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學(xué)年高中數(shù)學(xué)(蘇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2.1.5 課時作業(yè)(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4-2015學(xué)年高中數(shù)學(xué)(蘇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2.1.5 課時作業(yè)(含答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2.1.5 平面上兩點間的距離
【課時目標(biāo)】 1.理解并掌握平面上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的推導(dǎo)方法.2.能熟練應(yīng)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解決有關(guān)問題,進(jìn)一步體會解析法的思想.
1.若平面上兩點P1、P2的坐標(biāo)分別為P1(x1,y1),P2(x2,y2),則P1、P2兩點間的距離公式為
P1P2=______________.
特別地,原點O(0,0)與任一點P(x,y)的距離為
OP=____________.
3.平面上兩點P1(x1,y1),P2(x2,y2),線段P1P2的中點是M(x0,y0),則
一、填空題
1.已知點A(-3,4)和B(0,
2、b),且AB=5,則b=________.
2.以A(1,5),B(5,1),C(-9,-9)為頂點的三角形的形狀為__________三角形.
3.設(shè)點A在x軸上,點B在y軸上,AB的中點是P(2,-1),則AB=________.
4.已知點A(1,2),B(3,1),則到A,B兩點距離相等的點的坐標(biāo)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
5.已知A(-3,8),B(2,2),在x軸上有一點M,使得MA+MB最短,則點M的坐標(biāo)是________.
6.設(shè)A,B是x軸上兩點,點P的橫坐標(biāo)為2,且PA=PB,若直線PA的方程為x-y+1=0,則直線PB的方程為____________.
3、
7.已知點A(x,5)關(guān)于點C(1,y)的對稱點是B(-2,-3),則點P(x,y)到原點的距離是________.
8.點M到x軸和到點N(-4,2)的距離都等于10,則點M的坐標(biāo)為______________.
9.等腰△ABC的頂點是A(3,0),底邊長BC=4,BC邊的中點是D(5,4),則此三角形的腰長為________.
二、解答題
10.已知直線l:y=-2x+6和點A(1,-1),過點A作直線l1與直線l相交于B點,且AB=5,求直線l1的方程.
11.求證:三角形的中位線長度等于底邊長度的一半.
-
4、 1 - / 4
能力提升
12.求函數(shù)y=+的最小值.
13.求證:+++≥2.
1.坐標(biāo)平面內(nèi)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是解析幾何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式之一,利用它可以求平面上任意兩個已知點間的距離.反過來,已知兩點間的距離也可以根據(jù)條件求其中一個點的坐標(biāo).
2.平面幾何中與線段長有關(guān)的定理和重要結(jié)論,可以用解析法來證明.用解析法解題時,由于平面圖形的幾何性質(zhì)是不依賴于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的建立而改變的,但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會使計算有繁簡之分,因此在建立直角坐標(biāo)系時必須“避繁就簡”.
2.1.5
5、 平面上兩點間的距離 答案
知識梳理
1.
3.
作業(yè)設(shè)計
1.0或8
解析 由=5,解得b=0或8.
2.等腰
3.2
解析 設(shè)A(a,0),B(0,b),則=2,=-1,
解得a=4,b=-2,∴AB=2.
4.4x-2y=5
解析 設(shè)到A、B距離相等的點P(x,y),
則由PA=PB得,4x-2y=5.
5.(1,0)
解析 (如圖)
A關(guān)于x軸對稱點為
A′(-3,-8),
則A′B與x軸的交點即為M,
求得M坐標(biāo)為(1,0).
6.x+y-5=0
解析 由已知得A(-1,0),P(2,3),由PA=PB,得B(5,0),
6、由兩點式得直線PB的方程為x+y-5=0.
7.
解析 由題意知解得
∴d==.
8.(2,10)或(-10,10)
解析 設(shè)M(x,y),
則|y|==10.
解得或
9.2
解析 BD=BC=2,
AD==2.在Rt△ADB中,
由勾股定理得腰長AB==2.
10.解 由于B在l上,可設(shè)B點坐標(biāo)為(x0,-2x0+6).
由AB2=(x0-1)2+(-2x0+7)2=25,
化簡得x-6x0+5=0,解得x0=1或5.
當(dāng)x0=1時,AB方程為x=1,
當(dāng)x0=5時,AB方程為3x+4y+1=0.
綜上,直線l1的方程為x=1或3x+4y+1=0.
11
7、.證明
如圖所示,D,E分別為邊AC和BC的中點,以A為原點,邊A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
設(shè)A(0,0),B(c,0),C(m,n),則AB=c,
又由中點坐標(biāo)公式,
可得D,E,
所以DE=-=,
所以DE=AB.
即三角形的中位線長度等于底邊長度的一半.
12.解
原式可化為
y=
+.
考慮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如圖所示,
令A(yù)(4,2),B(0,1),P(x,0),
則上述問題可轉(zhuǎn)化為:在x軸上求一點P(x,0),
使得PA+PB最小.
作點A(4,2)關(guān)于x軸的對稱點A′(4,-2),
由圖可直觀得出
PA+PB=PA′+PB≥A′B,
故PA+PB的最小值為A′B的長度.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可得
A′B==5,
所以函數(shù)y=+的最小值為5.
13.
證明 如圖所示,設(shè)點O(0,0),A(x,y),B(1,0),C(1,1),D(0,1),則原不等式左邊=OA+AD+AB+AC,∵OA+AC≥OC=,
AB+AD≥BD=,
∴OA+AD+AB+AC≥2(當(dāng)且僅當(dāng)A是OC與BD的交點時等號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多謝您的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