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知識整合與備考方略(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1.doc
《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知識整合與備考方略(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知識整合與備考方略(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1.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知識整合與備考方略(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1 1. 改革和革命的區(qū)別 (1)改革與革命的主體不同:改革是國家、政府的行為;而革命一般是群眾的行為。 (2)改革與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舊制度的基礎上,對其中某些環(huán)節(jié)進行局部的改造,從而維護舊的統(tǒng)治;革命則是對舊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舊制度的斗爭。 (3)革命后必然對國家機器等進行重建,需要一段時期的政治穩(wěn)定與經濟恢復;改革則是對原有的社會制度的完善與改進,往往不會對生產力造成重大的破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 2. 用歸類法掌握古代中外改革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這些政策產生的歷史作用 (1)梭倫改革規(guī)定貴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使貴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約。 (2)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確立土地私有制,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激發(fā)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荒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4)王安石變法中推行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這一措施增加了國家的田賦收入。 3. 19世紀中后期的改革要將其置于工業(yè)化的背景下分析,看其對本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1)19世紀中期以后,歐美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對于尚處于農業(yè)文明階段的大多數(shù)亞非拉國家來說,面臨的不僅是武力侵略,還有工業(yè)文明的沖擊。向西方學習,進行變革,實現(xiàn)社會轉型成為其唯一的出路。 (2)1861年俄國的農奴制改革,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要求,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從封建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 (3)阿里改革是一場地主階級為挽救統(tǒng)治而進行的自救圖強運動,并未涉及舊的生產關系,是一場封建性質的改革,但客觀上推進了國家的近代化。 (4)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實現(xiàn)了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 (5)中國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這不但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而且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同時也是一場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力圖擺脫封建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 4. 關于中外改革的規(guī)律性總結 (1)改革的定義:改革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2)改革的分類 ①從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②從內容看: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從性質看:奴隸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a.奴隸制改革:梭倫改革。 b.封建性質的改革 確立封建制度:商鞅變法。 少數(shù)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 c.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思想文化領域:歐洲宗教改革。 確立資本主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 (3)改革的實質:改革是統(tǒng)治者對既定制度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它一般不否定現(xiàn)存制度,大多是對現(xiàn)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4)評價改革的原則 ①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去加以評價。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fā)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據(jù)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有兩個主要標志: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斷。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都能繼續(xù)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5)從改革成敗中得到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fā)展,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會一帆風順,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 ③改革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 ④改革沒有固定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 ⑤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經驗教訓,我們要從中獲取啟示。 ⑥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積極參與我國的改革開放。 脈絡通覽 5. 分析比較工業(yè)文明沖擊下的四次改革 (1)四次改革都是在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出現(xiàn)的,但從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具有相似之處,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業(yè)國侵略、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的結果;俄國1861年改革則是在對外爭霸戰(zhàn)爭失敗、階級矛盾尖銳、農奴制落后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 (2)四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其性質卻不同。埃及阿里改革雖然也有發(fā)展近代工業(yè)的舉措,但是屬于地主階級自救運動,其他三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雖然俄國1861年改革的領導者是沙皇及政府,但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3)從四次改革內容上看,只有中國的戊戌變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維新最為徹底,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近代化進程。 (4)從結果與影響上看,改革后俄國、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國的戊戌變法都未成功,但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利于近代化的發(fā)展。 6. 分清“改革的歷史作用”和“改革的認識” “改革的歷史作用”是指改革對社會產生的實際影響;“改革的認識”是指從改革的成敗中得出的一些有價值、啟示、規(guī)律性的結論。 7. 歸納“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會發(fā)展趨勢:經濟條件——根本原因。 (2)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主要原因。 (3)社會危機:內憂(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外患(民族危機)——必要條件。 (4)改革力量:階級條件——組織條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識:思想條件——主觀條件。 (6)外部因素:催化劑、導火線——直接原因。 8. 如何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 (1)看是否適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2)看當時力量對比: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支持力量大于阻礙力量,改革則成,反之易敗。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5)看內外環(huán)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zhí)行。 綜合特訓 溫馨提示:本套題共6小題,分值100分,做題時間為50分鐘,請您把握好時間,認真做答。 1. (14分)[xx貴州四校聯(lián)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習俗改革是從婚俗改革開始的……拓跋貴族與漢族高門建立了廣泛的姻親關系?!投旮孽r卑復姓,在把宗族十姓改為漢姓的同時,還特別規(guī)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國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審判權掌握在天主教會手里?!瓪W洲盛行僧侶教士的獨身制度……推行禁欲主義成為羅馬教會公開標榜的政府目標,提倡不婚單身,并且規(guī)定不允許離婚。當時,有40%的婦女過單身生活?!R丁路德發(fā)起了修女還俗、教士結婚運動,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規(guī),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權的教會法庭審核批準結婚。 ——朱孝遠《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8分) (2)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婚俗改革作用的認識。(6分) 解析:第(1)問在婚姻方面,孝文帝改革和馬丁路德改革都有涉及。孝文帝改革要求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則允許神職人員結婚。第(2)問婚姻習俗是政治的風向標,婚俗的變化也是社會進步的反映。學生可以從婚姻與社會的關系角度回答。 答案:(1)措施:北魏孝文帝:禁止鮮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 馬丁路德:允許宗教人員結婚,制定婚姻法規(guī),婚姻裁判權由世俗政權掌握。 (2)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聯(lián)姻是處理政治矛盾的一種有效策略;婚俗變化反映時代變化并推動社會進步。 2. (18分)[xx西安質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fā)表演說時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fā)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蚨?,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宮的大殿內,天皇率領群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边@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條誓文”。 ——《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上諭,上諭說:“數(shù)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秋L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從喙嘵嘵,空言無補。……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fā)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教空疏迂謬之弊?!币曰实勖x“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后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1)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三國解決社會危機的角度(或者側重點)有何不同。上述三國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處?(8分) (2)上述三國改革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0分) 解析:第(1)問三個國家當時面臨的實際問題是不相同的,而且選擇的解決辦法也不一樣,在解決社會危機的時候,俄國主要側重與解決內部矛盾,解決當時的焦點問題——農奴制,日本則更側重對西方考察學習,而中國則是變法,三個國家雖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第(2)問我們把三個國家進行對比可以得出影響改革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保守勢力;實際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改革還處于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改革者的力量、態(tài)度、政策方針;有沒有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等。 答案:(1)俄國側重于解決內部危機,廢除農奴制。日本側重于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社會。中國主要通過變法,實現(xiàn)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方式: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改革。 (2)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改革派與保守勢力的力量對比、改革者的態(tài)度、統(tǒng)治者的政策、方針是否得當?shù)取? 3. (15分)[xx邯鄲摸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fā)行也未趨統(tǒng)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于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guī)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后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fā)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國民黨政府采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zhàn)前夕,法幣發(fā)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fā)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fā)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fā)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于抗日戰(zhàn)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民國中央銀行貨幣史法幣》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政府幣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國民政府法幣政策的實施。(9分) 解析:第(1)問把握材料關鍵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白銀不斷外流”“國內的貨幣發(fā)行也未趨統(tǒng)一,雜亂不堪”等即可。第(2)問結合第一問幣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材料中法幣貶值的危害從前期積極、后期消極兩個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背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經濟危機;白銀外流嚴重;國內貨幣發(fā)行混亂。 (2)評述:法幣政策實施之初,有利于經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后來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國民政府采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損害了廣大民眾的利益。 4. (20分)[xx成都摸底]改革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30年代~80年代英國改革簡表 1832年 《工廠法》通過,對工人的勞動安全、衛(wèi)生、福利作了規(guī)定。 1832年 議會改革,重新劃分選區(qū),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取消“衰敗選區(qū)”;重新分配下院名額,工業(yè)資本家取得政治權利。 1842年 通過《礦業(yè)法》,禁止使用婦女和不滿10歲的兒童從事井下勞動。 1867年 第二次議會改革,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使工人階級大部分得到選舉權。 1875年 出臺第一部《住房法》,重點解決工廠宿舍及工人居住區(qū)的住房和環(huán)境問題。 1884年 第三次議會改革,再次降低選民資格限制,農業(yè)工人和礦工也得到選舉權。 (據(jù)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節(jié)團考察西方。實地接觸西方世界后,對成員們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沖擊,使之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正如隨行的福田德蘭所說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們“簡直像鄉(xiāng)下姑娘來到了上野火車站,看到行走著的時髦女郎時,愈覺得自己土里土氣,恨不得鉆進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發(fā)出了“深感我們不適應這個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終他們“無所畏懼的放棄了自己的喜好,吸納了外國的文明”。 (據(jù)吳延謬《日本史》等) (1)依據(jù)材料一歸納英國改革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進行這些改革的共同原因。(10分) (2)依據(jù)材料二指出使節(jié)團成員接觸西方后的感受。為“吸納外國的文明”,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材料中1832年《工廠法》、1842年《礦業(yè)法》、1875年《住房法》都旨在改善工人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體現(xiàn)對民生的關注;1832年和1867年議會的兩次改革使得工業(yè)資本家和工人階級選舉權擴大,推動英國民主政治的進程。19世紀30年代~80年代英國改革通過立法推進,反映法制化的趨向;改革歷時半個世紀,呈現(xiàn)漸進性特點。第二小問從兩次工業(yè)革命影響角度分析: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壯大和社會弊端的暴露,工業(yè)資產階級要求爭取更多政治權利、無產階級要求改善經濟條件和政治地位,同時也與歐洲進步思潮的影響分不開。第(2)問:第一小問由“強烈的自卑感”“放棄了自己的喜好,吸納了外國的文明”等有效信息可見使節(jié)團成員接觸西方后的感受。第二小問考查日本明治維新措施對西方文明的吸收。經濟上殖產興業(yè);軍事上富國強兵;文化上文明開化;政治制度方面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仿效德意志確立君主立憲制。 答案:(1)特點:進行民主化改革(或擴大民主權利);進行法制化建設;為解決民生問題立法;持續(xù)時間長,呈現(xiàn)漸進性。(任答兩點即可) 原因:兩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工業(y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壯大;統(tǒng)治階級為緩和矛盾,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或自由放任主義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滋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啟蒙思想、社會主義思想等進步思潮的影響。(任答三點即可) (2)感受:羨慕西方文明;對本國文明感到自卑。 措施:殖產興業(yè);富國強兵;文明開化;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任答三點即可) 5. (18分)[xx湖北重點中學聯(lián)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課(科)試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窮日之力以從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則又悉使置之,而貴之以天下國家之事?!褚陨賶褧r,正當講求天下之正理,乃閑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材料二 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中國對歐洲的影響遠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很多。……中國由于其孔子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對學問而不是對作戰(zhàn)本領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藝品……開始被推舉為模范文明?!?8世紀末葉,歐洲人對中國的欽佩開始消逝。 ——(美)斯諾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間……最大膽的舉措是八個方面的借鑒和采用了中國科舉制度原則,對英國文官錄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變革。第一采用科舉制公開考試、自由競爭、擇優(yōu)錄取原則?!€強調了新的考試制度必須和英國國情融合、貫通…… ——嚴泉《論中國科舉制度對近代 西方文官考試制度形成的影響》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王安石認為唐朝選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針對性的改革措施?(9分) (2)據(jù)材料二、三,說明西方人是怎樣學習中國的考試制度的。到18世紀末葉“歐洲人對中國的欽佩開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分) 解析:第(1)問“弊端”從材料中“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課(科)試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窮日之力以從事于此”“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才,致不如古”可分析出教學內容缺乏實踐,科舉存在忽視實用性的學問;“改革措施”結合王安石變法中的教育改革的內容作答即可。第(2)問“借鑒”從材料三“對英國文官錄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變革。第一采用科舉制公開考試、自由競爭、擇優(yōu)錄取原則。……還強調了新的考試制度必須和英國國情融合、貫通……”可分析出借鑒科舉制度,進行制度改革:創(chuàng)建文官考試制度;批判式吸收:公開考試、自由競爭、擇優(yōu)錄取原則?!案驹颉苯Y合18世紀末的英國、中國的發(fā)展狀況進行分析,英國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工業(yè)革命的完成;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答案:(1)詩賦成為進士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易造成士人忽視實用性的學問。 改革措施: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冀浟x和時務策等,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 (2)借鑒中國的科舉制,創(chuàng)造文官考試制度,根據(jù)本國國情吸收其有益的東西,如:公開考試、自由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 根本原因:由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歐洲工業(yè)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中國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西方科技進步,而中國由于封建制度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走向衰落。 6. (15分)[xx黑龍江哈六中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康有為)說一個國家只要能立憲,皇帝有無是無關緊要的。當時英國有皇帝,德國、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們不必定要革命廢皇帝,我們盡可一意推行憲法,讓滿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為實在沒有看清楚,他以為只要光緒皇帝聽他話,變法就變得成,這是他的大錯誤。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tǒng)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xiàn)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fā)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xiàn)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xù)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起點。 ——《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與革命是近代中國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課題,救亡與革新曾激揚起歷史的波濤,而啟蒙之激發(fā)理性,啟迪民智,反對迷信,反對愚昧,改造幾千年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變革與革命的前提。 ——馬洪林《戊戌維新的歷史思考》 (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康有為的政治主張及其提出的歷史背景。錢穆認為康有為的認識不足之處是什么?(6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樣的視角對戊戌變法進行評價的?按照這一視角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6分) (3)從材料三的觀點出發(fā),說明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3分) 解析:第(1)問,“主張及背景”由所學知識可以分析出:從材料一中的“他以為只要光緒皇帝聽他話,變法就變得成,這是他的大錯誤”可準確地歸納出錢穆對戊戌變法不足之處的看法。第(2)問,由材料二的“從現(xiàn)代化的進程看”可知其史觀(視角);第二小問要突出其歷史地位及后續(xù)影響。第(3)問,從材料三的“啟蒙之激發(fā)理性,啟迪民智……改造幾千年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濃縮。 答案:(1)君主立憲。甲午戰(zhàn)爭失敗,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認識到封建勢力的強大。 (2)現(xiàn)代化史觀。觸動傳統(tǒng)體制,為現(xiàn)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影響其后歷次革命運動;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起點。 (3)促成民族覺醒,救亡圖存,起到思想啟蒙作用。-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知識整合與備考方略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1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一輪 復習 知識 整合 備考 方略 解析 新人 選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320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