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學案 新人教版 (2)
《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學案 新人教版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學案 新人教版 (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 【課標要求】 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 【學習目標】 1.知道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及黃巾起義。 2.通過比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方法。 3.通過對光武中興原因出現原因分析,認識王朝的興亡與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息息相關。從而培養(yǎng)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學習重點】 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習難點】 東漢后期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 【學習過程】 本課的內容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光武中興”;第二部分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第三部分為“黃巾起義”。 一、光武中興 1.閱讀教材,講述東漢政權的建立(包括背景、時間、人物、都城) 2. 東漢建立之初,當時統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出現了怎樣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術”治天下與西漢時“休養(yǎng)生息”政策有什么異同?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閱讀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們?yōu)槭裁茨軌驅啵?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什么后果? 2.材料: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這首童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狀況? 3、 黃巾起義 1.閱讀教材回答問題(黃巾起義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領導者、口號、結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發(fā)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1)這是當時的一首民謠。想一想,這首民謠反映出民間什么樣的情緒? 材料二 《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黃巾起義爆發(fā)后,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 (2) 為什么黃巾起義會得到天下響應? 【自主建構】 【直擊中考】 1. 東漢劉秀統治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史稱( ) A.光武中興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 東漢的首都在( ) A.長安 B.洛陽 C.大澤鄉(xiāng) D.巨鹿 3. ( )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澤鄉(xiāng) B.軍閥 C.黃巾 D.外戚 4. “光武中興”出現在( ) A.西漢中期 B.東漢初期 C.東漢中期 D.東漢末期 5. 動搖了東漢統治,使東漢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黃巾起義 B.州牧割據 C.宦官專權 D.光武中興 【課后反思】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 【學習過程】 一、1.略 2. 略 3. 相同點:從背景和目的看,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統治,也是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的對策;從措施上看,主要是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fā)展生產,但得利最大的還是豪強地主;從效果上看,都出現了盛世局面。 不同點:光武帝著重解決奴婢問題,重視吏治整頓,重視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養(yǎng)了豪強地主勢力,使東漢政權潛伏著隱患。而西漢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則為漢武帝的“有為”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二、 1. 略 2.東漢后期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不堪。 三、1.略 2.(1)這首民謠體現了百姓們不畏強權,勇于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且不卑不亢,視死如歸的精神。 (2)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zhàn)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fā)動了猛烈攻擊,并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直擊中考】 1—5 A B C B C-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學案 新人教版 2 年級 歷史 上冊 13 東漢 興亡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1188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