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質 第1節(ji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學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質 第1節(ji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1節(ji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一、選擇題
1.格里菲思用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了著名的轉化實驗,此實驗結果( )
A.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B.證明了RNA是遺傳物質
C.證明了蛋白質是遺傳物質
D.沒有具體證明哪一種物質是遺傳物質
解析:選D 格里菲思實驗只是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體內轉化實驗部分,實驗的結論是被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這種“轉化因子”到底是什么,該實驗并沒有證明,而證明工作是由艾弗里來完成的。
2.一百多年前,人們就開始了對遺傳物質的探索歷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最初認為遺傳物質是蛋白質,是因為推測氨基酸的多種排列順序可
2、能蘊含遺傳信息
B.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得出“DNA是遺傳物質”的結論
C.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之所以更有說服力,是因為它將蛋白質與DNA分開進行研究
D.用煙草花葉病毒等進行實驗,證明了R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
解析:選B 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一種“轉化因子”,證明該“轉化因子”是DNA的科學家是艾弗里,他提取S型細菌的蛋白質、多糖、DNA、脂質等,分別將其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yǎng),證明了只有加入DNA 時,才可以實現R型細菌的轉化。
3.關于T2噬菌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
A.T2噬菌體的核酸和蛋白質中都含S元素
B.T2噬菌體寄生于酵母
3、菌和大腸桿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D.T2噬菌體可利用寄主體內的物質大量增殖
解析:選D 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不是RNA,DNA中不含S元素;T2噬菌體不能寄生在酵母菌中。
4.下圖是科研工作者重復“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步驟,分析有關描述,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證明起轉化作用的物質是DNA
B.1、2、3組為該實驗的對照組
C.第4組中加熱殺死的S型菌轉化成了R型菌
D.該實驗證明滅活的S型菌可以復活
解析:選B 該實驗并未將S型菌的各組成成分分開研究,因此不能證明起轉化作用的是S型菌的哪一種物質。第4組中加熱殺死的S型菌使R型菌
4、轉化成了S型菌,而不是滅活的S型菌復活。
5.赫爾希和蔡斯通過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實驗包括六個步驟:
①噬菌體侵染細菌?、谟?5S或32P標記噬菌體?、凵锨逡汉统恋砦锏姆派湫詸z測?、茈x心分離 ⑤子代噬菌體的放射性檢測?、奘删w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
最合理的實驗步驟順序為( )
A.⑥①②④③⑤ B.②⑥①③④⑤
C.②⑥①④③⑤ D.②⑥①④⑤③
解析:選C 該實驗首先要用32P和35S分別標記T2噬菌體,然后將標記的噬菌體和未標記的細菌混合培養(yǎng),使噬菌體侵染細菌,保溫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充分攪拌,離心,最后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以此來判斷DNA和
5、蛋白質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情況。
6.已知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可引起動物致死性肺炎,無莢膜的肺炎雙球菌對動物無害?,F從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體內提取出了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到培養(yǎng)了無莢膜肺炎雙球菌的培養(yǎng)液中,一段時間后將培養(yǎng)液注射到小鼠體內,則下圖中結果不正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選D 從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體內提取的物質中,只有DNA才能使無莢膜的肺炎雙球菌轉化為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使小鼠致死。④組中雖然有DNA,但DNA酶會使DNA水解,致使無莢膜的肺炎雙球菌不能轉化為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故小鼠應表現正常。
7.某研究人員模擬赫爾希和蔡斯的
6、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①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②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③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細菌;④用15N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經過一段時間后離心,檢測到以上4個實驗中放射性出現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解析:選D 在該實驗中,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細菌,上清液的主要成分為噬菌體外殼。①、③都直接對細菌進行了標記,放射性主要出現在沉淀物中
7、;②用32P只能標記噬菌體的DNA,在該實驗中,噬菌體的DNA會進入細菌體內,放射性也主要出現在沉淀物中;④用15N可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在該實驗中,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不會進入細菌體內,而DNA可以進入細菌體內,故放射性會出現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8.如圖所示,甲、乙表示兩種不同的植物病毒,經重組形成雜種病毒丙,用丙侵染植物細胞后,在植物細胞內增殖產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解析:選D 雜種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質外殼和病毒乙的核酸組裝而成的,核酸為遺傳物質,所以子代病毒應與病毒乙相同。
9.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如果對35S標記的甲組噬菌體不進行攪拌、32P標
8、記的乙組噬菌體保溫時間過長,則最可能的實驗結果是( )
A.甲組的上清液中無放射性
B.甲組的沉淀物中有放射性
C.乙組的沉淀物中無放射性
D.乙組的上清液中無放射性
解析:選B 如果對35S標記的甲組噬菌體不進行攪拌,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不從細菌表面脫離,則甲組沉淀物中會出現放射性;如果對32P標記的乙組噬菌體保溫時間過長,子代噬菌體從細菌內釋放出來,則乙組上清液會出現一定的放射性。
10.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許多科學家進行了實驗探究,下列相關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
A.格里菲思進行的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證明了遺傳物質是DNA
B.艾弗里
9、進行的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C.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攪拌離心的時間對實驗結果有較大影響
D.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也可以用N標記蛋白質和DNA
解析:選C 格里菲思進行的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沒有證明遺傳物質是DNA,只是推測S型細菌內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把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進行的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但沒有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攪拌離心的時間對實驗結果有較大影響,離心時間過長、過短均能影響實驗結果。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均含有N,做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時,不能用該元素標記蛋
10、白質和DNA。
11.如圖是某種高等植物的病原體的遺傳過程實驗,實驗表明這種病原體( )
A.寄生于細胞內,通過RNA遺傳
B.可單獨生存,通過蛋白質遺傳
C.寄生于細胞內,通過蛋白質遺傳
D.可單獨生存,通過RNA遺傳
解析:選A 這種病原體由RNA和蛋白質組成,是RNA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細胞內,利用細胞內的條件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由圖解可知,RNA能將親代病毒的特征遺傳給后代,而蛋白質卻不能,所以RNA是遺傳物質。
12.肺炎雙球菌有許多類型,有莢膜的S型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引起小鼠患敗血癥死亡,無莢膜的R型菌無毒性。下圖為所做的細菌轉化實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11、 )
A.丙組為空白對照,實驗結果為小鼠不死亡
B.能導致小鼠患敗血癥死亡的有甲、丁兩組
C.戊組實驗表明,加S型菌的蛋白質后試管中長出的還是無毒性的R型菌
D.丁組產生的有毒性的肺炎雙球菌不能將該性狀遺傳給后代
解析:選D 含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是甲、乙、丁三組,煮沸處理能使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死亡并失去毒性,所以只有甲、丁兩組能導致小鼠死亡。戊組加S型菌的蛋白質后試管中長出的還是無毒性的R型菌,而丁組產生有毒性的肺炎雙球菌是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可以遺傳給后代。
二、非選擇題
13.請根據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噬菌體DNA復制時,由細菌提供的條件
1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合成噬菌體的蛋白質是在________的________上進行的。
(3)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時,離心后的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不充分,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__________________沒有分離。
(4)該實驗在設計思路上的關鍵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
解析:(1)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并作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體合成,而DNA復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條件均由細菌提供。(2)噬菌體的蛋白質是在細菌中的核糖體上合成的。(3)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經攪拌離心后分布到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具有較強的放射性。若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時,離心后的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攪拌不充分,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沒有分離。(4)該實驗在設計思路上的關鍵點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地去觀察DNA或蛋白質的作用。
答案:(1)原料、能量、酶 (2)
14、細菌 核糖體 (3)攪拌 吸附在細菌表面 (4)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地去觀察DNA或蛋白質的作用
14.在研究生物遺傳物質的過程中,人們做了很多的實驗進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某人曾重復了“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步驟如下,請分析以下實驗并回答問題:
A.將一部分S型細菌加熱殺死;
B.制備符合要求的培養(yǎng)基,并分為若干組,將菌種分別接種到各組培養(yǎng)基上;
C.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裝置放在適宜溫度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觀察菌落生長情況。(如下圖)
①制備符合實驗要求的培養(yǎng)基時,除加入適當比例的水和瓊脂外,還必須加入一定量的無機鹽、氮源、有機碳源、生長因子等,并
15、調整pH。
②本實驗中的對照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實驗能得出的結論是S型細菌中的某種物質(轉化因子)能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過實驗證實了在上述細菌轉化過程中,起轉化作用的是DNA。請利用DNA酶(可降解DNA)作試劑,選擇適當的材料用具,設計實驗方案,驗證“促進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的物質是DNA”,并預測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①
16、實驗設計方案:
第一步:從S型細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備符合要求的培養(yǎng)基,均分為三份,編號為A、B、C,分別作如下處理。
編號
A
B
C
處理
不加任何提取物
加入提取出的S型細菌的D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將____________分別接種到三組培養(yǎng)基上。
第四步: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裝置放在適宜溫度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觀察菌落生長情況。
②預測實驗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出實驗結論:S型細菌的DNA分子可以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DNA結構要保持________才能完成此轉化過程。
解析:(1)本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2、3組,第4組是實驗組,通過對比可知,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R型細菌混合在一起,可以產生活的S型細菌,說明S型細菌中有某種物質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2)只有加入S型細菌的DNA,才能發(fā)生轉化成S型活細菌的過程,而經過DNA酶處理后的S型細菌的DNA,因水解失去原有DNA的作用而無法發(fā)生轉化。通過對照可知,只加入R型細菌不會產生
18、S型細菌,加入S型細菌的DNA才能發(fā)生轉化產生S型細菌,而加入S型細菌DNA和DNA酶后,不能產生S型細菌,從反面又證明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物質是DNA。
答案:(1)②1、2、3組 ③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2)①加入提取出的S型細菌DNA和DNA酶 R型細菌?、贏、C組中未出現S型細菌,只有B組培養(yǎng)基中出現S型細菌 ③完整
15.1952年“噬菌體小組”的赫爾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侵染細菌過程中的功能,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他們指出“噬菌體在分子生物學中的地位就相當于氫原子在玻爾量子力學模型中的地位”這句話指出了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具有__________
19、_______的特點。
(2)通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分別獲得被32P和35S標記的噬菌體,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從而追蹤在侵染過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變化。
(3)侵染一段時間后,用攪拌器攪拌,然后離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檢測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下圖所示的實驗結果。攪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所以攪拌時間少于1 min時,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實驗結果表明當攪拌時間足夠長時,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別占初始標記噬菌體放射性的80%和30%,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中“被侵染的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作為對照組,以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則細胞外____的含量會增高。
(4)本實驗證明在噬菌體復制和遺傳過程中__________起作用。
解析:(1)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是因為其結構簡單,只含有蛋白質和DNA。(2)噬菌體是病毒,離開活體細胞不
21、能繁殖,所以要標記噬菌體,首先應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標記后的大腸桿菌,即可達到標記噬菌體的目的,進而追蹤在侵染過程中蛋白質和DNA的位置變化。(3)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時間要適宜,時間過長,子代噬菌體從大腸桿菌體內釋放出來,會使細胞外32P含量增高。圖中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始終保持在100%,說明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細胞外的35S含量只有80%,原因是在攪拌時被侵染細菌和噬菌體外殼沒有全部分離;細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標記的噬菌體還沒有侵染細菌。(4)該實驗證明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答案:(1)結構簡單,只含有蛋白質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 DNA和蛋白質的位置 (3)使噬菌體外殼與細菌分離 較低 DNA進入細菌,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 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 32P (4)DNA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