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語文 祭十二郎文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散文欣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高中語文 祭十二郎文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散文欣賞》(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高中語文 祭十二郎文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散文欣賞》
鞏固練習
基礎積累
?1.下列加紅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 A.請歸取其孥(nú)????? 形單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 B.乃能銜(xián)哀致誠??雖萬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 C.其余奴婢(bì)????嗚呼哀哉!尚饗(xiǎng)??中年兄歿(mò)南方
?? D.并令守汝喪(sàng)? 窆(biǎn)不臨其穴?? 吾不以一日輟(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紅詞解釋全部錯誤的一項是(???? )
??
2、 A.比(等到)得軟腳病?? 輟汝而就(接近)???? 斂不憑(憑借)其棺
??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歿?? 使者妄稱以應(答應)之乎
?? C.其又何尤(怨恨)??? 抱無涯之戚(憂傷)?? 吊(撫慰)汝之孤與汝之乳母
?? D.遠具(準備)時羞?? 止(停止)一歲?????? 既(既然)又與汝就食江南
? 3.下列句中加紅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陽省墳墓
?? B.將成家而致汝??????????????? 銜哀致誠
?? C.汝之子始十歲??????????????? 始速
3、禍焉
?? D.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 4.加紅的“其”字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②止一歲,請歸取其孥。
?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⑤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 ⑧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 ⑨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
4、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①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
⑤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 ⑥將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題目。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
5、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 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 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 矣。
6.在橫線上填入課文原句。
7.下列各句加紅的字與“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句中“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君將哀而生之乎? 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
6、.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D.外連衡而斗諸侯。
8.比較下列各句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③既克,公問其故
②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 ④不克蒙其澤矣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翻譯:
①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7、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10.韓愈聽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心情極為悲痛,他不愿相信而又不得不信這個事實,此節(jié)文字多次運用 句和 句描繪了這樣一種 心理,刻畫入微。
閱讀
8、理解
閱讀文言文,回答文后題目。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改都官員外郎,遷職方員外郎。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后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遷刑部侍郎。
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jié)。憲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钡墼唬骸坝顺?,狂妄敢爾,
9、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帝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內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終始不少變。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于時。(節(jié)選自《新唐書?韓愈傳》,有改動)
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
10、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
或曰:“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于潮也,審矣。”軾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愴①,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元豐七年,詔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韓文公之廟。” (節(jié)選自蘇軾《潮州韓
11、文公②廟碑》)
注:①焄蒿凄愴:熏香祭祀引起凄愴的感情。②韓文公:韓愈,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
1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后刺史惡之,按其獄?????????? 按:查辦
B.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 鯁:直
C.愈終狂疏,可內移???????????? 疏:粗疏
D.詔拜公昌黎伯,故榜曰???????? 榜:詔書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
B.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
12、以死/
C.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
D.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愈直言無所忌。他認為華陰令柳澗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結造成的,上書請求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審此案,韓愈受到了牽連。
B.韓愈為官能夠造福百姓。因有人從中作梗,韓愈從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他贖買七百多奴隸,讓他們回家與父母團聚。
C.韓愈聰明敏銳,不會詭詐善變;能夠始終如一地接納提攜后進之士,經他指導的“韓門弟子”中像孟郊、張籍稱名于當時。
D.韓愈在潮州
13、刺史任上興辦教育,潮州人信仰、緬懷他。作者以“鑿井得泉” 為喻說明韓愈對潮州深懷眷戀之情,為韓愈正名。
1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
(2)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直不眷戀于潮也,審矣。
參考答案
基礎積累
1.D(“喪”應讀sāng)
2.A(A項“比”解釋為“近來”,“就”解釋為“就職上任”,“憑”解釋為“臨”;B項“應”解釋為“應付”;D項“止”解釋為“住”,“既”解釋為“不久”“后來”。)
3.C(A項分別解釋為“知道”和“探望”,B項分別解釋為“使……來”和“表達”,C項都解釋為“
14、才”,D項分別解釋為“窮盡”和“處境困難”。)
4.C(分別為指示代詞“那、那些”;人稱代詞“你的”;副詞,表反問語氣;假如;副詞,表揣測語氣;人稱代詞“他、他們”。)
5.A(A項中的“而”均表示轉折關系。)
閱讀理解
6.長者衰者而存全;神者誠難明;壽者不可知
7.B(B項是名詞作狀語,其余和例句一樣是使動用法。)
8.B(①職業(yè);②繼承……的事業(yè);③戰(zhàn)勝;④能夠。)
9.①這是真的呢?還是做夢呢?還是傳來的消息不真實呢?
②以我長兄的高尚品德會使他的兒子短命嗎?以你的純正賢明,卻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澤嗎?
10.疑問 感嘆 矛盾
11.D“榜”是“木匾、匾額”的意思。
12.B此題“愈”做后句的主語,不做前句的賓語,“怒”“持”兩個行為,中間要分開,“將”修飾后面的“抵”中間不要斷開。
13.C“始終如一”錯誤,孟郊、張籍非“韓門弟子”。
14.(1)凡是用來培養(yǎng)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韓公為榜樣。(2)韓公遠離京城約萬里,貶官到潮州,不到一年就回去了,他死后如果有知覺的話,是不會眷戀潮州的,這很明顯。重點詞語:“所以”“一”“去”“謫”“知”“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