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川般陽中學高中語文 第9課《垓下之戰(zhàn)》導學案 魯人版選修《史記》》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山東省淄川般陽中學高中語文 第9課《垓下之戰(zhàn)》導學案 魯人版選修《史記》(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垓下之戰(zhàn)
【學習目標】
1、復習文言基礎(chǔ)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品評項羽與劉邦的為人,學習積累寫作素材。
【預習內(nèi)容】
一、歷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于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diào)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后的合圍。于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zhàn)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后發(fā)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2、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于是采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fā)起戰(zhàn)略追擊作戰(zhàn)。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于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jié)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并筑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zhàn),則楚易敗也。”
于是,劉邦采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lǐng)土封給齊王韓
3、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于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shù)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lián)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fā)動對項羽的最后合圍。垓下之戰(zhàn)隨之開始。
二、知識積累
1、讀準字音
陽夏( ) 深塹( ) 垓下( ) 睢陽( ) 縠城( ) 烏騅( ) 虞( )姬 數(shù)闋( ) 麾下( ) 紿( )曰 刈( )旗 自度( ) 披靡( ) 瞋( )目 辟易( )
4、艤( )船 十余創(chuàng)( )
2、通假字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楚兵罷食盡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 直夜?jié)铣?
辟易數(shù)里 騎皆伏曰
乃持項王頭視魯
【作業(yè)】
1、古今異義
期山東為三處 左右皆泣
地方千里
5、 吾知公長者
2、將下面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項羽本紀》介紹:
秦二世的殘暴腐朽,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大澤鄉(xiāng)陳勝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國。項羽,就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大起義中涌現(xiàn)出來的一位英雄,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zhàn),叱咤風云,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但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以后,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加之燒殺破壞,終于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本紀》就是通過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
7、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yōu)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cè)面,有機地統(tǒng)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畫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zhàn)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zhàn)場上的血腥,聽到戰(zhàn)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tài)與身影。《項羽本紀》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zhàn)爭,二者相得益彰。戰(zhàn)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zhàn)爭而更顯生動、奇?zhèn)ァ?
《項羽本紀》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shù)手
8、法。項羽少時的粗疏學淺,長大以后的勇力過人,只是略略幾筆帶過,直到消滅秦軍主力、扭轉(zhuǎn)戰(zhàn)局的巨鹿大戰(zhàn),破釜沉舟,威震諸侯,也還只是從側(cè)面用筆,通過寫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八尺大漢頂天立地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在進行粗線條的勾勒,有意地夸張了整體之后,司馬遷便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精。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tài)的精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xiàn),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shù)的高度統(tǒng)一。它猶如一幅逼真?zhèn)魃竦挠⑿坌は癞嫞术r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
9、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jié)起伏,場面壯闊,脈絡(luò)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
相關(guān)史料補充 項羽 (前233~前202) 秦末重要的反秦領(lǐng)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項燕為戰(zhàn)國末年楚名將,為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秦統(tǒng)一后,項梁殺人,與項羽躲避吳中,暗中以兵法組織和訓練賓客子弟。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領(lǐng)導反秦起義,隨即建立張楚政權(quán)。原六國貴族聞訊后也紛紛起兵,同年九月,項羽與項梁殺會
10、稽守通,舉吳中兵反秦。項梁自立為會稽守,項羽為裨將。陳勝犧牲后,其部將召平矯令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二年三月,項梁率部渡江,東陽令史陳嬰率義軍來歸,渡淮后英布、蒲將軍又以兵相屬,兵力一時達到六七萬人,成為當時反秦武裝的主力。同年六月,項梁立楚懷王孫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后,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于東阿、定陶。項羽、劉邦也攻占城陽,略地至雍丘。不久,項梁被秦將章邯乘隙襲破。
項梁陣亡,項羽、劉邦退保彭城(今江蘇徐州)和碭。章邯又渡河北上擊趙,與秦將王離、涉間軍進圍巨鹿。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項羽以宋義與齊密謀反楚為名,襲殺宋義。懷王即命項羽為上將軍,統(tǒng)率全軍救趙。項
11、羽親自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進擊秦軍。經(jīng)多次激戰(zhàn),楚兵大破秦軍。當楚軍救趙時,諸侯軍皆作壁上觀。戰(zhàn)事結(jié)束后,諸侯將領(lǐng)謁見項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都聽從項羽指揮。接著,項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軍,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將降卒20萬全部坑殺
當項羽率軍進入關(guān)中時,劉邦已先期進據(jù)咸陽。由于楚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guān)者王之”,劉邦理應王關(guān)中。項羽入關(guān)后,依恃手中40萬大軍,企圖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因劉邦卑辭言和,雙方暫時和解。項羽隨即引兵西屠咸陽,秦民大失所望。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以懷王為義帝,都郴,又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據(jù)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不久,田榮、陳余、彭
12、越等相繼舉兵反楚。劉邦也還定三秦,進逼西楚,于是爆發(fā)了歷時四年多的楚漢戰(zhàn)爭。楚漢戰(zhàn)爭之初,劉邦乘項羽羈留齊地,于漢二年四月進占彭城。項羽隨即回師救援,大敗漢軍,劉邦退據(jù)滎陽。
此后,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長期相持。項羽雖取得一系列戰(zhàn)役的勝利,但其政治、軍事上的弱點卻日益顯露。他不都關(guān)中而都彭城,喪失了有利的戰(zhàn)略地勢,無法建立一個鞏固的后方,一直處于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處境,項羽分封諸侯,舉措失當,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王倒向劉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此外,項羽雖然作戰(zhàn)驍勇,卻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漢五年十二月,楚軍被圍困于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人少食盡。漢
13、軍四面唱起楚歌,項羽與虞姬對飲,慷慨悲歌。隨即,與從者800余騎突圍,至陰陵迷失道路,復至東城,從者僅剩28騎。漢將灌嬰率5000騎追及,項羽引兵東向,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境)自刎而死。漢王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于谷城
美文鏈接:漢子精神 (節(jié)選) 作者:李國文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勝利者總是有理。所以,歷朝歷代的失敗者,總是會被勝利者縛在恥辱柱上。但韓美林說:我就是要為失敗的英雄立像!
中國最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是最早為項羽唱贊歌者。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將項羽的傳記,放在前為秦始皇,后為漢高祖的帝王本紀里,在那個動輒得咎的封建社會里,這種有膽有識的勇氣,也體現(xiàn)出中國知識分子的時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寫作《史記》時,已經(jīng)是身陷縲紲的罪人,看來項羽的挺直腰桿的漢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夠秉筆直書的力量。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