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粵教版選修大全:《寒風吹徹》教學實錄
《高三語文粵教版選修大全:《寒風吹徹》教學實錄》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三語文粵教版選修大全:《寒風吹徹》教學實錄(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1 《寒風吹徹》教學實錄 文新課程選修課本《現(xiàn)代散文選讀》中,我最喜歡的是《寒風吹徹》。讀完以后,我假設了一下:如果我來這篇課文,會如何上。? 一、確定課堂的方向:? 1、讓學生跟著作者體驗生命,同情生命,感受生命的苦難與無奈,為未來不可預知的可能的苦難做準備,同時培養(yǎng)學生悲憫的情懷;? 2、體會本文語言的特色:樸素卻富有哲理;把對生活的認識寓于對生活真實而非審美的描繪中。? 說明:這兩點是不可量化的,所以只能是方向,而不是目標。過去語文課總強調目標教學,這是不符合新課程的理念的。所謂目標,是可達到的并且可以用量化的標準衡量的目的。但事實上,語文課中很多東西是無法量化的。更重要的是,目標教學常常把整個課堂納入老師可調控的范圍。記得我剛工作的幾年,上公開課,能把整個課堂每個程序設計都具體到幾分?,以保證目標在一堂課內完成。設計好這樣嚴格的程序后去上課,在任何一個班級都能這樣完成?,F(xiàn)在想來,這完全是無視學生差異的課堂設計。? 我認為一堂好課,不是讓學生沿著老師預先設計好的路標把路走完,而是根據(jù)老師指定的方向共同開辟道路,走出老師都沒有想到的路,至于能走多遠,由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只有這樣的課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老師要改掉給學生最終定論的習慣,同時也改變學生等待老師給出標準答案的習慣。老師的答案只能是各種答案的一種。? 基于這樣的理想,我覺得一堂課只能確立方向,不能確定目標。? 二、教學過程:? 1、首先讓學生自由地繪聲繪色地朗讀這篇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同時用筆劃來不懂的,或者喜愛的句子。? 說明:這一過程的要點是繪聲繪色。繪聲繪色是為了讓學生努力揣摹文章所含的感情,老師有范讀的必要。之所以不說有感情地朗讀,是因為學生剛接觸課文(當然也有可能有預習過的),還不能深切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感情,此時能做到的只是繪聲繪色。? 讀準字音,這是基本要求,也是應考的要求——從這兩年高考的拼音試題看,所考的字詞都是常見的。因為常見,所以平常所學課文中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2、讓學生提問討論一些難度較大的句子。如:?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我已經(jīng)不注意它們了。? 我的手和臉都烤得發(fā)燙了,脊背依卻依舊涼颼颼的。? 它比我更熟悉墻上的每一道細微裂縫。? 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fā)現(xiàn)有一兩件顧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擱了一個冬天。? 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 紛紛揚揚的雪,都會落在我正經(jīng)歷的一段歲月里。當一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便再無法照管好自己。? 那種夜晚天再冷也不覺得。因為寒風在吹好幾個人,同村的,鄰村的、認識的和不認識的。? 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的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jié)儉地用于此后多的的愛情生活。? 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jīng)來臨。? 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而后整個人生。? 那是個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帶著許多冬天的的寒冷,當他坐在我的火爐旁時,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 我不敢相信他已經(jīng)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還深藏著一點溫暖,只是我們看不見。?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盡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寒怕寒冷。? 我們長高長大的七個兒女,或許能為母親擋住一絲寒冷。? 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jīng)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 雪越下越大。天徹底黑透了。? 我圍抱著火爐,烤熱著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 說明:這篇課文中可玩味的句子太多。學生能夠很輕松地概括出火爐、冬天、寒風、黑夜、冷霜等的象征意義或比喻義。但面對單個句子,估計會有很多不懂,無法理解其雙關所指。而且這雙關所指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這時讓學生充分思考,展開各種討論很重要。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思考討論中,學生才能領略這篇課文語言的魅力。? 老師作為平等的參與者一并討論,但不是給標準答案。? 這個討論過程就是學生自己開辟道路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發(fā)動得好,學生能夠說出很多老師都想不到說不出的東西。? 3、老師作總結??偨Y兩點:一是一些意象的象征意義和比喻義。二是即寫實又寫虛的語言特色。? 說明:這些總結可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在黑板上寫下。最后強調一下即可。? 4、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碰到過的或見到聽到的讓人覺得痛苦卻又無奈的事。學生講完以后,老師也可以補充一些。? 說明:這是由課內到課外,把語文學習生活化的過程,也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化、感情同化的過程。? ? 5、借講述故事調動起來的感情,再讓學生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回應單獨朗讀。可以全文朗讀,也可以是讀自己喜歡的一段。其他同學跟著朗讀的同學在下面輕輕應和。? 說明:我覺得最后這一過程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過程,這篇課文的教學就沒有回歸到語文上來,很容易成思想情感教育課。語文課的著力點是語言,雖然最終著眼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但這是互動的,學生的人文情懷、思想情感能促進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借助這種情感去學習語言,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把學生的感情激發(fā)出來后,不能錯失這樣的學習語言的機會,一定要重讀。? 6、給學生作一個假設:如果你面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車禍、疾病等等),改變了你原有的生活軌道,你的生活與原來相比,一落千丈。這時,你對自己說一句話,會是什么話。? 說明:這是進一步讓學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課文所含的情感,并把這種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但這種理解不一定要求是長篇大論,更適宜三言兩語,一方面便于課堂操作,另一面也對學生的語言訓練也很有效,這種凝煉概括的語言往往是詩性的。學生如果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有更多的話要說,可在周記里寫。? 而且這時候寫,是在反復朗誦課文的基礎上,這樣文章的語言風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文字。在前面的層層鋪墊之下,學生的詩性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fā)。? 同時,這個訓練也是在為他們今后的生活作思想情感的準備。因為誰也不敢斷定,自己一定不會遇到什么災難。? 7、讓愿意把自己所寫的內容讀給大家的同學讀一下,以圖再次引起情感共振。? 說明:這些話某種程序上是最內心深處的情感,還有相當?shù)乃矫苄?,不能強止要求彼此之間都進行交流。只需請那些愿意敞開心懷的同學便可。? 整個構思說明:? 其實從整體來說,這樣的構思并沒有精巧之處,主要是體現(xiàn)一些理念。? 1、朗誦。? 這篇課文全篇朗讀一遍,需半個多小時。老師大多“舍不得”花這些時間。但我們無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漢字是音義結合體,語感的培養(yǎng)是在大量朗讀的基礎上形成的。有很多時候,我們花一節(jié)課時間條分縷析地解剖課文,不如學生自己朗讀一節(jié)課,老師只作三言兩語的點撥。? 因此,上面這點過程,所需的時間很可能是三節(jié)課,至少是兩節(jié)課。有一大半時間是花在朗讀上了。很有些偷懶的嫌疑。? 但事實上,當學生反復地閱讀課文后,他們的問題將是層出不窮,千奇百怪。老師如果不作充分的準備,將無法應對這些問題。? 相反,不讓學生細讀課文,對課文沒有深入的思考,那么老師在上面講什么就是什么了。這樣,老師像主宰世界的神一樣,學生全是神下的奴仆,唯有聽從的份。? 2、回歸語言。? 對語言的作具體的品味應該是語文課的重點。? 以往我們對語言大多只是作科學的語法分析以及總體的思想主題概括。而對單句的語言作審美的玩味卻很少。古人對字句的“推敲”傳統(tǒng)在課堂中逐漸喪失。但語言的審美恰恰是最重要的語文要素。? 所以,這篇課文,對一些樸素卻富有哲理、寫實卻同時寫虛的語言賞析是非常重要的。這其實也是劉亮程最重要的語言風格。學他的文章,如果不能讓學生領會這種風格,便是失敗。? 3、生話化? 我總覺得語言的學習應該從書本上來,到生活中去。只有回到生活中,語言才能成為一種自覺的需要。如果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大多只是被動的接受,從而很難內化。但如果語言學習是出于表達自我的需要,那么這種被動的接受就能成為主動的吸收。所以,我覺得語文課要適時地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是豐富學生的情感,再讓他們表達出這種情感。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渾為一體,那效果也將是事倍功半的。?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寒風吹徹 語文 粵教版 選修 大全 寒風 教學 實錄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148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