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講 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夯基提能作業(yè)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講 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夯基提能作業(yè) 岳麓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講 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廣西百色模擬)下表反映出西周社會的本質特征是( )
身份
使用樂器
樂舞的規(guī)模
天子
宮懸:懸掛的樂器四面排列
64人
諸侯
軒懸:懸掛的樂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懸:懸掛的樂器兩面排列
32人
士
特懸:懸掛的樂器一面排列
16人
A.貴族生活腐化 B.血緣色彩濃厚
C.音樂發(fā)展迅速 D.社會等級森嚴
答案 D 材料中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使用樂器和樂舞的規(guī)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故D項正確。貴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
2、反映的本質特征,故A項錯誤;血緣色彩濃厚是宗法制的特點,故B項錯誤;音樂發(fā)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質特征,故C項錯誤。
2.(2018湖北武漢重點中學起點考試)考古資料表明,西周時期,一些異姓諸侯國雖然遠離王畿地區(qū),但是其青銅等器物,在形制、紋飾和工藝風格上也都與周王朝表現(xiàn)出較強的一致性。這主要說明當時( )
A.禮樂制度日漸受各諸侯的沖擊
B.工官制實現(xiàn)了禮器標準化生產(chǎn)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傳播
D.華夷觀念推動民族間文化交流
答案 C 這些異姓諸侯國雖然遠離王畿地區(qū),但是卻使用與周王朝相似的器物,有利于將青銅文明等中原文明傳播至邊遠地區(qū),故C項正確。異姓諸侯國所用青銅等器
3、物并沒有違背禮樂制度,故A項錯誤;當時的手工生產(chǎn)尚達不到標準化生產(chǎn)的程度,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華夷觀念,并且華夷觀念不利于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故D項錯誤。
3.(2018河南洛陽調(diào)研)某學者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痹搶W者認為周人制度主要滿足了( )
A.貴族等級特權的需要 B.同姓諸侯利益的需要
C.安定王室的需要 D.維護強化王權的需要
答案 D 材料表明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長子繼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則實行分封制。這是在強調(diào)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有利于強化王權,故D項正確
4、。
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tǒng)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源于現(xiàn)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陜西 D.山東
答案 C 西周是由興起于今陜西岐山一帶的周部族建立的,題干中的“雅言”是由當?shù)卣Z言發(fā)展而來的,故C項符合題意。其他三個省份均與周的起源無關。
5.(2019安徽合肥調(diào)研)《禮記·禮運》認為,在“天下為公,選賢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會進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點有“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大人世及以為禮”。這表明“小康”之世( )
A.國家統(tǒng)一安定 B.王權高度集中
C.實行血緣政治 D.違背歷史潮流
答案 C
5、 根據(jù)“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大人世及以為禮”可知“小康”之世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實行世襲制,C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安定、王權高度集中,A、B兩項錯誤;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結果,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D項錯誤。
6.(2018山西孝義模擬)古代“領地國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國王稅收有兩個來源,一部分來自國王自己的領地,一部分來自諸侯的進貢,國王則無權直接對諸侯領地進行征稅。這說明中國在“領地國家”時期( )
A.構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文化心理認同
B.確立了以土地國有為基礎的社會公有制
C.形成了地方絕對效忠中央的制度
D.實現(xiàn)以家天下為核心的集
6、權機制
答案 A 根據(jù)題干材料對“領地國家”特征的描述可知,中國的“領地國家”時期指的是周代,構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文化心理認同符合周代社會特征,故A項正確。B項中“社會公有制”表述錯誤。C項說法絕對,排除。D項中“集權機制”說法錯誤,排除。
7.(2019湖南岳陽聯(lián)考)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突出了君主專制的政治追求
B.對西周政治觀念的徹底舍棄
C.皇帝壟斷國家政治權力
D.強調(diào)了“君權神授”的合理性
答案 A “皇帝”稱號反映了秦始皇并不滿足于做人間最高統(tǒng)治者,還要將自己的權
7、威罩上神的光環(huán),突出了君主專制的政治追求,故A項正確;“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主宰萬物的神,秦始皇將“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是借助神權來強化皇權,這與西周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類似,故B項錯誤;“始皇帝”稱號反映了皇帝壟斷國家政治權力的愿望,故C項錯誤;“皇帝”一詞是秦始皇自創(chuàng)的,“帝”本身就包含神的因素,因此不能體現(xiàn)“君權神授”,故D項錯誤。
8.(2018遼寧六校協(xié)作體期中)秦刻石辭傳者凡七:曰嶧山、泰山、瑯邪臺、之罘、東觀、碣石門、會稽。會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風俗為矯正也。瑯邪臺刻石尚孝、重農(nóng),為此后漢治之本。由此可知( )
A.秦的治國理念是儒家思想
B.秦始皇喜歡游
8、歷
C.秦注重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建設
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qū)
答案 C 秦朝的治國思想是法家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xiàn)秦始皇喜歡游歷,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會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風俗為矯正也”可得出秦注重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建設,故C項正確;D項表述有誤,故排除。
9.(2019廣西南寧三中月考)元朝人胡三省說:“秦置御史,掌討奸猾,治大獄,御史大夫統(tǒng)之?!彼J為御史大夫的重要職責是( )
A.執(zhí)掌奏章,下達詔令 B.統(tǒng)領百官,處理政事
C.監(jiān)察官員,審理大案 D.草擬詔書,審議執(zhí)行
答案 C 根據(jù)材料“掌討奸猾”,可知御史大夫的職責是監(jiān)察官員,根據(jù)“治大獄”可知御史
9、大夫審理大案,C項正確。
10.(2018山東青島高三期初調(diào)研)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從西周時代的“禮儀政治”到秦帝國時代的郡縣制、官僚制,體現(xiàn)了政治形態(tài)的一種“現(xiàn)代化”趨勢。對“現(xiàn)代化”理解最準確的是 ( )
A.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B.由古代人治到現(xiàn)代法治
C.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君主專制取代貴族政治
答案 C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現(xiàn)代化”的表現(xiàn)之一,但不能全面反映“現(xiàn)代化”的趨勢,故A項錯誤;封建社會的秦朝仍然實行人治,故B項錯誤;所謂“禮儀政治”,是禮所維護的貴族政治,而郡縣制、官僚制所代表的是官僚政治,故C項正確;君主專制不是“現(xiàn)代化”的體現(xiàn),故D項錯誤。
11
10、.(2018河南鄭州模擬)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中國的國家結構體系具備了逐漸脫離“三代”時期多元化的聯(lián)邦治理模式而向單一制中央集權模式轉型的客觀條件。這里的“客觀條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郡縣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確立
C.分封制的瓦解,實施郡國并行制
D.秦滅六國后,實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國的國家結構體系具備了逐漸脫離“三代”時期多元化的聯(lián)邦治理模式的條件,郡縣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權模式的形成,故A項正確;皇帝制度確立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故B項錯誤;實施郡國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權,故C項錯誤;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
11、故D項錯誤。
12.(2018福建漳州二調(diào))下圖是秦青銅半兩錢母范。錢范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錢“范”的標準樣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鑄錢。這折射出的重大意義在于( )
A.對后世鑄造工藝影響深遠
B.規(guī)范了銅錢的輕重和大小
C.確立外圓內(nèi)方的錢幣形制
D.統(tǒng)一鑄幣加強了中央集權
答案 D 從材料信息可知,“錢范”用于大批量鑄錢,這折射出秦滅六國后統(tǒng)一了貨幣,便于加強中央集權,故選D項?!板X范”的用途是鑄幣,藝術價值是次要的,故A項表述不當;B項并非“重大意義”,故B項排除;C項雖符合史實但并非材料信息主旨,排除。
二、非選擇題(13題25分,14題
12、12分,共37分)
13.(2019廣西柳州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宗法制在周代完備而嚴格,繼位的族長在宗族中有對宗族祖先的主祭權、對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權、對宗族內(nèi)擁有經(jīng)濟的支配權。同一宗族內(nèi),“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這種關系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是君統(tǒng)宗統(tǒng)的合一。
——摘編自馮爾康等《中國宗族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組織原則發(fā)生了某些變化。1905年,上海王、朱兩氏將祠堂族長制改為族會制,“從事家族立憲”。1918年該族增訂族會章程,1924年修改,并經(jīng)會員大會討論通過。曹氏宗族的管理體制也開始近代化,規(guī)定族眾有參與宗族事務的重大權力。此
13、外,浙江紹興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設立該族議事、執(zhí)行二部,實行任期制,由選舉產(chǎn)生。
——摘編自常建華撰《中國文化通志·宗族志》
(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點,并分析該制度的影響。(12分)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產(chǎn)生的背景。(10分)
(3)我們應如何認識宗法制的這種演變?(3分)
答案 (1)特點:嫡長子繼承制;體系完備;等級森嚴(族長具有專斷權力);與政治關系密切(家國一體)。(4分)
影響:
積極方面: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
14、,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極方面: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約束。(8分)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規(guī)范化和分權色彩,與政治關系分離。(4分)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動(維新運動、清末立憲運動、辛亥革命或中華民國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思想的解放、近代媒體的發(fā)展;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等。(6分)
(3)認識:由等級森嚴發(fā)展到具有民主色彩,體現(xiàn)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3分,言之成理即可)
14.(2018四川廣、遂、內(nèi)、眉調(diào)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統(tǒng)一國家后,把戰(zhàn)國時期逐步產(chǎn)生發(fā)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
15、系統(tǒng)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一制度主要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一是建立國家元首制度,稱“皇帝”。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辦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協(xié)助皇帝領導全國軍、政事務。三公九卿制為官僚政治,職事人員各有職分、等級、俸祿,公私分明,政績有考課,講效率,有升遷,體制劃一,組織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縣兩級制度。郡縣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遷,地方官僚之間沒有戰(zhàn)亂、兼并之事。此制的實行開創(chuàng)了此后兩千年間歷代王朝統(tǒng)治的基本模式。
——摘編自袁行霈、張傳璽等《中華文明史》
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
16、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加以論述。(12分)(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
答案 示例1 觀點:中央集權制度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3分,或“中央集權制度是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產(chǎn)物”)
論述:戰(zhàn)國時期,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局部統(tǒng)一的出現(xiàn),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各諸侯國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為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jīng)驗。韓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權和“法治”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中央集權理論。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6分)
綜上,中央集權制度的產(chǎn)生適應了社會經(jīng)
17、濟發(fā)展的需要,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3分)
示例2 觀點: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總體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3分)
論述: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善了中央集權的理論。內(nèi)外朝制度的形成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刺史制度的實施則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婆e制度則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宋代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進一步分化相權,加強皇權;派文官擔任地方最高長官,把地方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18、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適應了對遼闊疆域管轄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9分)
示例3 觀點:權力過分集中容易導致暴政和腐敗等現(xiàn)象,不利于調(diào)動個人、地方發(fā)展的主動性。(3分)
論述:政治上,權力過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權專制,導致暴政現(xiàn)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權力過分集中,導致掌權者身邊的人欺下瞞上、貪污腐敗,且極力擴充勢力范圍,成為社會政治不穩(wěn)定的根源,如歷史上的黨爭、外戚干政、宦官專權等。經(jīng)濟上,中央集權的高度加強導致地方主動性的喪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發(fā)展適合本地方的經(jīng)濟和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思想上,中央集權強調(diào)思想控制,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壓抑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如八股取士等,導致人們思想僵化,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受到抑制,創(chuàng)新乏力。(9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