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之花綻放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讓生命之花綻放 (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讓生命之花綻放
德性與智性是生命之魂。學生進學校求學理應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和扎實有效的科學文化教育,使年輕的、鮮活的生命健康成長。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它的基本職能是促進青少年的發(fā)展。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重術輕人,重技能技巧。重術輕人的培養(yǎng),是把“人性”置于“技性”或“物性”之下,有悖于育人的宗旨。
德性與智性本不矛盾,是人們二元對立的習慣思維方式硬性地將它們分裂開來。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等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它決定并影響著智力的發(fā)展和發(fā)揮;科學文化素質是通過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使他們智力獲得發(fā)展,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而在發(fā)展智能的過程中
2、,須注意情感的激發(fā),意志的培養(yǎng),堅毅、自制品質的養(yǎng)成。顯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構成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互相聯(lián)系、互相貫通、互相制約。前者是統(tǒng)帥,是方向;后者是基礎,是生存發(fā)展的內部依據(jù)。
教育要“以德育為核心”,絕對是經(jīng)典箴言。教育學生就是要他們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求學期間,學生若能把握了做人的底線,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一輩子都將受益不盡。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難以用知識去彌補。”確實如此,一個人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不能補;能力有限,而責任是無限的。曾記得世界曾調查全球幾十位著名跨國公司
3、總裁,他們一致強調:責任感、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是人發(fā)展、成才最核心的素質??上е两癫簧偃?,包括從事教育工作的,對此還缺乏應有的認識,往往誤以為德育是軟任務,而抓知識才是硬道理。有的人甚至是迷信分數(shù),對分數(shù)頂禮膜拜。
于是,學校教育就出現(xiàn)德育、智育割裂的情況,似乎課堂學科教學只有智育,而班主任工作才是德育。其實,任何教學都應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學,就賦予知識、能力以靈魂、以意義,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進校求學,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里度過的,課堂里進行怎樣的教育,對學生心靈塑造至關重要,影響到學生生命的質量。學生只有一個青春,青春是無價寶,學校要滿懷愛心,切切實實尊重
4、學生生命的價值,促進他們德性與智性和諧發(fā)展,共同成長。
德育與智育的融合,絕不是外加、貼標簽,而是深入鉆研教材,反復推敲教學內容,認真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資源,使知識傳授、能力訓練閃發(fā)育人的光彩。融合的方法很多,如可在文本中開掘,可在教學過程中點撥,可在情感上激勵,可引導學生才能在思想上受啟迪??傊n須血肉豐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所求,學有方向。
學科教學應為德育主渠道,主渠道開通,學生的生命之魂德性與智性每天受到培養(yǎng),春風化雨,生命之花就會綻放。
積累,不僅僅是背誦
積累僅僅就是背誦嗎?這其實是對積累意義、積累途徑的考量。為什么要積累?葉老說:“記誦不過是個開
5、始,跟著要把記誦的東西融化在生活里,成為精神上的血肉,惟其如此,記誦一分就得一分益處;若認記誦為終極目的,不使它跟生活發(fā)生關系,那就記誦雖多,無多益處?!狈e累的價值需要和追求就是在學生的“切記體察”中,為他們的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精神人格的基礎,以滋潤他們的人生。怎樣積累?語文是與生活同在的,正如“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一樣,積累的外延也應該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積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積累,內容豐富,途徑廣闊。由此,背誦不是積累的最終目的和唯一方式,積累,不僅僅是背誦。
1、觀察是一種積累。
所有的學習開始都是觀察,正如哲學家的根本特點即在于可以觀察一
6、般人所忽略的事物間的關系,而詩人則可以看到常人無法目睹到的美妙事實一樣,“仔細觀察現(xiàn)實是所有偉大成就的必備條件”。我們要重視觀察,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其形、辨其色、聞其聲、觸其體、嗅其味,獲得豐富全面的信息,再經(jīng)過思維分析、綜合,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聯(lián)系,并通過言語活動,說一說、記一記,把觀察的結果保存起來,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中。這,是積累,形象、鮮活的積累。
2、傾聽是一種積累。
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傾聽,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以佐藤學的觀點:“傾聽遠比發(fā)言更重要”“傾聽是培養(yǎng)學生言語表達力的捷徑”。課堂上,教師、學生的述說、對話、朗讀;課
7、外,大自然的聲音、家人的話語、廣播電視里的大事趣聞、與他人的交流等等,都應該要求學生用心傾聽,不僅僅是聽內容,更要聽言語中所包含的章法、觀點、情感,從而心領神會、心心相印,使自己聽有所得。這,是積累,盈耳、廣博的積累。
3、閱讀是一種積累。
當代法國教育家阿蘭說:“怎樣學語言?向大作家學,別無他途,向最嚴密最豐富最深刻的語句中去學,而不學那會話課本的平庸語句?!弊寣W生愛上讀書,多讀書,讀經(jīng)典,引導他們熟讀精思,“作者為什么寫”“寫的好在哪里”“對我有啟發(fā)嗎”“還有疑惑嗎”,從作品內蘊、結構章法、用詞造句等不同角度,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guī)律,促發(fā)書中的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言語系統(tǒng),“使其言皆若出
8、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這,是積累,深刻、高雅的積累。
4、表達是一種積累。
背得多、看得多、聽得多、讀得多,讓學生心中漸漸立起了“我”的“此人”“此事”“此物”,“表達什么”“怎么表達”,就如泉水汩汩 噴涌,文思順暢、文筆出彩。我們要鼓勵學生說出來、寫下來,尤其是要多寫。多寫讀書筆記,可以先摘錄再做一些旁注,或是在剪報的基礎上寫一些評析,抑或寫篇讀書心得;多寫周記、日記,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此外,經(jīng)常寫寫觀察記錄、課堂小練筆等,讓學生多多動筆,久而久之地歷練,思想就豐盈了,驅遣文字的本領也增長了。這,是積累,精思、篤行的積累。
背誦,或是觀察、傾聽、閱讀、表達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積累方式,而最關鍵的是要讓它們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常言道:“人的第二天性是習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實踐?!睆摹傲晳T”的意義上落實“積累”,一是要注重積累的“自覺性”,即激發(fā)學生積累的興趣,點撥他們積累的方法,讓他們做積累的主人;二、是要注重積累的“日常性”,積累貴在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教師多引導積累,學生多實踐積累,讓積累成為學生美好的生活方式。
積累,語文之道;積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