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歷史 第3課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同步檢測 岳麓版必修2.doc
《2019年高中歷史 第3課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同步檢測 岳麓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中歷史 第3課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同步檢測 岳麓版必修2.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年高中歷史 第3課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同步檢測 岳麓版必修2 一、選擇題 1.“北來在此安家,遠行從此啟程,八閩百越贛州推本……”這是對閩粵贛邊區(qū)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遷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時期應為( ) A.兩晉之際 B.秦漢時期 C.中唐以后 D.兩宋之際 【答案】 A 【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與人口遷移關系密切,因此,這一特色的形成應開始于第一次人口遷移時期,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兩晉之際。 2.貞觀年間南方人口一度超過北方,成為自漢代以來長達6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的第一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開疆拓土移民戍邊 B.經濟重心移至江南 C.隋唐之際北方戰(zhàn)亂 D.安史之亂北人南遷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結合所學知識A項排除,經濟重心移至江南是在宋代,此時為貞觀年間,尚未出現安史之亂。 3.南宋時“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fā) B.南方稻米產量大幅提高 C.水稻已普遍得到種植 D.我國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 【答案】 D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南宋時期蘇州、湖州有“天下糧倉”的美稱,這一現象,揭示了南方已成為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4.中國古代由個人撰寫的四大農書中,其中三部出自山東,即西漢末年氾勝之(今山東曹縣人)的《氾勝之書》、南北朝賈思勰(今山東壽光人)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今山東東平人)的《農書》,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啟撰寫的《農政全書》,合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農書”,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山東在我國古代曾是農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 B.山東發(fā)達的文化影響 C.山東地方官員重視農業(yè) D.山東在古代始終是中國的經濟重心 【答案】 A 【解析】 農書是對農業(yè)文明的總結,它是建立在對農業(yè)文明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八拇筠r書”三部出自山東,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山東曾是農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 5.下圖四大經濟區(qū)中,屬傳統(tǒng)的畜牧業(yè)或半農半牧區(qū)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傳統(tǒng)的畜牧業(yè)或半農半牧區(qū)是指山東、山西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注意歷史地圖的掌握。 6.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寫道:“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痹撛~作內容不能反映出當時( ) A.人口眾多 B.市民殷富 C.商業(yè)繁榮 D.租佃關系出現 【答案】 D 【解析】 仔細閱讀材料“參差十萬人家”“戶盈羅綺,競豪奢”“市列珠璣”可以推斷出人口眾多、市民殷富、商業(yè)繁榮,但不能看出出現了租佃關系,故選項D符合題意。 7.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黃河流域是中國農耕經濟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處黃河流域的是( ) ①鄭國渠 ②都江堰?、郯浊、莒`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佗冖邰茼椫?,顯然②是屬于長江流域,因此,可排除A、C兩項;B、D兩選項有一個共同之選③,那么只需排除①或④,就能選出正確答案。鄭國渠是由鄭國主持興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位于關中(陜西);靈渠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秦鑿渠,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故排除④。 8.唐人羅讓指出唐朝“根本實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說“江淮賦稅,國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是( ) A.經濟重心完全南移 B.江淮經濟發(fā)達 C.唐朝重視江淮的開發(fā) D.江淮賦稅負擔沉重 【答案】 B 【解析】 羅讓(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指出唐代的經濟重心實際上在江淮地區(qū),杜牧也說江淮地區(qū)上交的賦稅,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這些信息反映了江淮地區(qū)的經濟在唐朝十分發(fā)達。A項經濟重心南移說法:六朝時期——趨向平衡;隋唐時期——開始南移;南宋時期——完成南移;明清時期——重心鞏固。C、D兩項說法與材料無直接聯(lián)系。 9.宋代之前,政壇文壇的風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應該是( ) A.南方人聰明 B.政治中心南遷 C.宋代重文輕武 D.經濟重心南移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宋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也帶來文化重心的南移,材料中現象的出現,表明宋代經濟重心南移,使文化重心南移。 10.讀明代內閣大學士籍貫分布表,該表所能反映的是( )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廣西 貴州 江西 湖廣 廣東 云南 北直 山東 山西 河南 陜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A.出現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遷高潮 B.南方科舉考試推行最好,因而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當官的人就多 C.說明明代時中國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說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熱衷于當官 【答案】 C 【解析】 經濟重心的南移帶動了文化重心的南移,這一表格體現了南宋以來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情況。 11.唐憲宗時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計天下方鎮(zhèn)48道,申報戶數224萬有余(很多藩鎮(zhèn)未報戶口)。其中所謂“東南納稅八道”,其戶數已占到全國申報戶數58.3%。這表明( ) A.南方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 B.中國經濟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運河成為朝廷的生命線 D.唐朝時中原人口大量向南遷移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信息“計天下方鎮(zhèn)48道”“‘東南納稅八道’,其戶數已占到全國申報戶數58.3%”分析可知A項符合題意;中國經濟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排除B項;C、D兩項與材料不符。 12.下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導致的主要歷史影響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嶺南地區(qū)經濟地位位居全國首位 C.南北經濟的發(fā)展趨向平衡 D.南方正式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 【答案】 D 【解析】 首先注意題干中的要求,圖中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是A項,A項的主要歷史影響根據圖中的有效信息“南宋”可判斷是D項。解本題的關鍵是認真審題和提取有效信息。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表格: 中國古代人口地理分布變化表 年代 人口狀況 區(qū)域 西漢(2年) 唐(752年) 南宋(1210年) 明(1491年) 總人口(千人) 人口密度 總人口(千人) 人口密度 總人口(千人) 人口密度 總人口(千人) 人口密度 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38256 42.8 28898 32.3 47541 53.2 21217 30.4 江淮地區(qū) 7871 15.2 12137 23.4 23650 45.6 39275 75.7 請回答: (1)西漢時,我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區(qū)?為什么? (2)從漢朝至唐朝,中國古代人口分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3)明朝時,我國人口分布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為什么? 【答案】 (1)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原因: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因而人口較多。 (2)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人口呈下降趨勢,江淮地區(qū)人口呈上升趨勢。原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不斷,人口大量南遷,使得南方經濟在中唐以后逐漸超過北方。隨著南方經濟的發(fā)展,人口也得到較快增長。 (3)明朝時,我國南方人口無論是總數還是密度都已經超過北方。原因:自南宋起,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加上中原人口三次大規(guī)模南遷,使得南方人口總數超過北方。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關中之民,好稼穡……農桑衣食之本甚備。 ——《漢書》 漕轉關東粟以維中都官。(注釋:西漢中央政府每年要從山東運大量糧食到京師,支付官吏的俸祿和供應官奴的口糧。) ——《史記》 材料二 (東晉建立后)百許年中……地廣野豐,民勤 本業(yè),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孔秀恭等傳論》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黃河流域經濟處于什么地位?此地位在何時失去? (2)據材料二歸納南朝時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情況。 (3)材料三兩幅圖反映了什么信息? 【答案】 (1)處于經濟重心地位。南宋。 (2)南朝時南方地廣野豐,農業(yè)產量提高,工商業(yè)發(fā)展起來。 (3)靖康之變后,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宋都南遷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經濟建設,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中歷史 第3課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同步檢測 岳麓版必修2 2019 年高 歷史 區(qū)域經濟 重心 同步 檢測 岳麓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260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