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8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版)2021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8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八)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時間:40分鐘 分值: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明朝中后期隨著內閣地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擬權,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盡管內閣從來沒有被正式地告知統(tǒng)領六部,但憑借皇帝的信任,內閣輔臣的權威實際上使六部的權力又流向了內閣。這一變化反映出( )
A.君主專制日益強化 B.內閣取代六部權力
C.內閣權力不受制約 D.君權受到內閣制約
A [明朝廢除丞相后一部分相權流向六部,內閣憑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權力又流向了內閣,表明內閣權力本質上源于皇帝,內閣地位的上升實質是君主專制的
2、加強,故選A項;可以說內閣權力超過六部,但不能說內閣已經取代六部,故排除B項;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其權力來自皇帝,雖有票擬權但決策權在皇帝,六部與內閣也經常爭權,故排除C項;材料中內閣的權力來自皇帝的信任,看不出內閣對皇帝的制約,故排除D項。]
2.(2019·合肥二模)清朝《欽定臺規(guī)》規(guī)定,各地巡視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門上大書“回避”字樣,不許見客、不收書、不接納私辦人役、不赴餞送宴會,且限領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準停留,到境后不受私書私饋等。這一規(guī)定有利于( )
A.杜絕貪腐現象 B.提升監(jiān)察效果
C.擴大御史權力 D
3、.促進制度轉型
B [《欽定臺規(guī)》是清代最為系統(tǒng)完整的一部監(jiān)察法規(guī),在中國古代監(jiān)察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材料中的規(guī)定是為了嚴格監(jiān)察紀律,提升監(jiān)察效果,從而對監(jiān)察官職務內外的行為都嚴格控制,故選B項;《欽定臺規(guī)》是為了懲治腐敗現象,但是材料中的規(guī)定是為了提升監(jiān)察效果,對監(jiān)察人員的嚴格紀律要求,故排除A項;材料只是體現對巡視御史的一些規(guī)定,沒有擴大御史的權力,故排除C項;材料中的規(guī)定沒有體現促進制度轉型,故排除D項。]
3.乾隆朝入值軍機大臣大多為六至七員,嘉慶朝則以四至五員為常。乾隆朝,軍機章京的選任范圍是內閣及各部院衙門司員。嘉慶時,不但確定了軍機章京的員額,而且皇帝開始直接插手軍機章京的
4、選任。這反映了清朝軍機處( )
A.人員構成復雜 B.日益完善,備受重視
C.其官員隨時增減 D.大臣的職責不夠明朗
B [根據題干“乾隆朝入值軍機大臣大多為六至七員”“嘉慶時,不但確定了軍機章京的員額,而且皇帝開始直接插手軍機章京的選任”得出軍機處的發(fā)展日益完善、備受重視,故B項正確。]
4.16—18世紀,中國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約有236種之多,其中生絲、絲織品、瓷器和茶葉等出口最多。當時中國在與西方的貿易中一直保持順差,西方人以白銀購買中國商品,近280年間白銀大規(guī)模流入中國。這表明( )
A.中國參與并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B.新航路開辟扭轉了東西方貿易格局
C
5、.海外市場刺激了中國傳統(tǒng)經濟轉型
D.商品輸出造就了中國的富有和強盛
A [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國家發(fā)生貿易關系,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故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貿易長期處于出超地位,故B項錯誤;明清時期中國仍實行傳統(tǒng)經濟模式,沒有實現中國傳統(tǒng)經濟轉型,故C項錯誤;明清時期對外貿易處于出超,但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故D項錯誤。]
5.(2019·衡陽一模)據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可知,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清時期,隨著稻田復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又有一定的提高。但從漢代到清朝中葉的兩千年中,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導致明清時期糧食畝產增長緩慢
6、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業(yè)生產技術發(fā)展長期停滯
B.殘酷的封建剝削嚴重傷農
C.商品經濟的繁榮沖擊了農業(yè)生產
D.生產方式制約生產力提高
D [由材料可知,材料分為兩層信息,第一層說明明清時期稻田的生產技術已有很大提高,第二層體現了漢代到清朝中葉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這是因為漢代到清朝中葉依然以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為主,小農經濟生產方式限制生產效益的提高,故選D項。]
6.(2019·南充模擬)明清時期,江南城鎮(zhèn)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zhèn)中“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這反映了( )
A.官營手工業(yè)已經衰落 B.家庭手工業(yè)面向市場
C.民營手工業(yè)開始發(fā)
7、展 D.小農經濟已經破產
B [材料體現的是民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而非官營手工業(yè),故A項錯誤;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fā)展推動了家庭手工業(yè)產品的商品化,故B項正確;民營手工業(y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出現,故C項錯誤;明清時期,小農經濟并未破產,故D項錯誤。]
7.清代北京門頭溝煤礦礦工多系無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窯主“按公平時價,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窯就暫時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礦工“即行散工”。這表明當時( )
A.工場手工業(yè)規(guī)模大、范圍廣
B.礦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煤窯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現
D.窯主與礦工是隸屬關系
B [礦工原本是流民,以勞動為生,可以自由地被雇傭和自行解散,
8、說明這些礦工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勞動者,故選B項。]
8.明朝貨幣白銀化“把國家財政活動推到快速運轉的經濟旋流中,從而造成了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凝重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偏離傳統(tǒng)運行模式”。材料表明貨幣白銀化( )
A.是海外貿易發(fā)展的結果
B.加速了社會轉型的進程
C.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破壞了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
C [材料表明貨幣白銀化密切了國家財政活動與商品經濟的聯系,也沖擊了自然經濟模式下的社會結構,說明了商品經濟得以發(fā)展,故選C項;材料不能體現A項,故排除;明代社會未出現轉型,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而非社會秩序動蕩,故D項錯誤。]
9.(2019·黃岡調研)
9、明代一位名叫顧清的官員,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當時松江地區(qū)民風向奢的23種常見變化,并對這些民間消費行為都進行了十分嚴厲的批評和否定。這一現象說明( )
A.“重農抑商”政策進一步強化
B.奢侈行為危及社會發(fā)展
C.商品經濟沖擊了傳統(tǒng)觀念
D.資本主義萌芽受到抑制
C [材料反映了明代松江地區(qū)民風向奢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影響了民眾的消費觀念,故選C項。]
10.乾隆年間,“(江南地區(qū))約計州縣田畝,百姓所自有者,不過十之二三,余皆紳衿商賈之產”。該現象( )
A.反映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說明了商業(yè)資本操控國計民生
C.表明了自然經濟已
10、經開始瓦解
D.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艱難
D [ “紳衿商賈”發(fā)財致富之后,并沒有把大量的資本用于擴大再生產,而是用來買田置地,這樣就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成長,故D項正確。]
11.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區(qū)的地主參與煤礦開采,但他們不直接參與煤礦的經營,只是憑土地所有權參與分配企業(yè)收益,這種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這表明當地( )
A.農業(yè)生產走向衰落 B.生產關系出現變化
C.雇傭關系逐漸形成 D.土地兼并有所緩解
B [由題干中“湖北部分山區(qū)的地主參與煤礦開采……只是憑土地所有權參與分配企業(yè)收益”可知,山區(qū)地主依土地分享礦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此時地主參與礦業(yè),
11、故選B項;題干提及的是山區(qū)地主,不代表農田地主,且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故排除A項;雇傭關系出現是在明朝中后期,故排除C項;清朝土地兼并加劇,故排除D項。]
12.(2019·達州一模)有人指出:明清以來,商人總是或熱衷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沉浸于傳統(tǒng)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yè),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積累財富主要用來買地
B.商人以入仕來推動商業(yè)發(fā)展
C.中國古代商業(yè)長期停滯不前
D.傳統(tǒng)經濟影響商人的價值觀
D [根據材料“明清以來,商人總是或熱衷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沉浸于傳統(tǒng)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
12、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yè),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可知,即便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明清之際,傳統(tǒng)“學而優(yōu)則仕”的價值觀仍在影響著商人的價值觀,故選D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農業(yè)技術、糧食產量等方面,明清農業(yè)較之前代的發(fā)展相對有限,但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則是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土豆)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
13、,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時引進。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國的南方人習慣于吃稻米,北方人則以粟、麥為主,采用新的糧食果腹,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迫的過程。中國人采用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原產稻、粟、麥等糧食的不足;而美洲糧食作物在進入18世紀之后的快速推廣,也正是因為中國人口在成倍增長。玉米、番薯等作物的傳播路徑,與當時的移民路向大體一致,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區(qū),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漸推進。美洲作物的
14、傳入與推廣,對于提高糧食產量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們雖然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但總體上始終處于補充的地位,人們仍然以稻、麥等為主要糧食。
——摘編自樓宇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的特點及其原因。(1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狀況產生的影響。(9分)
解析:第(1)問應結合材料一、二,從農作物品種的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美洲農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說明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第(2)問應依據明清時期農作物的種植狀況,說明農業(yè)的發(fā)展,人口遷移等方面的影響。
答案:(1)
15、特點: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美洲作物引入;經濟作物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專業(yè)區(qū)出現;南稻北麥的格局(稻、麥等為主要糧食)。(任答5點即可,每點2分,共10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勵農業(yè)發(fā)展,如墾荒、植棉等;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中外交流;中國人口的大量增長;市場擴大,農產品商品化加強。(任答3點即可,每點2分,共6分)
(2)影響: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緩解了人口增長壓力;優(yōu)化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的遷移和流動;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商品化。專業(yè)化農業(yè)區(qū)的出現,造成地方市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區(qū)出現了貨幣地租。(9分)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國古代公文
16、文種演變概況表。
時期
文書概況
西周
誥、誓、命、訓、令等王命文書出現,這一時期文種簡單,劃分粗略。
秦漢
秦漢時期文書的文種體系日益龐大,劃分也越來越細,比例最大的有兩類:一類是君對臣的專用文種(詔敕類),一類是臣對君的專用文種。從下行文種來看,秦代的詔敕文書主要有“制”和“詔”,據史書記載:“命為制,令為詔?!薄爸啤焙汀霸t”分別是皇帝頒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時使用的文種。到了漢代,詔敕文書的文種有所增加,蔡邕《獨斷》載,皇帝專用公文有策書、制書、詔書、戒書4種
時期
文書概況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種。其中皇帝專用的文種除原有的制、詔、令、冊外,新增和變動的主要
17、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堂貼”,是開元后中書門下(又稱政事堂)獨立指揮百司的公文文種,“堂貼”不必奏請皇帝批準,由三省長官直接裁決,集體簽署,其公文效力相當于國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專用文種有10種。新增了諭旨,又稱圣諭(上諭),諭的方式有宣諭、口諭、手諭等,諭旨一般要經過六科的封駁與抄發(fā),其中手諭如需保密,可以不抄發(fā),到了清代,這種保密諭旨逐漸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種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達御前的
——據何莊《古代公文文種變遷原因探析》等整理
從表中提取相關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
18、
解析:從材料中“這一時期文種簡單,劃分粗略”“秦漢時期文書的文種體系日益龐大,劃分也越來越細,比例最大的有兩類:一類是……一類是……”“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種”“明代皇帝專用文種有10種。新增了諭旨”“到了清代,這種保密諭旨逐漸制度化”分析歸納自己的觀點,然后結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進行論述。
答案:示例:
論題:中國古代公文文種的演變適應了君主專制加強的趨勢。(2分)
闡述: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與發(fā)展,君與臣、中央與地方的概念逐漸強化,因此這一時期的公文開始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出現了君臣專用文種;唐代“堂貼”的出現,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協(xié)助天子處理政務的權力增強;明清時期,皇帝的諭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則體現了明清君主專制繼續(xù)強化的趨勢。
因此,中國古代公文文種是隨著君主專制的強化而不斷演變的。(10分)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