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歷史》教學設計(五年級科學下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船的歷史》教學設計(五年級科學下冊)(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 .船的歷史
【教學目標】
1. 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造船的技術發(fā)展
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程。
2. 通過觀察比較,認識不同時期船的特點。
3. 通過“獨木舟負載物體” “船型與阻力關系”的實驗認識到船的外形、結
構和穩(wěn)定性、阻力之間的關系。
4. 感受船的發(fā)明和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不同時期、不同類型船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
難點:通過“獨木舟負載物體”“船型與阻力關系”的實驗認識到船的外型、
結構和穩(wěn)定性、阻力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獨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
2、狀)、細線、墊圈、鉤碼、
水槽、記錄單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 聚焦
教師用課件出示船的圖片:船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運輸工具,給我們的生活
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提出聚焦問題:關于船你知道什么?還想研究什么?
引出船的課題。
二、 探索
(-)探索活動1交流關于船的知識
1. 教師出示“關于船的知識”班級記錄表,小組內(nèi)討論,整理“已經(jīng)知道的”
和“還想研究的內(nèi)容”。要求簡潔明了,用關鍵詞表述即可。
2. 小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從船體形狀、材料、構造、動力系統(tǒng)、功能等角
度描述船,再梳理還想研究的問題,并用關鍵詞將信息整理到班級記
3、錄表上。
(二) 探索活動2探索船的歷史
1. 清學生觀看在船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代表性船只的圖片或視頻。談話:船在發(fā)
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了解船的歷史。
2. 船在發(fā)展過程中,哪些方面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學生在充分發(fā)表觀點的基礎上,再來完成學生活動手冊中關于“船的比較”
記錄表。
3. 學生匯報。
(三) 探索活動3探究獨木舟
1. 談話:船行駛在水中,首先要保證穩(wěn)定、不側翻。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讓我們動手操作,繼續(xù)研究船的穩(wěn)定性。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牧希?只獨木
舟,1盒鉤碼和1個水槽。
提示:關于獨木舟的制作,我們可選擇直徑約5cm
4、、長度約20cm的小杉木,
用直徑3. 5cm的鉆頭開槽,這樣制作出的獨木舟可承載兩至三個鉤碼。但木制獨
木舟成本高、制作過程繁瑣,還有吸水性太強、容易開裂等缺點,建議采用注塑
獨木舟來完成本課的探究。
在動手操作前,請同學們先思考:可以怎樣開展探究?實驗時要注意什么?
2. 整理并總結實驗方法,出示實驗注意事項:放鉤碼時要輕輕放,放置要均
勻;做實驗三次,取最大值。
3. 學生分組實驗。
4. 學生匯報實驗發(fā)現(xiàn):我的獨木舟最多能放置幾個鉤碼;根據(jù)實驗操作反思:
在船中放置重物時,怎樣才能做到保持穩(wěn)定、不側翻?獨木舟在裝重物時,有哪
些不足?
5. 設問:我們的獨木舟船首是什么形狀的?什么樣形狀的船首受到水的阻力
比較小?為什么?
6. 出示兩塊形狀大小相同的木船模型,比較不同,設計對比實驗。
7. 根據(jù)學生回答,整理總結實驗方法,用演示實驗驗證預測或者播放視頻《船
首形狀與阻力大小的關系》。
8. 交流什么形狀的船受到的阻力更小,討論減小船在行駛中受到阻力的方法。
三、 研討
1. 從船的發(fā)展歷史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變化?
2. 怎樣讓獨木舟保持穩(wěn)定而不側翻?
3. 怎樣減小船在行駛中的阻力?
四、 拓展
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我國航空母艦的相關信息,并簡單介紹中國的船舶
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