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16 短文兩篇"愛蓮說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省鹽城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16 短文兩篇"愛蓮說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愛蓮說
課題
愛蓮說
課型
自學+交流+反饋
備課時間
總課時
2
分課時
2
主備人
審核人
學習目標:
理解文章內容,領會其中蘊含的哲理。
學習重難點:
理解文章內容,領會其中蘊含的哲理。
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自學:
1.《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 、
。
2.文中哪一句話點明題旨?哪一句話
2、統(tǒng)領全篇?
3. 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
5.本文中描寫蓮花形象和品格的句子是哪些?
(1)寫蓮的生長環(huán)境的句子是: ,
這樣寫的用意是比喻: 。
(2)寫蓮的體態(tài)、香氣方面的句子是: ,
這樣寫的用意是比喻:
(3)寫蓮的風度方面的句
3、子有: ,
這樣寫的用意是比喻: 。
作者托蓮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進步理想與優(yōu)美情趣。
6.“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這句話揭示了什么問題?
7.“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8.文中三次用菊花、牡丹襯托蓮,各有什么作用?
9.作者把“蓮”喻為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10.
4、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
11.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要顛倒原來敘寫三種花的順序?
12.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13.本文用詞精當,你能找出并作簡要分析嗎?(提示:“出”“不染”“濯”“不妖”等詞)
三、交流:
1.小組交流;
2.大組展示。
四、總結:
《愛蓮說》中滲透著幾種人生觀?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的人生觀。
五、反饋:
(一)用原文回答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頤《愛蓮說》中詠蓮名句:
5、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
11.人們甚愛牡丹的原因是:
12.隱寓趨炎附勢之風極盛的語句是:
13.文章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14.比喻君
6、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1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二)對比閱讀: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選自周敦頤《愛蓮說》
【乙】竹似賢,何哉?竹本(1)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2)道;君子見其
7、心,則思應用虛受(3)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4)焉?!?jié)選自白居易《養(yǎng)竹記》
【注釋】(1)本:根。(2)體:體悟。(3)虛受:虛心接受。(4)實:充實,充滿。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可愛者甚蕃( )
(2)陶后鮮有聞( )
(3)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譯文:
(2)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譯文:
19.
8、甲文從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贊美蓮的君子之風,乙文由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點聯想到君子之德。(4分)
20.甲乙兩文都用了_______ 的表現手法,甲文綜合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達方式,乙文則主要運用了_______的表達方式。(3分)
這幾個句子難道寫的只是蓮花,這不正是那不隨時俗、潔身自好、豁達正直、絕不阿附、志潔行廉、徳聲遠播、端莊嚴肅、受人敬重的“君子”的形象寫照嗎?
①第2段,作者將菊花、牡丹和蓮花一一人格化,賦予他們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過人們對這三種花的不同態(tài)度,譏諷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展現了作者品性的高潔。
②用一個“噫”字表示感慨,進而對愛花人進行品評,點明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