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第1課人類的形成和文明的曙光》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川教版第1課人類的形成和文明的曙光(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人類的形成和文明的曙光》教學目標專項說明
成都市24中 曾笙
一、目標陳述
1、識記與理解
了解歷史領域的考古知識,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來的。知道世界三大人種,了解他們的形成原因。說說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過渡及文明史的出現(xiàn)。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人類形成的原因,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及野蠻走向文明的發(fā)展三大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運用大量的影畫資料及學生活動分析上述問題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材料,歸納規(guī)律,了解內(nèi)涵的過程,讓學生樹立一種歷史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從低
2、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通過講述遠古人類的進化過程,說明歷史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后必勝今。
認識人類的進化是人類艱苦探索的過程,是順應自然變遷保存種族的前進。同時在歷史的演進中體會歷史的魅力。
二、目標設計的依據(jù)
本課作為新課標九年級歷史第一課,新課標注重主題與時序結合,主題下分課的體例。對時序性的重視、主題內(nèi)容的內(nèi)在了解和相互呼應,反映了歷史學科的特點。教材突出了歷史發(fā)展的空間感,將史前人類作為整個古代亞非文明的導讀加以處理,因此本課有提綱攜領的作用,充分提示人類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規(guī)律,使學生初步建立正確看待時代發(fā)展大勢的能力,因此本課中強化了生產(chǎn)工具改進,生
3、產(chǎn)力不斷提高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九年級學生在前兩個學年的學習中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對歷史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較缺乏對歷史知識內(nèi)在了解,總體認知上的把握,他們的歷史知識是零散而紛雜的,不容易形成系統(tǒng),這對把握歷史大勢十分不利,本課就是想通過對世界歷史開端學習,在基礎知識,創(chuàng)新精神,歷史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整合中步入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更客觀的對待歷史問題。
三、目標達成的思路和方法
老師教得好,不如學生學得好,“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尤為必要。學法指導包括課前資料的分析歸納理解、課堂活動指導和課后遷移鞏固。通過課
4、前資料的提供,引導學生分析人類產(chǎn)生及不斷發(fā)展的原因、人種的差別及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等一系列問題,課堂上以活動為載體,充分利用情景創(chuàng)設、討論、提問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xié)作意識,并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問題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課后通過表格等形式歸納和拓展延伸等問題引導學生擴展思維,認識歷史發(fā)展的主流趨勢。由于本課是世界史第一課,對今后學生學習世界史興趣的培養(yǎng)有著關鍵作用,所以在教學流程中要刻意的營造一種走近歷史、溶入歷史,培養(yǎng)歷史感的場景,情景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貫穿教學的始終。
導學策略是教師針對特定的對象,為了完成一定的導學目標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根據(jù)新課標理
5、念,教師與學生在雙邊活動中處于雙主體地位,教師扮演著幫助學生學習和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的角色,起著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針對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本課的內(nèi)容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依據(j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設疑討論、分組導學等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從而圓滿完成導學任務。導學方法: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獲得感性認識,快速進入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②討論法: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注意問題的啟發(fā)性、針對性、活潑性和層次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引導和控制學生的心理意向。其他方法:閱讀指導法等。導學手段:為更好地實現(xiàn)導學目標,采用多媒體
6、課件輔助教學——便于學生直觀理解,增強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關圖片和影像資料),同時可以營造情境氛圍作為學生活動的補充。
《人類的形成和文明的曙光》教學設計
成都市24中 曾笙
[課題說明]
本課題選自川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學習主題《史前時期的人類》第1課,適用于初中九年級上期。本課屬于講述與活動討論課結合的課型。
[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對于歷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比較能力都比初一初二有一較大提高,但仍然比較差,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但自學性和獨立性還不強。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及探究能力
7、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用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及設問,采用問題探索法和討論法,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創(chuàng)新等思維,使學生的智能和認識水平都得以發(fā)展。并且初中課的特點要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歷史的凝重、悲愴、生動等情緒激發(fā)都是我們的責任,通過大量資料引導學生走過歷史、溶入歷史是本課的一個特點。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初三世界史的第一課,可以說是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的導入課,如果在這課中提升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興趣,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且本課的知識要點大概分為兩部分,“史前”主要涉及到人類的起源和最早的人類社會形態(tài),要用很短的篇幅讓學生搞清楚這個問題。
8、“野蠻到文明”是從社會發(fā)展的科學理論講述人類從無階級的社會向階級社會的演進,理論性很強,但其內(nèi)容與后面的古代史五大問題分別論述密切相關,是本冊書前半段知識的基礎,所以本課的處理對于今后的學習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初三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
了解歷史領域的考古知識,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來的。知道世界三大人種,了解他們的形成原因。說說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過渡及文明史的出現(xiàn)。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人類形成的原因,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及野蠻走向文明的發(fā)展三大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
9、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運用大量的影畫資料及學生活動分析上述問題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材料,歸納規(guī)律,了解內(nèi)涵的過程,讓學生樹立一種歷史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通過講述遠古人類的進化過程,說明歷史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后必勝今。
認識人類的進化是人類艱苦探索的過程,是順應自然變遷保存種族的前進。同時在歷史的演進中體會歷史的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類的種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難點: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的過渡。
[教學媒體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媒體
運用多媒
10、體教學手段,浮光掠影而又具體細致的讓學生對史前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并配合大量的設問,及貼近教材及問題的媒體資料實現(xiàn)師生的互動。主要媒體采用大量歷史圖片,和一段南方古猿生活場的電影及兩段背景音樂構成。
二、教學方法
采用問題探索法和討論法,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創(chuàng)新等思維,使學生的智能和認識水平都得以發(fā)展。通過大量資料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溶入歷史是本課的一個特點。
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運用閱讀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運用分析比較方法去掌握知識并深化對教材的認識。運用整體認知方法去把握生產(chǎn)力發(fā)展對于人類歷史演進的終極作用。
[板書設計]
一、早期人類
1、人類
11、從何而來
2、人類的進化
二、從野蠻走向文明
1、人類早期社會
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特點
歷史階段
男女地位變化
生產(chǎn)方式
婚姻狀態(tài)
母系氏族
?
?
?
父系氏族
?
?
?
2、從野蠻走向文明——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展示地球形成的配樂圖片,老師旁白)
在一片混沌的星光中,有一顆湛藍的行星,地球,生命的搖籃,歷經(jīng)十幾億年的變化,第一顆生命的種子開始發(fā)芽、繁殖、演化。生生死死,千回百轉,30億年的撲朔迷離。誰是我們的祖先?誰挺胸而立于茫茫原野?誰又為我們開啟了五千年的文明之門?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早期
12、人類經(jīng)歷洪荒的痛苦和恐懼,以及在享受自然時的喜悅和歡心?!?
提問:人類的祖先是誰?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早期人類
1、人類從何而來
請學生了解關于人類形成的神話傳說,而科學的進化論提出了另外的觀點。
(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觀看視頻,了解人類的形成演化)
問題:1、人類的祖先是誰?
2、我們祖先的生活環(huán)境怎樣?
3、祖先們?yōu)槭裁匆Y成群體生活?
4、假如你回到那個時代,你會如何生存
2、人類的進化
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南方古猿的情況,并掌握人形成及發(fā)展的幾個階段,在書上勾劃出。在第4個問題的回答中,引導學生明確工具在當時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出示原始
13、石器和勞動場景圖片)由上一問題引出提問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在使用工具的基礎上說明制造并使用工具(勞動)才是根本區(qū)別,并圖示強調
勞動促進人類不斷進化,在晚期智人時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人種劃分
?。ǔ鍪救笕朔N圖片,人種分布圖片)
學生要在書上勾劃確認掌握知識
提問:人種有優(yōu)劣之分嗎?
通過人種的比較及說明人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明確差異不是根本性的,各有優(yōu)勢。
二、從野蠻走向文明
1、人類早期社會
老師過渡性提出人-群體-社會-原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找出早期社會的兩種形態(tài)的名稱,并在書劃出。
然后提出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
14、
族長的一天
讓學生分成二組,分別扮演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時期兩個不同的氏族,然后進行如下的氏族活動:1、選出自己的族長;2、由族長來安排氏族成員一天的勞動,獲取食物和維持氏族的正常運作(強調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分工)。
問題匯總:為什么選出不同性別的族長?
兩類氏族的生產(chǎn)活動有什么不同?
族長為什么安排不同性別的族員從事不同類型的勞動?
父系氏族的收成為什么更多?
兩類氏族的男女社會地位與生產(chǎn)力發(fā)展有什么關系?
在選擇族長的過程中,老師根據(jù)情況讓學生注意族長的性別,選出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按這樣的性別差異選擇族長?由該問題引出下一項活動。第二項活動注意男女不同的工
15、作安排,并引導學生回答誰是食物的主要提供者的問題,從而回答族長性別差異的原因。這兩個問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最后得出男女地位差異原因的結論。老師再說明婚姻狀況的差異也是決定這種地位差異的原因。最后通過學生的歸納將兩類氏族公社的區(qū)別以表格形式歸納出來讓學生確認掌握。
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特點
歷史階段
男女地位變化
生產(chǎn)方式
婚姻狀態(tài)
母系氏族
?
?
?
父系氏族
?
?
?
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引導,將自主學習法與提問法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老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傳授知識、感受知識、思維
16、能力、表達能力的有機統(tǒng)一。
在比比誰的勞動成果多這個環(huán)節(jié),請學生來說明自己的勞動對維持氏族的生活起到什么程度的作用,引導學生懂得父系氏族工作的生產(chǎn)方式更為先進,獲取的食物更多更穩(wěn)定,從而引出最后問題,為什么父系氏族必然代替母系氏族?指明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出現(xiàn),人們獲取食物的手段變化,男子必然代替女子成為主要勞動者,說明生產(chǎn)力發(fā)展是社會地位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概念引入也為后面講述野蠻走向文明的原因埋下伏筆。
2、從野蠻走向文明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有三個問題:
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就是野蠻走向文明;
什么是文明;
五大文明的區(qū)域。
教師出示圖表
第一個問題通過生產(chǎn)力發(fā)展
17、導致的剩余產(chǎn)品,私有財產(chǎn)等觀念說明奴隸社會到來的必然。然后引出野蠻和文明的差別。通過示意圖指明生產(chǎn)力發(fā)展導致了階級和國家的出現(xiàn),從而使人類從野蠻發(fā)展到文明。
提出問題:為什么階級社會是文明,而平等的原始社會反而處于野蠻狀態(tài)?學生討論并結合剛才的活動得出結論,指出生產(chǎn)力發(fā)展基礎上后勝于今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老師再以圖片敘事的方式給出文明的定義是以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的多少來界定的?;仡櫾忌鐣纳a(chǎn)水平,生活狀態(tài),然后對比文明時代的狀態(tài)(圖片展示),為下階段學習打下基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老師提問五大文明的發(fā)源地在什么地方?要求學生在書上劃出掌握。然后展示五大文明的配樂畫展示,老師通過旁白,讓同學再
18、次感受古文明的魅力,沉浸在歷史長河中。
課堂小結:
野蠻時代終將過云,當文明從亞非歐的大河與汪洋邊升起,人類迎來了新的紀元,我們滿懷虔誠之心,仰望旭日照耀下的吉薩高原,雄偉的金字塔讓我們驚嘆;當我們回頭,卻在柔和月光中傾聽蘇美爾人的永恒祈禱;愛琴海的波濤擋不住充滿浪漫情懷的古希臘英雄,印度河的清流蕩滌了哈拉帕文化遺跡上的塵埃。遙遠的東方,一位智者將一些奇怪的字符刻于龜甲之上,恍忽中我們認出有兩個字――中華。一幅炫麗恢宏的歷史畫卷將等著我們?nèi)ゴ蜷_,去追尋祖先走過的足跡。
謝謝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歷史,感受歷史。
讓學生進入到歷史的氛圍中感受歷史的沉郁與美感,音樂聲中結束新課。
19、
鞏固練習:
1.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A.氣候變化 B.自然環(huán)境 C.勞動 D.食物
2.人類進入氏族時期后,最初的社會組織是母系氏族 ,后來發(fā)展為父系氏族。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
[教學后記]
本課從教學的效果來說,體現(xiàn)了知識性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與老師保持了頻繁的交流,媒體、設問、活動三位一體。素材的廣度和設問引入的深度都比較符合初三學生的特點。
本課各小結內(nèi)容當時歸納,就不在課后進行適應總結,該課的起止兩部分采用了配樂配圖的短文,主要是讓整堂課在一種歷史氛圍中進行,增強學生的歷史感。從心理學角度,使學生的情緒思路與教材內(nèi)容、老師三者之間產(chǎn)生共鳴,而保證整堂課的默契互動。這種方式結束與新課導入部分呼應,讓學生獲得歷史美的享受。
不過在本課最后一部分的野蠻向文明過渡這一單元深得不夠完美,新課結束顯得有些倉促,對野蠻和文明的差別理解還有老師強加的成分在其中,應該與前面活動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友情提示:部分文檔來自網(wǎng)絡整理,供您參考!文檔可復制、編制,期待您的好評與關注!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