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2.5《杜甫詩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2.5《杜甫詩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2.5《杜甫詩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2.5《杜甫詩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秋興八首(其一) [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jīng)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肚锱d》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個時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與熏陶,是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在詩中表示過“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類的心跡。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時刻關心著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墒牵屡c愿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wěn)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nèi)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zhàn)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jù),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歷經(jīng)流離,備嘗艱辛,身心憔悴不堪?!安槐欢嗄昀渌畦F”(《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過懶從衣結,頻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齒半落左耳聾”(《復陰》)、“緩步仍須竹杖扶”(《寒雨朝行視園樹》)、“窮愁但有骨”(《王閬州筵酬十一舅》)等詩句,即是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凄慘的真實寫照。他日夜想回歸故鄉(xiāng),卻始終無法實現(xiàn)愿望。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為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層次結構]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lián),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聯(lián)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lián)傾訴思鄉(xiāng)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lián)“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jié)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lián)“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fā)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lián)則一畝的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huán)境、氣氛,含茹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fā)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lián)的內(nèi)在聯(lián)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內(nèi)容述評]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書寫了因戰(zhàn)亂而常年流落他鄉(xiāng)、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藝術特色] 在<戲為六絕句>中,杜甫曾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逼鋵?,此言移來評論他晚年所作的律詩,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時所作的《登高》、《諸將五首》、《詠懷古跡五首》、《又呈吳郎》等篇章,向來被認為是律詩中的杰作。而《秋興》則更被譽為是他七律中的“裘領”,是“一生心神結聚之作”(見《唐宋詩醇》)。大致說來,其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章法謹嚴 本詩單篇之章法結構,前文“層次結構”中已經(jīng)輪機;本詩與同組其他七詩之相關聯(lián)系,請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唐詩評選》)的評語,因教材僅選了第一首,故此從略。 二、情景無間 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眾口一致所強調(diào)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尾聯(lián)寫景,頸聯(lián)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fā),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lián),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fā)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lián)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xiàn)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diào)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lián)書寫思鄉(xiāng)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xiàn)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語言練達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nèi)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lián)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lián)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lián)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xiàn),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xiāng)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xiāng)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wěn)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參考資料] 周甸曰:江濤在地而曰“兼天”,風云在天而曰“接地”,見洶涌陰晦,觸目天地間,無不可興感也。屠隆曰:杜老《秋興》諸篇,托意深遠,如“江間”“塞上”二語,不大悲壯乎?范梈曰:作詩實字多則健,虛字多則弱,如杜詩“叢菊”“孤舟”一聯(lián),此等語亦何嘗不???蔣一葵曰:五、六不獨?“兩開”“一系”為佳,又感時濺淚,恨別驚心之況。末句掉下一聲,中寓千聲萬聲。(明周敬等《唐詩選買會通評林》) 若謂玉樹調(diào)令,楓林葉映,隨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滯巫山巫峽,而舉目江間,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陰接地之風云,真可謂可痛可悲,使人心盡氣絕。(清金人瑞《杜詩解》) 錢謙益曰:首篇頷聯(lián)悲壯,頸聯(lián)凄緊,以節(jié)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清高宗弘歷敕編《唐宋詩醇》) 詠懷古跡(其三)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嗎?[美貌]知道都是在說誰么?[西施。楊玉環(huán)。貂禪。昭君]。不用說她們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給人帶來好運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自古紅顏多薄命”,《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學過的《馬嵬》中的楊貴妃不也是這樣嗎?還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這樣嗎?今天,讓我們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劇是否也是這樣的……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xiāng)之情)。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1) 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yōu)缺點。 (2) 教師范讀。 (3) 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diào)。語速。感情。 2。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1。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板書) 3。 (討論)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diào)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另外,從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見她的形象: 一身歸朔漠, 數(shù)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 幾與衛(wèi)霍同。 4。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lián)主要講了昭君的什么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昭君是多么孤獨! “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 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5。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書:民族偏見 思鄉(xiāng) ------怨恨 胡俗 6。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7。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劉獻廷 <<詠昭君詞>>曾聞漢主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當時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樣的宮女的不幸。 8。 “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徽驗檎丫翱諝w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瑢φ丫瘎〉母醋隽嗣鞔_揭示。(板書) 9。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diào),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板書: 首聯(lián) 引出歌詠對象入題 頷聯(lián) 寫昭君悲劇的一生 鋪墊 頸聯(lián) 揭示昭君悲劇根源 鋪墊 尾聯(lián) 點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書 昭君----畫圖省識----漢元帝詩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異國---- ----有志難展---- 借 古 傷 今 七、拓展 到此咱們對昭君和詩人杜甫應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下面請同學們來說說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個怎樣的形象? 附: (1)詩的大意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登高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 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diào)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nèi)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diào)、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jīng)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diào)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倍鸥Α毒湃铡吩娭杏小爸仃柂氉帽芯?,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 首聯(lián) 哀婉孤獨 頷聯(lián) 沉郁 高昂 頸聯(lián) 愁苦沉痛 尾聯(lián) 憂憤 無奈 比較賞析 《秋興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們分別創(chuàng)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和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兩年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除《登高》和《八陣圖》等單首詩外,還有許多組詩,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這段日子,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豐收時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將結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輝灑向人間,灑向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熱愛著的土地(大歷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時期雖然“安史之亂”結束三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在“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所有這些像沉重的陰云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只有以他的詩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悶與愁苦。 《秋興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詩的首聯(lián),開門見山,直寫秋景。“玉露(白露)”“楓樹林”“氣蕭森”點明秋興之依托,因秋景而起興,感懷。頷聯(lián)“江間”指代巫峽,“塞上”借邊塞指代京城一帶?!敖g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點明作者身在巫峽,心想京城,由近及遠排比類推,氣勢十分雄壯?!安ɡ恕痹谙露f“兼天”,“風云”在天而說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語句,極力描繪了秋季陰暗蕭森之景,襯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頸聯(lián)“叢菊兩開他日淚”點出滯留夔州已有兩年,眼看菊花兩度開放,幽思不已,淚如泉涌?!肮轮垡幌倒蕡@心”說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難歸,寄身孤舟,故園之思,一心長系。作者在大歷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陽樓》中有詩句“老病有孤舟”,可見“孤舟”成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難歸,魂系孤舟,其慘苦又有誰人知(大歷五年公元770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尾聯(lián)“催刀尺”即趕制寒衣,強調(diào)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黃昏時急促地搗衣聲。結尾兩句緊承上聯(lián),用“催刀尺”“急暮砧”這兩個聲動相連的詞組作鋪張,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進一步烘托出來。此外,詩中用字處處對仗而雙關,“波浪”、“風云”、“兩開”、“一系 ”、“催”、“急”等,有情有景,有聲有色,忽近忽遠,忽高忽低,猶如巫峽治水,時而盤旋回落,時而奔騰向前,與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匯合在一起,詩意十分纏綿感人。 《秋興其一》和《登高》在寫作上有許多共同特點:首先在感情基調(diào)上兩首詩都有很濃的悲秋情結。世事艱辛,家丑國難,萬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洋溢在字里行間,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結構處置上,兩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都極力描寫秋景圖,營造了一個悲愁蕭森的氛圍,使后面的抒情都順理成章,打倒了景為情基,情為景發(fā),渾然天成,足見構思之妙。 再次,兩詩在用詞造句上,都是律詩的典范之作,對仗工整又極具情勢。在兩詩的頷頸聯(lián)里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如《秋興其一》的頷聯(lián)“江間波濤”對“塞上風云”,“兼天涌”對“接地陰”,頸聯(lián)“叢菊兩開”對“孤舟一系”,“他日淚”對“故園思”?!兜歉摺奉h聯(lián)“無邊”對“不盡”,“蕭蕭下”對“滾滾來”,頸聯(lián)“萬里悲秋”對“百年多病”,“常作客”對“獨登臺”。 當然,兩詩又有許多不同點,比如感情表達方式上,格律上,特別是在感情基調(diào)上《秋興》詩感傷氣氛太濃,境界不如《登高》壯闊?!肚锱d》詩首聯(lián)基調(diào)低沉,“凋傷”“氣蕭森”是其體現(xiàn),而《登高》僅點明“風急”“天高”“鳥飛回”。在境界上《秋興》雖有“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丹和《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來?!毕啾冗€是有點遜色-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杜甫詩三首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2.5杜甫詩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2.5 杜甫 詩三首 教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260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