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第六講《燈下漫筆》.ppt
《大學語文第六講《燈下漫筆》.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大學語文第六講《燈下漫筆》.ppt(5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一、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一)生平魯迅(1881-1936),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翻譯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1898年往南京求學——逃異地尋求別樣的人們。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6年棄醫(yī)從文。1909年回國。1918年,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被稱為“民族魂”。,(二)主要作品,小說集:《吶喊》(1922)、《彷徨》(1926)、《故事新編》(1936)。散文集:1927年北京北新書局初版散文詩集《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花夕拾》(《舊事重提》)。,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此外,還有大量譯作、古體詩、序跋、書信、日記等,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一)對傳統(tǒng)文化作最深刻、最猛烈的批判:打倒吃人的禮教(《狂人日記》里用“吃人”來概括中國傳統(tǒng)),二、主要思想,這是對民族的自省,他總是帶著自己深切的生命體驗,帶有無限的悲憫和無奈,去表現(xiàn)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個病態(tài)社會。,(二)對國民性進行批判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態(tài)、馬虎作風、麻木、卑怯、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魯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瞞和騙”,逼迫讀者與他小說的人物,連同作家自己,正視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靈魂的攪動中發(fā)生精神的變化。這樣他的小說實質上就是對現(xiàn)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吨袊F(xiàn)代文學三十年》,三、魯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中國現(xiàn)代小說之父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稱其為:“空前的民族英雄”。,四、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及其《燈下漫筆》,(一)雜文含義現(xiàn)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二)雜文的特點第一,戰(zhàn)斗性與愉悅性的和諧統(tǒng)一。第二,論辯性與形象性的有機結合。第三,幽默、諷刺與文采的巧妙運用??傊核绦【?,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丑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三)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以1927年為界分成兩個時期。1918-1926年雜文:《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其主要內容是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他從進化論出發(fā),以個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為武器,對帶有落后封建意識的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心理進行剖析和批判。,1927—1936年雜文:有雜文集《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界亭雜文》、《集外集》等。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評、社會批評和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理論斗爭性建設。魯迅的雜文是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的藝術記錄,是20、30年代中國的百科全書。這里要講的《燈下漫筆》一文出自雜文集《墳》。,《燈下漫筆》講解,一、“燈下漫筆”題解“漫筆”“燈下”二、第一部分的論題:思考中國國民的處境、命運,分析導致這種處境的原因及由此形成的國民性格問題,“漫筆”:“散”漫無拘、筆隨心意、興之所至寫出的文章。,不僅僅是點明了寫作的時間,也表明了作者的寫作習慣,女作家蕭紅有過這樣的回憶:“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回憶魯迅先生》),日本作家增田涉也有這樣的觀察:有一天夜里兩點鐘的時候,我走過他所住的大樓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間還亮著燈,那是青色的燈光。透過臺燈的青色燈罩發(fā)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個窗門照耀著,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這時的魯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樣明朗,但帶著悲涼的光輝里,他注視著民族的將來。(《魯迅的印象》),魯迅是愛夜的,“因為白天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墻,大家的心無從相印”,而“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燈前,常常顯得兩樣,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們溫暖,安心,不知不覺的自己漸漸脫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因此,夜是真誠的。當魯迅在黑夜、燈前,獨自面對“赤條條”的“自我”時,他便開始寫散文了。因此,這個《燈下漫筆》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說出魯迅真正所想,顯示只屬于魯迅的思想和人生體驗,露出靈魂的“深”與“真”的一篇散文。,三、第一部分文本分析第一層:鈔票風波——現(xiàn)實的經歷與感受,有一時,就是民國二三年時候,北京的幾個國家銀行的鈔票,信用日見其好了,真所謂蒸蒸日上。聽說連一向執(zhí)迷于現(xiàn)銀的鄉(xiāng)下人,也知道這既便當,又可靠,很樂意收受,行使了。,就是袁世凱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義。這邊所受的影響之一,是中國和交通銀行的停止兌現(xiàn)?!敲矗瑩Q銅元,少換幾個罷,又都說沒有銅元?!疫€記得那時我懷中還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抑坏锰铰?,鈔票可能折價換到現(xiàn)銀呢?說是沒有行市。幸而終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幾。我非常高興,趕緊去賣了一半。后來又漲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興,全去換了現(xiàn)銀,沉墊墊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政治狀況,經濟狀況,人們的反應,政府初建秩序尚好,發(fā)行鈔票信用見好,便當可靠樂意收受,云南起義天下大亂,停止兌現(xiàn)規(guī)則破壞,恐慌,折價兌銀,更非常高興,非常高興,,,,,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普通中國人的心路歷程,揭示了中國人的普遍的精神世界。具體說,他們極易滿足并接受當政者所制定的規(guī)則,因為覺得它便利而又可靠,因此很“樂意收受”了,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這便利,相當然地認為政府是有誠意的、善意的并有能力的。但他們卻不知道,也不去思考這其中所潛在的風險,游戲的規(guī)則從來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而當一切秩序、規(guī)則被撕碎之后,人們又陷入極度的惶恐不安之中,他們被不確定的外力裹挾著,無力操控自己的財產甚至是生命,因此,茍得與茍全成了最大的心理安慰,甚至在茍得與茍全之后,而自鳴得意了,因為他們畢竟相對多得了一些,也相當于多賺了一些,自鳴得意也就成了人之常情了。但他們沒有思忖,本應屬于自己的財產何以縮水?為什么不像平時那樣,“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這就是國人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對于我們蕓蕓眾生來說,也許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對于深處亂世、懷有某種歷史使命并具有深邃眼光的作者來說,這種心態(tài)深深地刺痛了他。因為這種心態(tài)只能使中國陷入治與亂的不斷循環(huán)當中,而永遠沒有進步的那一天。而要想使中國擺脫這種局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矯正國人的精神,使自由和民主成為他們自覺的精神追求。因此作者為了刺痛國人之心,使他們真正地反省,便用了一個極為驚警的字眼:奴隸。,但我當一包現(xiàn)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奴隸的特點:會說話的工具,專為戰(zhàn)爭與服勞役的動物,不思反抗,絲毫沒有實現(xiàn)過人的價值?,F(xiàn)實中的人:被動地接受,樂意收受,默默忍受。,在一切秩序、規(guī)則被撕碎之后,人們陷入極度的惶恐不安之中,急切盼望著秩序的重建,回到原先的奴隸狀態(tài),重新過上有秩序的太平的生活,重新享受那便當,能不歡喜嗎?,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fā)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這一段是對上段所言所作的假設性論證,即為什么極易變成奴隸,且萬分喜歡。(同時也間接點明了根源,即權勢的異己性),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一段的假設性的心理分析與論證:當人突然陷于“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境地時,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馬”的待遇,盡管“不算人”也會“心悅誠服”的——這樣的假設心理性分析與前文有關“銀元”的得失心理顯然具有相似性。,暴力,亂離人不算東西不及太平犬,,,不算人但等于牛馬,嘆息,心悅誠服恭頌盛世,云南起義天下大亂,停止兌現(xiàn)規(guī)則破壞,恐慌,非等價兌銀但能夠兌換,更非常高興,非常高興,,,魯迅的聯(lián)想與推斷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相似性”的基礎上的,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毫不相干的人與事之間,他卻能別具眼光地揭示出內在的相似與相通,從而給讀者以新奇的發(fā)現(xiàn)的喜悅。他也正是借助這樣的聯(lián)想,幫助讀者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fā),去理解某些超越經驗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與本相:現(xiàn)實中的人一直是處于奴隸的地位,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樂意收受,默默忍受。同時,在這里,魯迅把這種心理產生的根源指向了“暴力”,即上層的統(tǒng)治者。,接下來,作者把這種認識推擴到整個的中國歷史,認為中國“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即中國歷史從來就是將人不當人的歷史,至多是將人變成奴隸的歷史。而對于百姓來說,中國的歷史從來就是下于奴隸的歷史,至多是做成奴隸的歷史。這種認識,使這一論題表現(xiàn)出更為深廣的意義,使這論題更具有厚重性。,第二部分(6~11段):中國的歷史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與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我們不必恭讀《欽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審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還嫌煩重,則看《歷代紀元編》,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但在新近編纂的所謂“歷史教科書”一流東西里,卻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說:咱們向來就很好的。(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們安于奴隸的地位),皇帝親自裁定的,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人們便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四千余歲古國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紀誰為主?是我神明胄。君看黃龍萬旗舞,鼓鼓鼓?。S遵憲的《出軍歌》),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shù)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zhàn)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于那一面,但又屬于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guī)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上У氖峭鶗簳r沒有誰能定。舉其大者,則如五胡十六國的時候,黃巢的時候,五代時候,宋末元末時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都還要受意外的災殃。張獻忠的脾氣更古怪了,不服役納糧的要殺,服役納糧的也要殺,敵他的要殺,降他的也要殺:將奴隸規(guī)則毀得粉碎。這時候,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guī)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guī)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實際上大概是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后,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像現(xiàn)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戰(zhàn)時(亂世),殺掠奴隸規(guī)則被撕得粉碎,盼有個主子厘定規(guī)則想做能夠吃草的牛馬,牛馬不如下于奴隸,,天下有了秩序,厘定了規(guī)則,走上了奴隸的軌道,萬姓臚歡,,,,,,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統(tǒng)治者,暴力,將人不當人不及牛馬,厘定規(guī)則,將人變成奴隸,批判,同情哀嘆,,,百姓,亂世,治世,穩(wěn)做奴隸,求做牛馬,,,第三部分:號召青年創(chuàng)造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現(xiàn)在入了那一時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國學家的崇奉國粹,文學家的贊嘆固有文明,道學家的熱心復古,可見于現(xiàn)狀都已不滿了。然而我們究竟正向著那一條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里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的“穩(wěn)”,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偠灾?,復古的,避難的,無智愚賢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了。,,不滿現(xiàn)狀,暫時做穩(wěn)奴隸,亂世,遷進租界避入教堂求得新主子,,,,想做奴隸而不得,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于“古已有之”的時代么?都像復古家一樣,不滿于現(xiàn)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滿于現(xiàn)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創(chuàng)造第三樣時代:不再仰賴什么救世主,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是召喚,是展望,也是激勵),第二部分,一、主旨:中國的文明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謂中國者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中國固有文明的核心是等級制度。,“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保ā蹲髠鳌氛压吣辏?王,輿,皂,士,隸,僚,仆,臺,大夫,公,,,,,,,,,,神,他們是秉禮殺人的執(zhí)行者,上層統(tǒng)治階級:王、公、大夫、士,下層百姓民眾:皂、輿、隸、僚、仆、臺,他們或極端殘酷、兇狠殘忍;或流言毒語,眾口鑠金,殺人不見血;或“溫良敦厚”,貌似公正地給下層民眾備下種種罪名:瘋子、失節(jié)、忤逆、惡人等等,然后堂而皇之刑之戮之殺之。從來如此,天經地義。,狡詐、卑劣,愚弄百姓,這正如魯迅在《春末閑談》中所描述的細腰蜂整治青蟲。細腰蜂用毒針麻醉青蟲的神經,使其處于不死不活狀態(tài),然后把蜂卵產在青蟲體內。青蟲因為不死不活,所以不動,但也因為不活不死,所以不爛,于是青蟲便成為蜂卵孵化的營養(yǎng)基地。魯迅指出中國的統(tǒng)治者對百姓也有著相似的希望:“要服從作威就須不活,要貢獻玉食就須不死;要被治就須不活,要供養(yǎng)治人者又須不死?!边@便犀利地揭示出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兇殘狡黠。,被壓迫受奴役,且甘當奴隸,每一層級都獲得了雙重身份,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貴賤,上下,大小,凌虐制馭,事俸,,,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事俸上級,也享受著下級的事俸。這就必然形成“為人主”與“為人奴”的雙重性格:得勢時便是主子,顯“獸”相,視比自己弱的人為奴才,為所欲為;面對比自己強的人或失勢時,則又是奴才,顯“羊”相,視他人為主子,奴性十足。,民族性格的扭曲,封建等級制如此連環(huán),各得其所。若有敢非議者,就是“造反”,“造反”就該殺頭。于是,幾千年來,中國百姓“屏息低頭,毫不敢輕舉妄動。人們失去了行動、思想的自由,任意表達情感的自由,顯得沉默、麻木、愚昧;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隔閡,形成看客心態(tài)、畏強凌弱、虛偽虛榮等劣根性,造成了民族性格的扭曲。,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xiàn)在也太遼遠了,但“復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么?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么?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并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只有滿人已經退席,和先前稍不同。,上述只是客觀的分析,但這樣的分析還不足以驚醒國人,故魯迅先生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中國,統(tǒng)治階級,中國的文明,百姓民眾,,廚房,廚師,菜譜,食材,,,,,但中國不僅僅有廚房,也有“茅檐下”、“路傍”、“野上”。因此,廚房里雖煎鈔烹炸,樣樣俱全,但這一盛宴只能是給闊人來享用。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二、層次分析第一層(1—3):引子——支那生活的魅力,由生活中鶴見佑輔氏寫的《北京的魅力》書中引述的話,指出外國人都在稱贊中國的“固有文明”。這里說的“固有文明”指古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者引出外國人贊揚中國“固有文明”這個論題是為了指出這種“固有文明”的背后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人民的被奴役被壓迫。,但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人們多起來了,加之以外國人。我常常想,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捧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國人的肉的!,承上。上文言掃蕩舊時代,創(chuàng)造第三樣時代,但現(xiàn)實呢,啟下,聯(lián)系現(xiàn)實,明列強的入侵,憎惡中國的奴性文化,而不知自強自立,但現(xiàn)實世界又如何呢?,“,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獻著山海的珍味,談話就從古董,畫,政治這些開頭。電燈上罩著支那式的燈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羅列的屋子中。什么無產階級呀,Proletariat呀那些事,就像不過在什么地方刮風。,,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氣中,一面深思著對于外人有著‘魅力’的這東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滿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F(xiàn)在西洋人也一樣,嘴里雖然說著Democracy呀,什么什么呀,而卻被魅于支那人費六千年而建筑起來的生活的美。一經住過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風時候的萬丈的沙塵,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zhàn)游戲,都不能抹去這支那生活的魅力?!?鶴見祐輔的文章是贊美北京,贊美中國那令人陶醉的生活美。他或許出于真誠而加以贊美,是出于作者自己真實的生活感受。但魯迅卻從反面看到這正是中國遭受異族侵略的原因,因為中國的這種魅力恰恰吸引了他國貪婪的欲望,中國文明正是供外國人享受的宴席,中國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類恰恰都成了給外國辦酒席的材料。,,這些話我現(xiàn)在還無力否認他。我們的古圣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xiàn)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詡的。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xiàn)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將曾經獻于北魏,獻于金,獻于元,獻于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出則汽車,行則保護:雖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雖或被劫,然而必得賠償?shù)?;孫美瑤擄去他們站在軍前,還使官兵不敢開火。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支那生活的魅力,中國人一直是保古守舊的,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固有的文明,但正如剛才分析,這種文明只能使人變得奴性十足:“為人主”與“為人奴”的雙重性格:得勢時便是主子,面對比自己強的人或失勢時,則又是奴才,顯“羊”相,視他人為主子。于是,新一輪的人肉盛宴又開始上演了,只不過這次卻是列強的宴會。,魯迅從外國人的口里對中國文明的贊美聲中看到強盜對別人財寶的覬覦,虎狼對牛羊的貪婪,列強對老大中國的人肉筵宴的享用。,孫美瑤棗莊市人,曾制造“臨城劫車案”。魯迅、冰心等曾贊揚其是英雄豪杰。1923年4月,孫美瑤率“山東建國自治軍”在津浦鐵路臨城站攔劫有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來華人員乘坐的特別快車,對直系軍閥進行要挾,打退官兵對他們的圍剿。北洋政府屈于外力,積極設法與孫美瑤談判,第二層(4—6):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所謂中國固有的文明即封建的等級制,是造就中國奴性的根源,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第三層(7—9):現(xiàn)實狀況是,對于中國文明,列強贊美,國人陶醉,人肉的筵宴還將排下去。號召青年人掃蕩這筵宴。,中國的文明不過是人肉的宴席,這樣的文明是不值得贊美的,但偏偏有人樂意享用這種宴席,并陶醉其中。列強的贊美是為了侵略的方便,享受中國的文明。而中國人早已習慣于吃與被吃的狂歡當中,既然如此,清醒的、有志的青年,應當擔負起破壞的責任,不能再任由這種宴席、這種文明的存在:,這文明,不但使外國人陶醉,也早使中國一切人們無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為古代傳來而至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并且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xiàn)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yǎng)尊處優(yōu),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贊嘆者,也還可恕的??墒沁€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只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贊中國的舊物。其一是愿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這些都可憎惡。至于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贊美中國人,則也許別有意思罷。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不是現(xiàn)在似的中國了。,藝術手法,比喻形象,見解深刻;披情入理,情理交融,魯迅雜文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議論情感化。就是在議論的過程中,飽含著巨大的激情,滲透著強烈的愛憎感情。,“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于是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xiàn)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孩子?!弊髡咧赋?中國的歷史不過是“吃”與“被吃”的循環(huán),中國人不斷在自己制造的等級制度、禮教中被吞噬、被扼殺。文中幾處重要的比喻都是對這些話語最形象的闡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與歷史命運:人們無論怎樣掙扎,終不免被這個社會的等級、禮制所吞噬。,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我們分明感覺到了作者情感的脈搏在激烈跳動。作者對中國歷史的深刻剖析,對國民命運的高度概括,對未來時代的深切期盼,都飽含了作者的強烈感情。鬧“小玩藝”“將奴隸規(guī)則毀得粉碎”“收拾”“厘定規(guī)則”“措辭太繞灣子”等,憤怒抨擊封建專制和封建暴君;“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慘境遇;“萬分喜歡”“心悅誠服”“恭頌”“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諷刺批判不留情面;“無須反顧”“前面還有道路在”、創(chuàng)造“第三樣時代”等,表達鼓舞,寄予希望。,,在這篇雜文中,作者的情感和理性始終相互作用、相互滲透。這源于魯迅對于中國歷史的深沉思考和徹底否定,因為他對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產生了強烈的憎恨之情,對中國國民的命運和奴性人格產生巨大的同情和批判之情,他才有認識和把握這一問題的興趣;反過來,隨著這一情感的增強,對中國歷史實質和國民性格的理性認識又不斷深化,而理性認識越深刻,對它的情感也越真切。這就使本文具有了這樣一種特點: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這種情感化的議論,也使讀者極易受到感染,使人感奮,催人思索。,運用反語、暗示、諷刺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批判性。,魯迅作品非常具有個人風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單看語言,就能辨識。這種個性化表現(xiàn)為,雙關、反語等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處處可見幽默、諷刺、嘲笑。反語的句子有:古人的“良德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蕩”,“天下太平”,人們便要心悅誠服等。表達與字面相反的意思和情感,含蓄隱曲。,諷刺的句子有:古圣先賢;樂觀的愛國者;復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暗示的句子有: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轎夫如果能對做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就不是現(xiàn)在似的中國了;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并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突出了文章的思想性、批判性,也表現(xiàn)出魯迅深沉渾厚的感情,同情人民,針砭時弊,文章確實表現(xiàn)出雜文投槍一樣的戰(zhàn)斗力。,直寫事實,由小及大,魯迅在他的《什么是“諷刺”》中說,諷刺“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以為奇的,而且自然是誰都毫不注意的……現(xiàn)在給它特別一提,就動人”。所謂“特別一提”,就是既不虛構,也不夸張,只是“直寫事實”,將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點突出,再引發(fā)聯(lián)想,揭示實質。魯迅又曾把雜文比作“顯微鏡”,他在《做“雜文”也不易中說:“比起高大的天文臺來,‘雜文’有時確很像一種小小的顯微鏡的工作?!奔幢緛硎且恍┎槐蝗丝匆娀虿槐蝗俗⒁獾臇|西,被它一放大,特點就顯示了,便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震驚,便有了藝術的力量。這就是“以小見大”。,本文寫在北洋政府時代生活中一件大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沒有半點虛構和夸張。一般人誰會將鈔票折價兌成現(xiàn)銀之事與中國歷史和國民性問題聯(lián)系起來呢?又怎么聯(lián)系得起來呢?魯迅就有這本事。開頭談鈔票之事,作者談得輕松,讀者看得輕松,感覺是一位家庭婦女在為菜市又漲價發(fā)牢騷。可是當讀到“一包現(xiàn)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的時候,我們起初還覺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絕,從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個如此沉重的話題,提煉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筆莫能為也。,思考題,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有什么關系?這兩部分是一個有機整體。第一部分主要剖析了民族的心理,說明中國人向來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人民總是處于“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wěn)奴隸”。第二部分分析了國民的奴隸性格的文化根源,即中國的文明就是使人安于被奴役的文明。只有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掉這廚房,才能完成青年的使命,創(chuàng)造一個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即民主自由的時代。,-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燈下漫筆 大學語文 第六 漫筆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1278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