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語文七上16-貓導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部編語文七上16-貓導學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1111
導學案
16 貓
學習目標
1、 概括并比較三只貓的不同特點和命運,揣摩文中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
2、 學會概括文章中心。
學習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對第三只貓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難點:作者通過對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題。
知識鏈接
細節(jié)描寫是指語言描寫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細節(jié),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特色的細枝末節(jié)。它是記敘文情節(jié)的基本構成單位。細節(jié)描寫中,主要抓住心理、動作、語言、神態(tài)、細節(jié)進行描述。
學法指導
概括文章中心,可
2、以借用文本中現成的核心詞來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學會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講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過渡句,還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
1、 課前預習 基礎梳理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詛( )罵 悵( )然 慫恿( )( )
蜷( )伏 一縷( )
2、 本文選自( ),作者( ),福建長樂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史家。
2、 獨立思考 課文初探
朗讀課文,標記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結局的語句,理解作品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3、
來歷
外形
性情
家人對它的態(tài)度
結局
小貓對“我”家的影響
第一只貓
第二只貓
第三只貓
3、 集思廣益 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幾次養(yǎng)貓經歷?三次的結局是怎么樣的呢?
——三次;失蹤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養(yǎng)貓的?
(1)這只貓的最大特點是什么?有具體的根據嗎?
(2)這樣的一只貓,“我“喜歡嗎?但是這種快樂長久了嗎?
(3)當聽說小貓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樣這只小貓還是離”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這份酸辛的呢?(向別處要一
4、只新的小貓)那這一次的境況又是如何的呢?
(1)與第一只小貓相比,這只小貓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體說說你的理由嗎?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潑,那”我”喜愛這只小貓的嗎?
(2)看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了,那么當有一天它突然失蹤了,你猜”我”會怎么樣?
(4)盡管作者企圖存在僥幸心理,但是結果還是殘酷擺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養(yǎng)的黃色小貓被人捉去應該說令”我”傷心不已,但俗話說的好“時間是撫平心靈創(chuàng)傷最好的藥”,“我”最終又養(yǎng)貓了嗎?
(1)這只貓是如何得來的?我家為何要收養(yǎng)它?
(2)這只小貓與前兩只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3)如此難看、不活潑的小貓在”我”家受歡迎嗎?
5、雖然它如此地不受歡迎,但是也有引起我們”留心”的時候,你能找出來嗎?它在”凝望”什么呢,僅僅是那對黃鳥嗎?
(4)然而就是這一”凝望”埋下了禍根,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當“我”得知芙蓉鳥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斷是誰干的?為何說”一定是貓”?真的是它嗎?說說你的證據。
(5)于是,”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我”錯在了哪里?
(6)此時,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課堂檢測
品味下列語句,說說各句的表達效果。
1、 (貓)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秋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
2、 大家都不高興,好像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
3、 真是“畏罪潛逃”了,我以為。
4、
6、請從結構和語言角度簡單闡述本文的藝術特色。
參考答案
一、課前預習 基礎梳理
1、 詛( zu )罵 悵( chng )然 慫恿( sǒng )( yǒng )
蜷( qun )伏 一縷( lǚ )
2、 本文選自《鄭振鐸選集》,作者(鄭振鐸),福建長樂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史家。
2、 獨立思考 課文初探
3、 集思廣益 合作探究
小結:作者之所以不愿再養(yǎng)貓,從表面上講是因為他曾經愛過貓,而且愛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經恨過貓,而且恨得太沖動,以至于終身遺憾。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心——把世間所有的生命當作生命的愛心,即善待身邊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達標檢測
1、比喻。將小貓比喻為帶著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貓的活潑可愛。
2、比喻。將貓比喻為人的伙伴,強調我們全家對這只貓的深厚感情。
3、擬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詞語用在貓身上,生動形象。
4、(1)結構巧妙。作者善于設置伏筆,首尾呼應,三個故事三起三落,層層推進,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構完整而嚴謹。
(2)抓住特征,描寫生動。這篇文章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描寫生動,無論貓的各種形態(tài)還是一家人的喜怒哀樂,都躍然紙上。
(3)心理描寫細致。文中不僅寫了貓,還寫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