈含量為1.3L,把這瓶果汁倒入從里面量底面積為20平方厘米,高為12厘米的圓柱形玻璃杯中,能倒?jié)M( )杯。
13、0.8噸花生榨出了0.5噸花生油,1噸花生能榨( )噸花生油。
14、六(1)班某天到校47人,1人請病假,2人請事假,六(1)班這天的出勤率是( )。
二、 慎重選擇,對號入座。(6分)
1、圓錐的體積一定,它的高和( )成反比例。
4、A、底面半徑 B、底面積 C、底面周長
2、如果把3∶5的后項加上15,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前項應該( )
A、加上15 B、乘3 C、加上9
3、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24㎝³,底面積是8㎝²,高是( )
A、3㎝ B、6㎝ C、9㎝
4、圓柱體的半徑和高都擴大3倍,表面積擴大( ),體積擴大( )。
A、3倍 B、6倍 C、9倍 D、27倍
5、一件工作原計劃6天完成,實際5天就完工,工作效率提高了( )。
A、 B、 C、
5、
三、認真推敲,做好裁判。(6分)
1、4米長的鋼管,剪下米后,還剩下1米。 ( )
2、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那么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 )
3、走完同一段路,甲用小時,乙用 小時,甲和乙的速度比是5∶6。 ( )
4、 米∶2厘米化簡比后是3∶10。 ( )
5、一種商品先提價10%,后來又按九折出售,現(xiàn)價與原價相等。 ( )
6、一個正方形的游樂場
6、,把它畫在比例尺是1:500的圖紙上,圖上游樂場的面積是實際的 。 ( )
四、認真審題,細心計算。(共26分)
1、直接寫出得數(shù)。(8分)
16÷20%= 1-+= 99×0.6+0.6= 37.5%+=
12÷0.25÷4= 4.8÷(0.4+1.2)= :5= 1÷1% =
2、計算(能簡算的要簡算)9分
7、
÷20%÷0.6 ×+×62.5% 32×12.5×0.25
3、解比例。(9分 )
∶=∶x x:0.5=
五、動手操作,我能行?。ü?分)
1、把△按2:1放大, 按1:2縮小。分別畫在下圖中。(4分)
2、在數(shù)軸上表示下面各數(shù)(4分)
2.5 -4 - 4
0
六、走進生活,解決問題。(共31分)
1
8、、小明讀一本故事書,第一天讀了24頁,占全書的,第二天讀了全書的37.5%,第二天讀了多少頁?
2、某商場今年三月份營業(yè)額160萬元,四月份的營業(yè)額比三月份增長一成二,如果營業(yè)額按5%繳納營業(yè)額,這個商場四月份要繳納營業(yè)稅多少萬元?(5分)
3、一間會議室用面積為16平方分米的方磚鋪地,需要540塊,如果改用邊長為6分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用比例解)(5分)
4、一個圓柱形玻璃缸的底面半徑是20厘米,缸內(nèi)盛有水,將一個底面半徑是10厘米,高是30厘米的圓錐形鐵塊完全浸沒在水中(水沒有溢出),玻璃缸中的水面上升多少厘米?(5分)
9、
5、一輛汽車從甲乙開往乙地,3小時行的路程與剩下的比是1:2,如果再行45千米,正好行到兩地間的中點,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5分)
6、張師傅做一擔無蓋的圓柱形水桶,底面直徑4分米,高5分米。
①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鐵皮(得數(shù)保留整數(shù))(3分)
單靠“死”記還不行,還得“活”用,姑且稱之為“先死后活”吧。讓學生把一周看到或聽到的新鮮事記下來,摒棄那些假話套話空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可長可短,并要求運用積累的成語、名言警句等,定期檢查點評,選擇優(yōu)秀篇目在班里朗讀或展出。這樣,即鞏固了所學的材料,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
10、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敖淌凇薄皩W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于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后,對于在“?!被颉皩W”中傳授經(jīng)學者也稱為“經(jīng)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nèi)就
11、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瑯瑯上口,成為滿腹經(jīng)綸的文人。為什么在現(xiàn)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yè)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銳地提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yè)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shù)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論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jù)、論證,也通曉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么”。根本原因還是無“米”下“鍋”。于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匯貧乏、內(nèi)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米”。②這擔水桶可以裝多少升水?(鐵皮厚度不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