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20雖有嘉肴學案4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上冊20雖有嘉肴學案4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學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雖有嘉肴
資料小引(寄語:占有資料,實際上是壯大自己)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 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們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
2、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為仕者必讀之書。
閱讀以上資料,用列舉關鍵詞的方法,篩選出有關《禮記》的重點信息。
關鍵詞列舉:
一、 給加橫線的字注音(寄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1、 教學相長( )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
3、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3、)
4、 《兌命》曰:“學學半”。( )( )( )
三、根據(jù)課下注釋,運用知識積累遷移的方法,解釋加下劃線的字、詞。(寄語: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1、雖有嘉肴(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
3、雖有至道( )
4、不知其善也( )
5、教然后知困。( )
6、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7、學學半。( )
四、自主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標出,課堂上
4、與小組同學交流學習。(寄語:自主、合作、交流是我們學業(yè)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徑)
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5、
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逼浯酥^乎?
6、
《雖有嘉肴》當堂達標測試
一、課內閱讀: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翻譯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不知其旨也。翻譯:?????
(2)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翻譯:??
(3)學學半。翻譯:
2、用/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
7、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
二、課外閱讀:
善學者(1)
——響鼓不用重捶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2),又從而庸之(3)。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4),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5),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6)。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學記》。②逸:安閑,這里指費力小。功:效果。
8、(3)庸:功勞。④攻:治,指加工處理木材。(5)節(jié):樹的枝于交接處。目:紋理不順處。(6)從容:同“舂容”,即撞鐘。
1、 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及其久也,相說以解。( ) (2)叩之以小者則小鳴。( )
2、 翻譯句子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3、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
答案
?一、課內閱讀、?1、(1)甘美??????(2)不通,理解不了????(3)教?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強也?3、教學相長??4、紙上得來終覺
9、淺,絕知此事要躬行。??5、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在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
二、 課外閱讀
譯文: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于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對對節(jié)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于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后,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