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伐匈奴書》練習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諫伐匈奴書》練習題(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北京版必修三《諫伐匈
書》同步練習
一、課內檢測(選擇題每題3分,共23分)
1.給下列句子加點字注音(每空1分,共5分)
(1)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
(2)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21世紀教育網(wǎng)
(3)春蒐秋獨,諸侯春振旅,秋治兵()
(4)乃使劉敬往結和親,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5)上自虞、夏、殷、周,周不程督,禽獸畜.之,不比為人()
2.指出下列句中劃線詞語的文言現(xiàn)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而攻胡,卻地千里,以河為境。
B.夫匈奴行盜侵驅,所以為業(yè)、天性固然。
C.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
2、,權分二子,工匕得失之效也。
D.使邊境之民靡敝愁苦、將更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
3.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用法與“靡敝中國,甘心..匈奴,非完計也”相同的一項()
A.秦常積眾數(shù)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于,適足以結怨深仇。
B.暴兵露師十有余年,死者不可勝數(shù),終不能逾河而北.。
C.夫匈奴,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
D.勝必棄之,非民父母,靡畋.中國4.指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的一項(
A.暴兵露師十有余年,死者不可勝數(shù)
B.夫匈奴,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景
C.勝必棄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國
D.乃使劉敬往結和親,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3、
)
重誅:殘暴的殺害。
大愷:周天子打仗凱旋時所奏的軍樂
功齊:功業(yè)與……相等
末節(jié):節(jié)操卑劣
5.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
B.天下既平,天子大愷
C.并吞戰(zhàn)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D.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jié)也
6.下列各項中與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項(
例句:又使天下飛芻挽粟,起于黃、睡、瑯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
A.靡敝中國,甘心匈奴,非完計也。
B.彼奇人也,不敢近。
C.問:“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隱以錐刺其足
D.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jié)也。
7 .下列各項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本文作者針對伐匈奴
4、一事,結合歷史教訓和國家現(xiàn)狀進行了細致分析,闡明了“匈奴不可伐”的論點。文章語言含蓄委婉,張弛有度,理據(jù)結合,說明透徹深辟。
8 .文章第一段首先從“圣明的君主不會厭惡率直的進諫,以此使自己的視野開闊
忠臣不躲避重罪,敢于直言進諫,因此圣主不會失策而功業(yè)流傳百世”表明自
己的一片忠心,點明寫作目的。
C.文章第二段就提出“夫務戰(zhàn)勝,窮武事,未有不悔者也”的觀點,一針見血地指出戰(zhàn)爭只能使人民陷入疾苦,好戰(zhàn)必亡。
D.《諫伐匈奴書》一文很好地體現(xiàn)了“諫書”的特點,說理敘事張弛有度、據(jù)理結合,其作者是東漢的主父偃。
二、成語運用(3分)
8 .下面句子中劃線詞語運用錯誤的一項的是()
5、
A.黨的“三農”政策落在實處后.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在城市與城市之間,許多布局合理、設計新穎的村莊脫穎而出。
B.經(jīng)過幾輪的角逐,這一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的一等獎得主即將浮出水面。
C.每一年六月,我縣都有一批莘莘學子獨占鰲頭,但也不乏名落孫山者。如何選擇今后的人生道路,一時間成了那些考試失利的學生所要直面的現(xiàn)實。
D.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面臨原則性的問題-----特別是金錢時,不但一些曾經(jīng)“立場堅定”的老同志晚節(jié)不保,而且一些年青的干部更是不愛惜羽毛。最終被人民唾棄。
三、課外延伸(共21分)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題(每題3分,共12分)
御史大夫韓安國者,
6、梁成安人也,后徙雎陽。嘗受《韓子》、雜家說于駱田生所。事粱孝王為中大夫。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桿①吳兵于東界。張羽力戰(zhàn),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梁。吳楚已被,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其后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
曰:“然即溺之?!本訜o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奔滓蛉馓恢x。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中,武安侯田蛉為漢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蛉。蛉言安國太后,天子亦素聞其賢,即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閩越、東越相攻,安國及大行王恢將。未至越
7、,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建元六年,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21世紀教育網(wǎng)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shù)為邊更,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shù)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zhàn),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shù)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綿;沖風②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比撼甲h者多附安國,于是上許和親。
[注]①桿:通“桿”。抵御。②沖風:由下往上刮的強風。
(節(jié)選自《史記?韓長孺列傳》
8、9 .對下列句子中劃線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抵:抵償
溺:用小便澆滅
將:將領
附:贊同
A.其后安國坐法抵罪
B.田甲日:“然即溺之”C.安國及大行王恢斗也
D.群臣議者多附安國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桿吳兵于東界
有蘭溪生攜一仆來候試,寓于.東廂
B.張羽力戰(zhàn),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梁
輕兵深入,糧食必絕;運糧以.行,重不及事
C.田甲,走。安國日:“甲不就官,我滅而宗?!?
高帝悔之,乃使劉敬往結和親,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D.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蛉
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是故事無遺.策
9、而功流萬世
11 .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能夠體現(xiàn)韓安國“持重”性格的一組是()
①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②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
③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
④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蛉
⑤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⑥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A.②⑤2B.③⑤C.①②D.④⑥
12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安國早年受過韓非學說的影響。他曾經(jīng)受命和張羽一起成功地阻擋了吳楚軍隊,并顯示出持重的性格特點,還由此成名。
B.獄吏田甲在韓安國入獄后侮辱他。韓安國被重新起用后,田甲嚇得離職潛逃,是韓安國叫他回來就任原職,以后能友好地對待他。21
10、世紀教育網(wǎng)
C.韓安國曾經(jīng)以五百金向親貴田蛉行賄,再加上天子對他的印象也比較好,他終于得到重用,當上了御史大夫的高職。
D.針對攻伐匈奴一事,本文與《諫伐匈奴書》一樣都運用了例證法,結合歷史教訓和國家現(xiàn)狀進行了細致分析,闡明了“匈奴不可伐”的論點。
[來源:21世紀教育網(wǎng)]
(二)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題3分,共12分)
13 .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shù)歲即復倍約。
14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zhàn)也。
15 .夫匈奴,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景。
16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諫伐匈奴書》練習(部分)答案
選擇題:
2.D3.C4.C5.A6.C7.D8.C
11、9.C10.A11.A12.D
文言文參考注釋及譯文:
徙:遷居。
《韓子》:即《韓非子》,戰(zhàn)國末年法學派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
說:學說。
駱:即今山東省鄒縣。
桿:通桿”,抵御。
持重:穩(wěn)固防守。
坐法抵罪:因犯法被判罪。抵罪,抵償其應負的罪責。
獨:難道。然:同燃”。
溺:同尿”。
居無何:過了不久。
徒:服勞役的犯人。
亡走:逃跑。
而:你的。宗:宗族。
肉袒: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
治:懲辦。
說:同悅”。
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遺:贈送。
太后:指王太后,名媾。
天子:指武帝劉徹。
遷:提升。
閩越:越部
12、族的一支。東越:是閩越的分支。將:領兵。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和親:指漢族封建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首領,以及少數(shù)民族之間有政治目的的聯(lián)姻。
下議:指交群臣議論商量。
數(shù):屢次。
率:大致,一般。倍:通背”,違犯。
負:依恃。
遷徙鳥舉:遷移就像鳥飛一般。鳥舉:鳥兒飛翔。
制:控制。
不屬為人:意思是不內屬中國作百姓。
罷:通?!?。疲勞。虜:對敵人的蔑稱。
魯縮:魯?shù)爻霎a的一種白色的生絹,以輕薄聞名。
沖風:由下往上刮的強風。
鴻:雁。
御史大夫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后適居睢陽。曾經(jīng)在鄒縣田先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事奉梁孝王,擔任中大夫。吳楚七國叛亂時
13、,梁孝王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御吳國的軍隊。因為張羽奮力作戰(zhàn),韓安國穩(wěn)固防守,因此吳軍不能越國梁國的防線。吳楚叛亂平息,韓安國和張羽的名聲從此顯揚。
后來韓安國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說: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
田甲說:要是再燃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边^了不久,梁國內史的職位空缺,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
安國為梁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
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碧锛妆忝撘侣缎厍叭ブx罪。韓安國笑著說: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
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后友好地對待他。
建元年間(前140-前135),武安侯田
14、蛉擔任漢朝太尉,受寵幸而掌大權,韓安國拿了價值五百金的東西送給田蛉。田蛉向王太后說到韓安國,皇上也常說韓安國的賢能,就把他召來擔任北地都尉,后來升為大司農。閩越、東越互相攻伐,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前往。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漢朝投降,漢軍也就收兵了。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蛉擔任丞相,
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fā)兵
攻打他?!表n安國說:派軍隊去千里之外作戰(zhàn),不會取得勝利。現(xiàn)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群鳥飛翔,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于我們的百姓。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yōu)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shù)厮a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后,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并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
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發(fā)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比撼嫉淖h論多
數(shù)附合韓安國,于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