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 精準刷題(3讀+3練)第一周 周三 美讀(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全國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 精準刷題(3讀+3練)第一周 周三 美讀(含解析)(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周三 美讀
破鏡重圓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
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楊素輔佐隋文帝統(tǒng)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隋文帝亂點鴛鴦,將樂昌公主賜給楊素做小妾。楊素仰慕樂昌公主的才華和美貌,因此十分寵愛她,但樂昌公主卻終日郁郁寡歡。
原來,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情誼深厚,陳國將亡之際,徐德言把一枚銅鏡一劈兩半,夫妻二人各藏半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都市賣鏡以期團聚。
次年正月十五,徐德言果然看見有人叫賣半片銅鏡,他一看半片銅鏡,禁不住涕淚俱下。徐德言向賣鏡人講述了一年前破鏡的故事,賣鏡人被他們的深情感動,答應替徐德言傳遞消息。徐德言就著月光題詩一首,托賣鏡人帶給樂昌公主。詩這樣寫道:鏡
2、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看到丈夫的題詩,大放悲聲,終日容顏凄苦,水米不進。楊素再三盤問,才得知其中情由。他非常感動,于是成人之美,把樂昌公主送回給徐德言,并贈資讓他們回歸故里養(yǎng)老。
望夫石[注]
王 建
望夫處,江悠悠?;癁槭?,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注 長江三峽邊有一座神女峰,她猶如細石聳立江邊,對江而望。傳說一個漁夫打魚未歸,其妻抱子從峰頂眺望,不顧晨昏,不顧風雨……直至化為石峰。
賞析 這首抒情小詩,用質(zhì)樸的語言和浪漫的手法,描繪出了一幅婦人站立峰頂、久久眺望、盼夫歸來的動人形象,贊美了思婦對愛情的堅貞不渝。
“望夫
3、處,江悠悠?;癁槭?,不回頭?!绷攘仁€字,描繪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動感人的畫面。山,默默無語。峰頂上,望夫石聳立。江水,不停地東流。山、石、水,動靜結(jié)合,相映生輝?!坝朴啤币辉~,既寫出了江水流淌、滔滔不絕的情態(tài),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點染出了濃厚的抒情氣氛;又襯托了思婦“化為石,不回頭”的形象,并化靜為動,賦予望夫石以靈性、以生命。江水悠悠,也隱喻思婦懷遠思夫之情綿綿不斷,充滿了詩意和浪漫氣息。
接下來,“山頭日日風復雨”一句,明寫環(huán)境,寫此處風雨如晦的景象;暗寫思婦,她年復一年,歷經(jīng)風雨擊打,飽嘗思親之苦,仍堅如磐石,巍然屹立,兩眼癡癡地期盼丈夫歸來。望夫石的恒久佇立,喻指思婦的堅貞、至死不
4、渝,怎不令人潸然淚下?
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結(jié)句“行人歸來石應語”。待到外出的丈夫歸來之時,這佇立江邊、守候無數(shù)時光的望夫石,定然會開口傾訴滿腹的相思之苦??!奇特的浪漫推想,再一次點化出了望夫石對愛情的堅貞、執(zhí)著,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給人極豐富的想象空間。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P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賞析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還如初見時的模樣那該多好呀!若只是初見,一切美好都不會遺失。很多時候,初見,驚艷。驀然回首,卻已是物是人非,滄海
5、桑田。沒有距離,便少了思念。
青春是可怕的
錢理群
1966年8月18日,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剛剛開始,北京101中學的紅衛(wèi)兵從天安門游行回來,激情滿懷地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革命大事業(yè)!怎么干呢?斗壞人!于是,一群紅衛(wèi)兵狂叫著,把出身于舊軍閥家庭,因畫過裸體像、又因“侮辱女同學”等罪名判過刑的美術(shù)老師陳寶坤揪了出來,從腰上解開牛皮武裝帶,劈頭蓋臉地抽了上去,打得半死之后,又將他扔進學校蓮花噴泉池里。遍體鱗傷的陳老師在污泥中掙扎著,全校紅衛(wèi)兵與師生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觀著,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圍著池子一邊狂喜地笑著,一邊叫嚷著“造反有理”“痛打落水狗”,一邊扔著石塊。就在陳老師拼命地躲避開水
6、花,咬著牙抓住荷花池欄桿的剎那間,“通——”一塊石頭砸在他的身上,“通!”又一塊石頭重重地正好落在了他的腰部,他剛剛觸到欄桿的手松開了,“通”——像一塊大石頭,一下扎到了水中,當他沉入水底時,水花息了。這正是下午4時14分(請永遠記住這歷史的一刻!)。他死在圍觀的人群心滿意足的目光下,死在一片歡樂的狂呼聲中……據(jù)說這是“第一個死在紅衛(wèi)兵手下的人”,當時把“八一八”這一天叫做“紅衛(wèi)兵的革命盛大節(jié)日”。今天回顧這段歷史,卻令人毛骨悚然:其震驚之處,正在于殘酷的虐殺竟然是在青少年的狂歡之中完成。
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的一段名言——
青春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是由穿著高筒靴和化妝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
7、一個舞臺。他們在舞臺上做作地說著他們記熟的話,說著他們的狂熱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話。歷史也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經(jīng)常為青春提供一個游樂場——年輕的尼祿、拿破侖,一大群狂熱的孩子,他們假裝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態(tài)會突然真的變成一個災難的現(xiàn)實。
當我想到這一切時,我的一連串評價都出了差錯。我對青春產(chǎn)生了一種很深的仇恨,同時又夾雜著對歷史罪人的一種自相矛盾的寬容,我突然之間把他們的罪惡僅僅看成是期待著長大的煩躁不安。(《玩笑》)
20世紀世界歷史中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正是歷史為青春提供的一個“游樂場”:中國的紅衛(wèi)兵一知半解卻狂熱地相信人們教給他們的“革命雄心壯志”以及相應的“豪言壯
8、語”,決心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把中國改造成純而又純的“革命圣地”,成為“世界革命”的基地與中心——他們把中國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烏托邦理想與“中華民族(文化)中心夢”發(fā)揮到了極致。然而,也正是這“一大群狂熱的孩子”,他們既是真誠又是虛假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態(tài)”,卻真的“變成一個災難的現(xiàn)實”,他們也同樣把中國專制主義的殘忍、嗜殺、滅絕人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集“天使”與“惡魔”于一身:這就是中國的紅衛(wèi)兵;“天堂”的夢與“地獄”之門并存,伊甸園與集中營同在,應該這樣來把握與描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我們從來都是說,“青春是美麗的”——這是作家巴金的名言,也是中國作家、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共
9、同信念,甚至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基本主題。但是,現(xiàn)在,我們必須正視:“青春是可怕的”——連同所有與“青春”相聯(lián)系的烏托邦幻想,一切非理性“抒情詩”都有導向“專制”的可能。正如昆德拉所說:“人世間凡屬于上帝的一切也可以屬于魔鬼?!?
昆德拉的另一判斷也同樣發(fā)人深思:應把“青春”的“罪惡僅僅看成是期待著長大的煩躁不安”?!覀冊?0世紀中華民族身上,也同樣發(fā)現(xiàn)了這種“青春期”的“煩躁不安”。上一世紀末,沉迷于中華中心夢的古老的中國一覺醒來,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世界的嬰兒,于是產(chǎn)生了“期待著長大”(趕上世界,潛意識中依然沒有放棄“中華中心夢”)的焦躁。我們這個民族從“五四”時期就不斷呼喚“青春”,這絕非
10、偶然,它表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代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也顯示了它的不成熟性;以致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視“青春”為歷史的正題,而忽視了它的負面。在某種意義上,20世紀的中國歷史舞臺,不斷為青春的表演提供“游樂場”,而最終演出了“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青春的專制暴力的大浩劫。20世紀的民族青春史,也就從正面轉(zhuǎn)向了負面,這可以說是歷史對我們民族不成熟的一個無情懲罰。
但受到懲罰的民族并不會自動走向成熟。如果我們?nèi)匀怀龄嫌谇啻旱目駢襞c焦躁中,不敢正視青春的“可怕”,我們的災難就不僅是長不大,“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瘋狂還會以另一種形式蒞臨于我們的國土,那位101中學美術(shù)教師的陰魂就會繼續(xù)追隨我們每一個人——多做做這樣的“
11、噩夢”可能沒有壞處。
點評 錢理群先生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在于,首先他回避了普遍的歌頌青春的主題,旗幟鮮明而又新意充分地指出青春的可怕和殘酷,這就超越了大部分讀者的期待視野,也顯示了作者思考的獨特視角和深度。其次他把“八一八”事件作為一個切口反思“文革”,切口小而路徑深,尤其是對這一事件的描繪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關(guān)于“看客”的描寫,時代雖異,本質(zhì)未變,而且行為發(fā)出者又是一群青少年,細節(jié)的放大給讀者以震撼。第三,文章并不止于“事實青春”,他所指向的其實是“一切非理性的抒情詩”,是“期待長大的煩躁不安”,這就賦予了青春新的意義。這個世界喧囂的并不一定是對的,而且絕大多數(shù)是錯的,但當我們在時間之外反思時,我們已經(jīng)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是對價值的反思和警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