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物種起源 導言.doc
《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物種起源 導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物種起源 導言.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物種起源 導言 ●課文鑒賞說明 一、課文內(nèi)容分析 全文共七段,按內(nèi)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了《物種起源》一書的寫作經(jīng)過。主要說明關于物種進化的理論不是“輕率地下結論”,而是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考察、實驗、研究,審慎地提出來的。第一句話,概述了從1831年到1836年科學考察的成果。達爾文特別指出“生物的地理分布”,“現(xiàn)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給他以“很深刻的印象”。所謂“生物的地理分布”,是說在大體相似的氣候,如南美洲、非洲和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熱帶和溫帶的氣候,可是生物類型彼此差別很大;或者是說在有些地區(qū),如非洲(或南美洲)內(nèi)部各地氣候條件差別很大,但那里的生物類型卻彼此很相似。為什么氣候相似的地區(qū)會有不同的生物類型呢?依照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看來,各類生物都有自己的發(fā)祥地,有自己的發(fā)展史。在真獸類出現(xiàn)以前,原始的哺乳類如鴨嘴獸、袋鼠之類遍布北半球,以后才分布到澳洲和南美洲。那時地球各大陸相連接。真獸類出現(xiàn)以后,生存斗爭中,原始哺乳類逐漸消滅了。但由于澳洲和亞洲、南美洲與北美洲分開了,真獸類不能到達這兩個地區(qū),于是這兩個地區(qū)的原始哺乳類得到發(fā)展。后來,南美洲與北美洲大陸相連接,直到現(xiàn)在,真獸類逐漸向南美洲擴展,排擠了原始哺乳類。但是,澳洲一直和世界其他地區(qū)分離,所以直到現(xiàn)在原始哺乳類仍很發(fā)達。而非洲北部有大沙漠阻礙,原始哺乳類不能移入,后來真獸類遷入非洲,所以非洲才有真獸類化石而沒有原始哺乳類化石。所以達爾文說:“當考察到地球表面的生物分布時,打動我們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各地方生物的相似或不相似都不能全部用氣候和其他物理的條件來解釋。” “現(xiàn)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一語,表明了達爾文用古生物學的材料,即從地層里發(fā)掘出來的化石材料,同現(xiàn)存生物作比較,直接論證生物進化。古生物是古代的、現(xiàn)在已絕了種的生物。古生物死后,有些遺體的堅硬部分,在地層里埋藏很長時間會變成化石。地層的形成是越往下年代越早,越往上地層年代越晚。古生物學和地質學按地層形成的先后順序,把地球的歷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距今約四十五億年)、古生代(距今約六億年)、中生代(距今約二億三千萬年)、新生代(距今約七千五百萬年)。各類生物化石在上述地層里出現(xiàn)的順序表明:越早形成的地層里,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里,生物越復雜、越高等。這就證明了地球上現(xiàn)存的生物不是神創(chuàng)的,而是從最簡單的生物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 從“回國以后……一直到現(xiàn)在,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始終沒有間斷”,說明達爾文在實地科學考察之后,又進行了14年艱苦的搜集資料、整理研究工作。 第二部分(第2~3段)主要是《物種起源》的出版說明。 第2段,說明《物種起源》所以要早日發(fā)表的兩個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說,《物種起源》作為進化論的緒論部分的研究工作“將近結束”;進化論的全部研究計劃的完成需要更多歲月,并且由于體弱多病,所以要早日出版。從客觀方面來說,華萊斯寫了關于生物進化的論文,促使達爾文早日發(fā)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第3段,說明《物種起源》并不是達爾文創(chuàng)立的進化論的全部內(nèi)容,而是內(nèi)容摘要。內(nèi)容不完備,論點依據(jù)的事實和參考資料不能詳盡刊出。因此,錯誤之處是不可避免的。 “我極其盼望……不能辦到的”幾句話的意思是:“我所提出的任何一個論點都是有事實根據(jù)的,而人們往往會提出一些與我的論點完全相反的結論。本來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觀點所依據(jù)的事實和證據(jù),拿來詳細比較、分析,然后才能得出完善的結果。但是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是不能辦到的。因此,我希望將來有機會能把我的理論所依據(jù)的一切事實和參考文獻刊印出來?!? 第三部分(第4~7段)主要內(nèi)容是,批判神創(chuàng)論,同時闡明他的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第4段的意思有以下兩點。1.根據(jù)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系、胚胎關系、地理分布、古生物學的證據(jù)等事實,可以作出“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chuàng)造出來的”的結論。 “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系”──各種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各種生物之間有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即血緣關系。生物學里把生物分成門,門下分綱,綱下分目,目下分科,科下分屬,屬下分種(即物種)。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有親緣關系,但同一屬的不同物種(如老虎和貓)的親緣關系,比同一目的不同科(如犬科)更密切。 “生物的胚胎關系”──屬于同一基本類型的動物,不管成體形態(tài)構造彼此差別多么大,如魚、蛙、龜、雞、豬、人,可是它們的早期胚胎很相似。這表明它們有共同的祖先。 2.地球上的生物是有共同祖先的,不同的物種是進化的,但它們是怎樣經(jīng)歷變異而來的呢?換言之,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博物學家認為環(huán)境如氣候、食物等等是惟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達爾文認為,這種說法,在某一狹隘意義上來說,可算是正確的,但是,把生物進化、變異“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達爾文用啄木鳥、槲寄生的事例來說明,引起生物進化變異,“條件”是重要的,“若和有機體本性比較,僅屬于次要地位”。 第5段的意思是,為了解決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的問題,達爾文采用家養(yǎng)動物和栽培植物的方法,即科學實驗的方法。達爾文認為這是他能夠了解家養(yǎng)動物變異原因的最良好、最可靠的方法。 第6段說明生物之所以進化,一是由于生物“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二是由于人工選擇,這是更為重要的,因為人工選擇“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能在不太長的時間里培養(yǎng)出新種來。 第7段主要意思有以下三點。1.生物學方面還有些問題,如對我們周圍許多生物的相互關系、對某種生物分布廣而繁殖多,它的鄰種卻分布狹小而稀少等等,了解得很不夠,知道得很少,需要繼續(xù)研究,但是,根據(jù)現(xiàn)在生物學的“精細的研究和冷靜的判斷,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chuàng)造論”即神創(chuàng)論是錯誤的。達爾文宣布:為近代許多博物學家和自己以前信奉過的“創(chuàng)造論”在事實上是決不能成立的。2.達爾文申明“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他認為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jīng)滅亡的種所遺傳下來的直系后代,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同種的后代。3.指出自然選擇是引起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 二、語言特色 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作者講究選詞,講究用結構復雜的句式表達周密謹嚴的意思。 1.“1844年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寫成當時我認為是正確的結論的綱要。” “又”,說明作者沒有滿足已有的成績,繼續(xù)搜集資料?!爱敃r”與“現(xiàn)在”相對而言,用“當時”,強調(diào)了兩層意思:一是當時達到的認識水平,二是現(xiàn)在認識又有所發(fā)展。 2.“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有正確的證據(jù),但是錯誤的竄入,還是不可避免的?!? “竄入”用得準確而又生動,它說明了在這項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錯誤的出現(xiàn)很難避免。 3.“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這個雙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現(xiàn)力。第一,它加強了語氣,肯定了物種變異這一認識;第二,它增強了文章論辯的力量,“不是不變”是對“不變”論的有力批駁。 下面再剖析幾個長句。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1)表達了寫作前三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即搜集,整理,研究。 (2)強調(diào)了搜集過程中的關鍵,即“耐心”而全面(“各種”)。 (3)說明了估計的謹慎,用“也許”“一些”,正體現(xiàn)了這種心理過程。 2.“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jù),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1)既說“事實”──一般的感性材料,又說“證據(jù)”──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質的例子,足見周密。 (2)既說“敘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較全面、具體,但還不能表現(xiàn)本質,又說“比較”──能使人鑒別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質,足見謹嚴。 3.“我經(jīng)常獲得動物因家養(yǎng)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1)說“還不夠完備”,但可以“提供線索”,而且是“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充分說明是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研究成果,足見謹嚴。 (2)因為“還不夠完備”,所以只說“提供線索”,而不說提供帶規(guī)律性的結論之類,足見周密。 ●解題指導 一、本題旨在訓練辨析文章主要內(nèi)容和一般內(nèi)容的能力,訓練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內(nèi)容上,篩選出重要信息的能力。 1.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jīng)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后代,而現(xiàn)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后代。(或: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chuàng)造出來的) 2.我又確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 二、本題旨在從文章中感受達爾文的科學精神,把握科學方法。 1.第一段中提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這樣,在五年的時間內(nèi),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并且作了一些札記”?!拔也]有輕率地下結論”。這里,“耐心搜集材料”與“專心思考問題”,不“輕率地下結論”,正是科學研究者必備的素質。 2.第三段說,“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有正確的證據(jù)”,“我極其盼望,并且感到有這樣的需要,將來能把我所根據(jù)的一切事實和參考文獻,詳盡地刊印出來。因為我十分清楚: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任何一點不能引用事實來作證”。都表明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三、本題旨在培養(yǎng)查閱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并對課文內(nèi)容做延伸閱讀,激發(fā)對達爾文學說的興趣。 ●教學建議 一、《〈物種起源〉導言》一文比較艱深,專業(yè)知識性強,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從另一方面看,本文又是培養(yǎng)篩選信息能力的好材料,只要處理得法,會取得好的效果。下面的方法供參考。 (一)初讀課文,辨析內(nèi)容。 默讀一遍課文,只要求找出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集中在哪幾段。這樣,就可以先不糾纏第1~3段的內(nèi)容,把注意力集中在第4~7段,為篩選信息作好準備。 初讀課文不一定都用速讀的方法,可以根據(jù)文章深淺,學生水平高低確定初讀的方法。 (二)研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 研讀課文,不急于進行篩選信息的訓練,先把力氣花在把握課文內(nèi)容上。例如,弄懂每段大意;弄清楚《物種起源》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把握住在這篇導言中,作者申明了哪些觀點。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不深究一些比較難讀懂的句子。 (三)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認真完成課文練習有關篩選信息的題目。應當組織學生討論題目要求,了解訓練目的,掌握篩選方法。 二、可以用提取關鍵詞的方法理解課文。本文中有如下幾個關鍵詞:物種,變異,自然選擇??梢宰寣W生自己挑選出來,并結合上下文或課外資料予以辨析。 三、關于進化論的發(fā)展及影響,不應局限于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的積極意義,還應注意對達爾文主義尤其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進行適當批判(可參見本單元另一篇課文及其“有關資料”中,劉易斯托馬斯的觀點,還可以把達爾文與劉易斯托馬斯的觀點做一個專門比較)。 四、引導學生體味本文的語言特色。(見課文說明) ●有關資料 一、關于作者(李茂) 達爾文(1809—1882)是生物進化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 他出生在英國士魯茲巴利鎮(zhèn)上的一個世代醫(yī)生家里。祖父、父親不僅都是當?shù)氐拿t(yī),而且都是生物學的愛好者。祖父是一個早期生物進化論者,發(fā)表過《動物心理學》的著作,提倡生物進化觀念。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生物進化思想,對幼小的達爾文的心靈,有著深刻的影響。達爾文16歲進大學學醫(yī),但他并不想做一個醫(yī)生,而是熱心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學。后來他又去大學神學系學習,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自然科學著作,同不少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交往。 達爾文年輕時代,正是生物學領域處于“神創(chuàng)論”與生物進化思潮激烈斗爭的時期。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神學認為,地球上各種生物都是按上帝的意志、計劃創(chuàng)造出來的;貓被創(chuàng)造出來,是為了逮老鼠,老鼠被創(chuàng)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持“神創(chuàng)論”觀點的自然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物物種被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其種類永遠如此,不會變化。這就是“物種不變論”。同這種“神創(chuàng)論”“物種不變論”根本相反,無神論者和堅持唯物主義的自然科學家則認為,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是在一定外界條件、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逐漸進化、演變而來的。這就是進化論。 達爾文大學畢業(yè)、走出校門的時候,正是英國資產(chǎn)階級完成工業(yè)革命,進一步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的時期。英國政府派遣大量艦船和探險隊到世界各地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1831年達爾文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貝格爾號”軍艦為期五年的環(huán)球旅行,考察大陸海岸沿線的動植物、地質地貌情況和搜集資料。 達爾文在科學考察中,以極大的興趣,搜集各種自然條件下的生物生態(tài)標本。達爾文的最驚人的發(fā)現(xiàn)得自于離南美大陸西岸650海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島。該群島的十來個島嶼上,雀鳥甚多,引起了達爾文的極大興趣。他發(fā)現(xiàn)各個小島上的雀鳥有26種,都與大陸上的雀鳥相仿,但又彼此不同。主要是喙的形狀和大小有區(qū)別。為什么各島上的雀類彼此不同,又與南美大陸生物類型相似呢?達爾文認為用神創(chuàng)論是不能解釋這些事實的,他斷定最合理的解釋是進化論,即海島上的雀類都是鄰近大陸雀類的后代,由于長期地隔絕陸地棲居島上,適應彼此稍有不同的生活條件,逐漸發(fā)生變異,形成了新種。變異的原因在于雀類食物不同,喙的大小和身體特征相應有了變化。如島上有三種雀同大陸雀類一樣,仍以種子為食物,但因所食種子不同,喙的大小也相應有大、中、小的區(qū)別。另有兩種以仙人掌為食物,其余種的雀鳥大都以昆蟲為食物。后來,達爾文想到,當雀類繁殖到種子不夠吃時,只有那些強壯的雀,能找到食物來源如吃較大較硬的種子或改食昆蟲,才能活下來。喙細長些的雀能啄到其他雀啄不到的食物,喙格外粗大的雀能吃到其他雀吃不到的食物。這樣的雀及其后代就會繁殖增加自己的數(shù)量。相反,其他雀種找不到新的食物來源或不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就會逐漸滅亡。對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動植物的大量變種的考察,使達爾文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物種是逐漸變化的”,物種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 達爾文1836年回國之后,就用生物物種進化的觀點,整理研究他從科學考察中獲得的大量事實材料。為了深入探討物種進化的問題,盡可能多地把握充分的根據(jù),達爾文又花費了14年時間去搞科學實驗,搜集研究資料,撰寫自己的論文。達爾文為了弄清物種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選擇了家養(yǎng)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學實驗的方法;他細心總結育種學家、園藝學家和他自己家養(yǎng)動植物獲得新品種的實驗經(jīng)驗,逐漸形成了人工選擇的新理論。他認識到各種不同的物種,可以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進而他又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理論。他還接受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用“生存斗爭”的觀點來解釋生物進化。 在寫作《物種起源》過程中,由于英國生物學家華萊斯年輕時也作過環(huán)球科學考察,他也得出了與達爾文相同的結論,寫出了一篇論文,寄給了達爾文。達爾文感到震驚,達爾文把華萊斯的論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綱《物種起源》于1859年11月同時發(fā)表。 (摘自《讀〈物種起源〉導言》,見《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三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二、《物種起源》的深遠影響 1859年成為劃分科學史前后兩個“世界”的界限?!段锓N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學發(fā)生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如同馬克思主義登上歷史舞臺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李卜克內(nèi)西對此作過生動的比喻:“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煩囂,在他寧靜的莊園里準備著一個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準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只在杠桿是應用于另一點而已?!庇捎谶_爾文,生物學從根本上擺脫了神學和唯心主義的束縛,飛速地發(fā)展,進化論引導人們深入地研究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及其規(guī)律,為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開拓了道路。近百年來,分子生物學修正、豐富、完善了它。但是,達爾文奠定的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類認識生物進化的基石。 達爾文進化論的意義遠遠超越自然科學的范疇。在兩大哲學陣營對壘中,它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學論據(jù),激起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巨大喜悅。同時,社會、宗教等觀念無不受到它的影響。19世紀末,它傳入中國,受到中國知識界的熱烈歡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廣泛傳播進化論。譚嗣同、梁啟超、康有為,以及孫中山、李大釗、魯迅等都成了進化論的擁護者、宣傳者。毛澤東同志更是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香花”。他們以“物競天擇”“生存競爭”的觀點鼓勵人們奮發(fā)圖強,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列強,為爭取生存和進步而斗爭,為建設獨立、富強的中國而奮斗??傊?,進化論成了喚醒中國人民覺悟的思想武器。 三、關于達爾文學說及影響的介紹(斯蒂文森) 達爾文并非惟一提出物種是由共同祖先經(jīng)過逐步趨異進化而成的人,但他的《物種起源》(1859年)一書,卻是使科學家和普通人都相信這一理論是真理的經(jīng)典著作。該書全名是《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或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它有效地概括了該書的主要思想。此書是為一般受過教育的人而寫的,它用達爾文在此之前20年研究所積累的極豐富的證據(jù)證明了這一論點。他在本書中并沒有明確地說出本書明顯的暗示──即人也是由動物祖先演變而來的。但這種明顯的暗示卻引起了同當時某些神學家的一場有名的爭議。達爾文在他后期的著作如1871年的《人的起源》和1872年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中,明確地將自己的理論應用于人了。(請看這后一本著作的書名怎樣表明了一種生態(tài)學的主題。) 達爾文理論,是四種真正經(jīng)驗論命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演繹。頭兩種命題是有關遺傳學問題的,即認為父母的特點一般容易傳給他們的后代。但某一物種的個體之間又存在著相當大的變異。這兩種命題顯然是經(jīng)過各種觀察得出的,它們被用來有意識地培育各種不同的家畜。但是對這兩種真理的理論闡述,直到達爾文之后,在門德爾的基因論中才被發(fā)現(xiàn)。(基因可以引起自然變種的變化、基因數(shù)目的多少、它們相互作用的模式,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第二種命題中所講的變異。)達爾文理論的第三和第四命題是:物種能以幾何級數(shù)增加,而環(huán)境資源則不能滿足這一增長速度。由這最后兩種事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種子、卵子或幼苗能達到成熟階段。簡言之,存在著生存競爭,這種競爭主要在同一物種的成員之間進行。因此,從這種競爭出發(fā),從同一物種內(nèi)部的變異這一事實出發(fā),我們可以演繹出這樣的結論:有某些個體(即在特定環(huán)境中具備最“有利”特性的那些個體)生存的時間最長。它們有最大的可能留下后代;因此根據(jù)第一種遺傳的論據(jù),它們的特性將會遺傳下去,而那些不利的特性就會死亡。因此,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某一種群的動物的典型特征就會發(fā)生變化。經(jīng)過漫長的各個地質時期和環(huán)境的千變?nèi)f化,不同的物種就會從共同的祖先慢慢地進化出來。要發(fā)生這種進化,只需要自然選擇的壓力不斷對無規(guī)則變種引起的變異產(chǎn)生影響就行。完全沒有必要像拉馬克那樣,或者像達爾文自己在某些研究階段那樣,來假定那種生物學上不可信的“后天”(各自學到的)特性的遺傳。 除了對進化機制作這種十分籠統(tǒng)的論證外,還有非常直接的經(jīng)驗論證據(jù)可以證明人與其他動物是由同一祖先而來的。比較解剖學表明,人體同其他脊椎動物的總體格局是相同的──有四肢,每肢有五指,等等。人體胚胎經(jīng)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同各種低等動物的發(fā)展階段很相似。在成人身體內(nèi)還有這類低等動物的“殘余”──如有一根退化的尾巴。我們身體的基本物質組成和化學性質──如消化、血液、基因,同其他哺乳動物身體的組成和化學性質相似。最后還有動物遺體的化石,它們像類人猿,但是比任何現(xiàn)存的類人猿都更像人。因此,證據(jù)有力地證明,我們的祖先是動物。盡管詳細的進化機制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但我們是進化而來的,這一點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公認的事實,任何真正的人性論都無法對此提出異議。 進化論究竟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這一爭論,靠進化論本身是無法解決的。一些19世紀的傳教士認為,它是同基督教的創(chuàng)世論相悖的;但是大多數(shù)的現(xiàn)代神學家并不認為這兩者之間有何沖突。馬克思歡迎這種理論,認為它是對其人類歷史漸進發(fā)展觀點的一種證實(他甚至曾打算把他《資本論》的英文版題獻給達爾文,但達爾文婉拒了這一榮譽!)。然而右翼政客則聲稱,進化表示毫無節(jié)制的經(jīng)濟競爭就像適者生存一樣是“合乎自然”的,因而是正確的(這種學說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年代,好幾本流行的書都采用了這一理論:即我們?nèi)耸菑念惾嗽匙嫦饶抢镞M化而來的,這是了解我們真正本性的關鍵。 有關人的極重要的一個真理是,我們是由簡單形式的生命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大量的證據(jù)使這種人類進化的起源無可爭論,是“一種公認的事實”;但人們不能說這一點就沒有爭議,因為美國的“上帝創(chuàng)世論者”最近又重提這個19世紀就曾經(jīng)辯論過的問題。進化論受到挑戰(zhàn)這一事實本身就很有趣味,因為它表明在討論人性時要想維護科學的客觀性是何等的困難。正如我們指出的那樣,那些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教或政治信仰的人,不會僅僅因為某種科學理論否定了這些信仰而輕易改變信仰。通常他們都會向科學證據(jù)和解釋提出挑戰(zhàn)。當然,我也不能僅僅通過剖析意識形態(tài)上的動機來反擊上帝創(chuàng)世論者的主張;那樣就會把我置于這樣一個危險的境地:把達爾文理論看成是“封閉體系”。需要做的工作是,詳細地考慮反對進化論的每一種意見,并表明在現(xiàn)有的一切證據(jù)面前,這些反對意見是站不住腳的。這里不是進行這項工作的地方;因為其他人已卓有成效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我不想表明進化論就沒有問題;沒有一種科學理論是完全一成不變的,因為歷史已經(jīng)向我們表明所有這類理論是如何發(fā)展和變化的。但是在我看來,達爾文關于人的基本理論,至今尚未有一個重要的競爭者。因此,對人性的任何充分理解都必須考慮這一進化起源。這里我想到的,不只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正如大多數(shù)基督教神學家一個世紀來已經(jīng)做的那樣),而且我們還必須認真對待這樣一種可能性:我們的進化可以解釋人性的許多方面。最近已有好幾本書討論了這種思想的含義。E.O.威爾遜這位近期的“社會生物學”創(chuàng)始人,已經(jīng)對這種方法提出了總的輪廓,并且在題為《論人性》一書中用這種方法來解釋一些特定種類的人類行為──攻擊、性、利他主義和宗教。而其他一些生物學家則既激烈批判社會生物學家的一些科學論斷,也激烈批判他們認為是建立在假設的科學基礎上的反動的社會和政治見解。哲學家亦已開始研究進化論,批判它的過分之處,但也承認它有潛在的說服力。 (摘自《人性七論》,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物種起源 導言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物種 起源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255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