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肖邦《升C小調圓舞曲》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淺析肖邦《升C小調圓舞曲》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淺析肖邦?升C小調圓舞曲?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
淺析肖邦?升C小調圓舞曲?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
摘 要:從創(chuàng)作背景、曲式結構與創(chuàng)作特點三個方面,對波蘭鋼琴詩人肖邦創(chuàng)作的21首圓舞曲中的?升C小調圓舞曲?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從中可以體會肖邦創(chuàng)作中的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
關鍵詞:肖邦; 浪漫; 音樂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04-145-001
弗雷德里克肖邦,出生在1810年的浪漫主義時期華沙附近的教師家庭,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他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時寫了?波蘭舞
2、曲?,8歲在華沙進行第一次公開演出,12歲師從波蘭作曲家埃爾斯納,20歲時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離開波蘭,在法國定居。肖邦作有鋼琴協奏曲兩首,鋼琴奏鳴曲三首,敘事曲、諧謔曲、即興曲各四首,以及眾多的夜曲、瑪祖卡前奏曲、練習曲、波洛奈茲、圓舞曲、盤旋曲、變奏曲等鋼琴獨奏曲。他的作品中既有表現對敵國家園深切思念、對民族獨立熱切期望的,也有充滿情、富于詩意,具有浪漫主義個性的。他的作品充滿著詩一般的浪漫氣息,被譽為“鋼琴抒情詩人〞。同時,肖邦也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1830年,因祖國受沙皇俄國侵占,他被迫來到法國巴黎。很多名曲在這時寫成,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思念,
3、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升C小調圓舞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1836年冬天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浮華、儒雅而又溫柔的男子,對反傳統(tǒng)的多產女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fā)現和她在一起時,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深處的情感。后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于煥發(fā)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后來幾年,肖邦的作曲生涯到達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肖邦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他的?升C小調圓舞曲?
4、最能表達出他的個性和民族性。此曲作于1846-1847年,是肖邦去世兩年前創(chuàng)作的。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莊園一起度過了最后一個殘秋。十一月,他們分開了。肖邦來到了巴黎,心情十分憂郁,身體也越來越壞,但為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鋼琴。所以,剛別離的一個時期,他幾乎沒有寫什么作品。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帶著對往事的思念,對生命的認識,于是,寫下了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這首圓舞曲雖然旋律很美,但隱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這是一部盤旋曲結構的作品,圓舞曲節(jié)奏是其根本骨架,節(jié)奏近似瑪祖卡舞曲,在貌似優(yōu)美的旋律下面,隱藏著抑郁、彷徨、憧憬和感慨的
5、復雜心理。顯然,雖有圓舞曲風格,但并沒有直接舞蹈功能,是真正圓舞曲抒情詩。舒曼曾把肖邦圓舞曲稱為“心靈的圓舞曲〞。
二、?升C小調圓舞曲?的音樂特征
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其節(jié)奏近似瑪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圓舞曲抒情詩。表現了作曲家內心的矛盾和統(tǒng)一。
樂曲為三段體式,無序奏。第一段主旋律一開始便是流露著一絲憂傷的宣敘調的旋律,似乎在傾訴他孤寂的生活,仍然具有肖邦那輕柔、飄逸的性格特征,可見肖邦對美好生活仍有一線憧憬。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音型,前者帶有宣敘調和頓挫感,似訴難言之隱,后者是波浪涌動的級進旋轉,利用經過性的伴
6、音化進程,半音階小節(jié)下行了一個大樂句(8小節(jié)),似催人在律動中忘記一切。中間的第三主題是抒情的慢板,似連連的大跳充滿感慨、追求和幸福生活。第二段為急速的連動,A段盤旋曲主題似滾珠落玉般晶瑩剔透。從八度大跳開始,用模進手法,開展成為一段沖動的旋律好似心潮在起伏翻滾。但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種華美的風格,而是充滿著一種無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傾訴他孤寂的晚年生活。當時,久居異鄉(xiāng)、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無依無靠,其心情之憂郁可想而知。此外,肖邦打破調式,在三個段落的調式布局上也很有意思: “A〞、“B〞均為升C小調,升C轉為降D大調,等音轉調這樣的調性安排,也表達了作曲家內心的矛盾和統(tǒng)一。這時,出
7、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似乎是對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幸福日子的回憶。這樣的轉調,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現郁悶的氣氛。在盤旋連動過后,反復開頭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終了〔即B段再現,轉回到升C小調上,再接猶豫的A段,最后又再現B段結束全曲〕。小調轉為大調,音樂在漸漸消失飛遠,十分巧妙精致。
三、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后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一時期的音樂,常被稱作浪漫主義音樂。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上那么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夢想。藝術表現形式上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開展。肖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
8、?就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
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比照。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么浪漫主義音樂派作品那么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開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開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有大膽的創(chuàng)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送??傊寺髁x音樂的出現,使音樂走出宮廷、走向民間。很多音樂大師的傳世佳作至今久演不衰,充分顯示了浪漫主義音樂極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丹丹編著.外國音樂簡史
【2】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修訂本〕,上海音樂出版社
【3】錢仁康編著.歐洲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4】楊九華編著.西方音樂史,湖南文藝出版社
【5】于志剛著.西方音樂史,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