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二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二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從鴉片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第二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背景:一、背景:(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2)目的:統(tǒng)治者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吸收道家的)目的:統(tǒng)治者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吸收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 。二、表現(xiàn)二、表現(xiàn) :(1)與民休息,輕徭薄賦,釋放奴隸,讓士兵回家并授以田宅。)與民休息,輕徭薄賦,釋放奴隸,讓士兵回家并授以田宅。(1)漢朝國力日漸恢復,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漢朝國力日漸恢復,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漢初的漢初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三、影響三、影響
2、: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初的漢初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資料卡: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無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fā)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于統(tǒng)治者。而漢初幾代統(tǒng)治者常常以秦亡為戒,認識到要取得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須努力緩和階級矛盾,與民休息,實行無為而治。于是,來自于黃老思想的君道無為、刑德相輔、節(jié)欲崇儉、愛民養(yǎng)民的觀念就很快轉化成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統(tǒng)治政策。劉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繼當政。漢書說:“孝惠高后之時,海內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
3、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文景二帝繼統(tǒng)之后,也繼續(xù)將黃老之術作為治國方針。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背景:一、背景:(1)經濟上:漢武帝時期,經濟恢復與發(fā)展,國力增強,為中央集)經濟上:漢武帝時期,經濟恢復與發(fā)展,國力增強,為中央集 權奠定物質基礎。權奠定物質基礎。(2)政治上: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匈奴為患,威脅西)政治上: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匈奴為患,威脅西 漢的穩(wěn)定。漢的穩(wěn)定。(3)思想上:漢初的)思想上:漢初的“黃老之學黃老之學”不能滿足中央集權的需要。不能滿足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的有為漢武帝的有為黃老之
4、術的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觀念也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潤滑劑。漢初諸侯王的勢力十分強大,其中尤以吳、楚、齊為最,其領地幾近“天下之半”。漢初全國人口大約有1300萬,而屬于諸侯王國的就有850多萬。這種政治格局,不僅使政府大量的納稅人口被剝奪,國家財政被嚴重侵蝕,而其存在及明顯的獨立傾向也使中央集權時刻面臨著被分裂的威脅??键c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推行中央集權漢武帝推行中央集權的措施的措施(1)政治:中央集權,)政治:中央集權,頒布頒布“推恩令推恩令”;加;加強君權,實行中外朝強君權,實行中外朝制度;選官用人上實制度;選官用人上實行察舉制。行察舉制。(2)經濟:鹽鐵酒專
5、)經濟:鹽鐵酒專賣;重農抑商。賣;重農抑商。(3)思想:罷黜百家,)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漢武帝的有為漢武帝的有為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內容:一、內容: 1、“春秋大一統(tǒng)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目的: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目的: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內容:大一統(tǒng)是天地常理;要維護政治統(tǒng))內容:大一統(tǒng)是天地常理;要維護政治統(tǒng)一必須實行思想統(tǒng)一;儒家以外各家思想都應一必須實行思想統(tǒng)一;儒家以外各家思想都應罷黜。罷黜。董仲舒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新儒學 2、“君權神授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1)目的:
6、強化君權,是君主權威絕對神圣化。)目的:強化君權,是君主權威絕對神圣化。(2)內容: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周天子。)內容: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周天子。 3、“天人感應天人感應”(1)目的:制約皇權。)目的:制約皇權。(2)內容:如果天子無道,上天會降災禍,君主應實行仁政。)內容:如果天子無道,上天會降災禍,君主應實行仁政。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內容:一、內容: 4、“三綱五常三綱五常”(1)目的:鞏固君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目的:鞏固君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2)內容:三綱五常成為道德標準,實質是維護等級秩序。)內容:三綱五常成為道德標
7、準,實質是維護等級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新儒學 1、內容、內容(1)思想上:肯定儒學。)思想上:肯定儒學。(2)政治上:重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學成為選官用人標準。)政治上:重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學成為選官用人標準。(3)教育上: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教科書;興辦太學和地方教育,)教育上: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教科書;興辦太學和地方教育, 提高儒學地位,儒學壟斷教育。提高儒學地位,儒學壟斷教育。二、儒學成為正統(tǒng):二、儒學成為正統(tǒng):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影響:三、影響: 1、儒學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儒學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
8、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董仲舒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新儒學 1、形勢需要:漢武帝時代國力增強,但面臨內憂外患,需要積極有、形勢需要:漢武帝時代國力增強,但面臨內憂外患,需要積極有 為思想為政治服務。為思想為政治服務。 2、與時俱進: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與時俱進: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四、儒學成為正統(tǒng)的原因:四、儒學成為正統(tǒng)的原因: 3、根本原因:董仲舒改造后,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適應了封建統(tǒng)治、根本原因:董仲舒改造后,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適應了封建統(tǒng)治 者鞏固專制統(tǒng)治的時代需要。者鞏固專制統(tǒng)治的時代需要??键c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一:罷黜百家,獨尊
9、儒術董仲舒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新儒學2、積極:、積極:(1)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2)對儒學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起到積極作用,有利于文化發(fā)展和)對儒學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起到積極作用,有利于文化發(fā)展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弘揚傳統(tǒng)美德。(3)建立了自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統(tǒng),推動了古代教育的發(fā)展。)建立了自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統(tǒng),推動了古代教育的發(fā)展。五、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全面認識全面認識 3、消極:、消極:(1)儒學形成獨尊局面,禁錮了人的思想,壓制人的反抗。)儒學形成獨尊局面,禁錮了人的思想,壓制人的反抗。(2)不利于
10、學術自由發(fā)展。)不利于學術自由發(fā)展。(3)宣揚綱常倫理的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宣揚綱常倫理的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1、實質:思想文化專制。、實質:思想文化專制。1孟子發(fā)揚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主張涵養(yǎng)“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2.韓非認為“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當今爭于氣力”。其主張體現(xiàn)了()A進步史觀B天命史觀C.循環(huán)史觀D英雄史觀3.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
11、經”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時A.“五經”為闡發(fā)孔子儒學思想而作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D.儒學傳統(tǒng)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4.17世紀來華傳教士曾將論語大學等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出版,19世紀中期傳教士理雅各又將多部儒家經典譯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轟動。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B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引起關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傳教士之間D儒家思想推動了西方政治革命5尚書酒俈云:“人無于水監(jiān)(照鏡子),當于民監(jiān)?!边@句話體現(xiàn)的思想是()A兼愛尚賢B主權在民C以民為本D道法自然5尚書酒俈云:“人無于水監(jiān)(照鏡子),當于民監(jiān)?!边@句話體現(xiàn)的思想是()A兼愛尚賢B主權在
12、民C以民為本D道法自然7.據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辈⒔忉?,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上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A士人為諸侯國所重用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D忠君思想已經形成8.(2015年海南卷歷史1)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儒家與法家主張的共通之處是()A重農抑商B強調制度與秩序C厚古薄今D重視道德與人倫9(2015年新課標卷文綜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A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B反對進行
13、社會變革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10.17世紀來華傳教士曾將論語大學等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出版,19世紀中期傳教士理雅各又將多部儒家經典譯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轟動。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B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引起關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傳教士之間D儒家思想推動了西方政治革命11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避髯拥倪@一觀點A.繼承了孔子的仁愛理念B.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宗教觀C.蘊含了樸素的人文精神D.體現(xiàn)了制天命的唯物思想11.近代西方的傳教士多援引墨家“兼愛”觀點闡釋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并宣揚兩者之間的一致性;19
14、世紀末20世紀初,很多中國新式知識分子也注重從“兼愛”思想出發(fā)破除家族中心的觀念。以上現(xiàn)象說明A.宗族觀念阻礙中國近代化進程B.基督教與墨家思想基本一致C.墨家思想為民主革命奠定基礎D.傳統(tǒng)文化資源可為近代化服務12.儒學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惡之爭。兩漢時期,董仲舒相繼批判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主張的性惡淪,認為人性有善惡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統(tǒng)的官學體系B.提高社會道德水平C.神化儒學并為君權服務D.探究人性發(fā)展本原13.董仲舒在評論一件寡婦改嫁的案例時指出,依春秋大義,“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婦改嫁“皆無罪名,不當坐”。這折射出漢代A司法判案“重情輕法”B婦女的整體社會地位較高C婚姻受禮教束縛相對較小D婦女擁有婚姻自主的權利1孟子發(fā)揚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主張涵養(yǎng)“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2.韓非認為“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當今爭于氣力”。其主張體現(xiàn)了()A進步史觀B天命史觀C.循環(huán)史觀D英雄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