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 必修二 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
《人教A版 必修二 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A版 必修二 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2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章末整合提升,專題一,線面平行與垂直的證明,例 1:如圖 1,在四棱錐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正方 形,側棱 PD⊥底面 ABCD,PD=DC,E 是 PC 的中點,作 EF ⊥PB 于點 F. (1)證明:PA ∥平面 EDB; (2)證明:PB⊥平面 EFD.,圖 1,(2)∵PD⊥底面 ABCD,DC?底面 ABCD, ∴PD⊥DC.∵PD=DC,,∴△P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 DE 是斜邊 PC 的中線,∴DE⊥PC. 同樣由 PD⊥底面 ABCD,得 PD⊥BC.,又∵DC⊥BC,PC∩DE=E,∴BC⊥平面 PDC. 而 DE?平面 PDC,∴BC⊥DE.,∵DE⊥PC,BC∩PC=C,∴DE⊥平面 PBC. 而 PB?平面 PBC,∴DE⊥PB.,又 EF⊥PB 且 DE∩EF=E,∴PB⊥平面 EFD.,圖 2,證明:(1)設AC 與BD 交于點 G,如圖28.,圖 28,∴四邊形 AGEF 為平行四邊形, ∴AF∥EG.,∵EG?平面 BDE,AF?平面 BDE, ∴AF∥平面 BDE.,(2)連接 FG,如圖28.,∵EF∥CG,EF=CG=1,且 CE=1, ∴平行四邊形 CEFG 為菱形,∴CF⊥EG.,∵四邊形 ABCD 為正方形,,圖 3,1-3.(遼寧) 如圖 4,棱柱ABC - A1B1C1 的 側面,BCC1B1 是菱形,B1C⊥A1B.,(1)證明:平面 AB1C⊥平面 A1BC1;,(2)設 D 是 A1C1 上的點,且 A1B∥平面 B1CD,求 A1D∶DC1,的值.,圖 4,(3)解:∵EF⊥FB,∠BFC=90°, ∴BF⊥平面 CDEF.,∴BF 為四面體 B-DEF 的高,又 BC=AB=2,,專題二,空間角,例 2:(全國)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若∠BAC =90°,AB=AC=AA1 ,則異面直線 BA1 與 AC1 所成的角等于,(,),A.30°,B.45°,C.60°,D.90°,思維突破:延長 CA 到 D,使得 AD=AC, 則 ADA1C1 為平行四邊形, ∠DA1B 就是異面直線 BA1 與 AC1 所成的角, 又三角形 A1DB 為等邊三角形,∴∠DA1B=60°.,答案:C,2-1.(2010 年全國)已知三棱錐 S-ABC 中,底面 ABC 為邊 長等于 2 的等邊三角形,SA 垂直于底面 ABC,SA=3,那么直 線 AB 與平面 SBC 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2-2.(湖南)如圖 5,在長方體 ABCD-A1B1C1D1中,,AB=AD=1,AA1=2,M 是棱 CC1 的中點. (1)求異面直線 A1M 和 C1D1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2)證明:平面 ABM⊥平面 A1B1M.,圖 5,解:(1)因為C1D1∥B1A1,所以∠MA1B1 為異面直線A1M 與,C1D1 所成的角.,因為 A1B1⊥平面BCC1B1,所以∠A1B1M=90°.,圖 6,(2)解:連接 AC,如圖 7.,設點 A 到平面 PBC 的距離為 h. ∵AB∥DC,∠BCD=90°, ∴∠ABC=90°.,從而由 AB=2,BC=1,,圖 7,如果很難作出平面的垂線,可以用等體積 法,即利用四面體的體積不變性,求點到平面的距離.,3-1.(廣東)如圖 8, 是半徑為 a 的半圓,AC 為 直徑,點 E 為 的中點,點 B 和點 C 為線段 AD 的三等分點, 平面 AEC 外一點 F 滿足 FC⊥平面 BED,F(xiàn)B= .,(1)證明:EB⊥FD;,(2)求點 B 到平面 FED 的距離.,圖 8,圖 9,3-2.(陜西)如圖 9,在四棱錐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矩形,PA ⊥平面 ABCD,AP=AB,BP=BC=2,E、F 分別是 PB、PC 的中點. (1)證明:EF∥平面 PAD; (2)求三棱錐 E—ABC 的體積 V.,-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人教A版 必修二 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 人教 必修 整合 提升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163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