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第一節(jié)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第一節(jié)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第一節(jié)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3.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一節(jié)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 教材第17頁活動 答案:從圖2.3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徑流、氣候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只要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變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壞,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植被覆蓋減少后,水的下滲減弱,徑流加強、蒸發(fā)加強,從而導致地面變干燥,而地面變干燥后,植被恢復更困難。植被減少不僅引起地表水的變化,還會引起氣候的變化。由于植被蒸騰減弱,空氣濕度減小,降水減少,也會導致地面變干燥,陷于惡性循環(huán)之中。 教材第20~21頁活動 答案:1.薩赫勒地區(qū)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緣,氣候具有從沙漠氣候向草原氣候過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節(jié)分配不均,特別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溫時期,風大干旱,為風沙活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這種氣候條件下,植被較差,土壤發(fā)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為風沙活動準備了物質條件。氣候上的過渡性必然導致植被的過渡性,沙漠與草原交錯分布,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遭破壞后,極易沙化。 2.薩赫勒地區(qū)的傳統(tǒng)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yè)經濟轉化,從圖中可以看出,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給牧場帶來的環(huán)境影響有三個方面:(1)牲畜品種多樣性轉變?yōu)閱我恍院?,由于牲畜食草的單一性,會引起個別草類的嚴重破壞,從而造成草場生物資源的破壞。(2)分散的小規(guī)模經營被集中的規(guī)模經營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數目的增加,造成整個草原的過牧,引起草原退化,出現荒漠化。(3)由季節(jié)游牧變?yōu)榫蚓ň雍?,會造成水井周圍草原的超載放牧,出現荒漠化圈,若繼續(xù)發(fā)展會造成整個草原的毀滅。草場被破壞后,地表水減少、氣候干旱、沙塵暴頻發(fā),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極度惡化,會出現“沙逼人退”的局面。 3.由薩赫勒地區(qū)所處的位置可以斷定,越往北氣候越干旱,越不利于發(fā)展旱作農業(yè)。若在這些沙區(qū)邊緣發(fā)展旱作農業(yè),在缺少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土壤極易遭受風蝕,形成流沙地。人類的這一行為必然會加速荒漠化的發(fā)展和草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從圖2.9中可以看出,農作侵入牧區(qū)對草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導致牧場進一步超載;二是牧場向環(huán)境脆弱地區(qū)轉移,其結果都會造成荒漠化的發(fā)展。 4.圖2.10表示了人口增長與荒漠化加劇之間的因果關系。人口問題是造成環(huán)境、資源、貧困等問題的根源。人口過快的增長,致使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會不能滿足需求而出現貧困饑荒。人們?yōu)榱私鉀Q必需的生活用品而過度開墾與過度放牧,造成草場資源的破壞,荒漠化加劇。因土地不斷退化、風蝕嚴重、土地生產力下降,從而使作物產量逐年降低,載畜量不斷減少,人們陷入更為嚴重的貧困饑荒。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辦法可以尋根溯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使人口增長與環(huán)境保護相協(xié)調,與資源利用相適應,能有效地控制這種惡性循環(huán)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圖中A、B、C地區(q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據此完成1~3題。 1.下列關于荒漠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荒漠化只發(fā)生在圖中三個地區(qū) B.A地區(qū)的荒漠化是氣候異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種表現 D.次生鹽漬化不屬于土地荒漠化 2.A地區(qū)的荒漠化主要類型屬于( ) A.沙漠化 B.石漠化 C.鹽漬化 D.三種類型都有 3. 下列屬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環(huán)境問題的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次生鹽漬化 D.石質荒漠化 解析:第1題,荒漠化是一種土地退化的現象,表現為沙漠化、石漠化、次生鹽漬化等,在干旱、半干旱以及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qū)都可能發(fā)生,氣候異變等自然因素是其形成的基礎,但人類活動起主導作用。第2題,A地區(qū)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主要表現為土地沙漠化。第3題,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濕潤地區(qū),不合理的灌溉往往引起次生鹽漬化問題。 答案:1.C 2.A 3. C 下圖為“我國部分地區(qū)荒漠化狀況圖”。讀圖,回答4~5題。 4.圖示區(qū)域荒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有( ) ①過度放牧?、诃h(huán)境污染加劇 ③地處西北內陸,降水稀少?、苓^度農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對圖中荒漠化擴展及治理措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受到荒漠化的威脅 B.荒漠化正向東、向北推進 C.土地荒漠化的擴展與冬季風有關 D.在綠洲內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進行治理 解析:第4題,內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放牧,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qū)交界處荒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過度農墾。第5題,圖中荒漠化推進的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因此與冬季西北風有關。封沙育草是針對綠洲邊緣地帶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答案:4.D 5.C 沙柳根系發(fā)達、生命力強,枝條叢生、不怕沙壓,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qū)。但沙柳必須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長得更好,否則就會死亡。讀下圖,完成6~7題。 6.種植沙柳,改善環(huán)境,主要是因為沙柳能( ) A.防風固沙 B.吸煙除塵 C.保持水土 D.凈化空氣 7.造紙產業(yè)鏈條( ) 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規(guī)模破壞 B.實現了無廢棄物排放 C.生產重點轉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D.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的良性循環(huán) 解析:第6題,沙柳具有耐旱、抗風沙的特點,種植沙柳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第7題,造紙產業(yè)鏈條的發(fā)展,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了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的良性循環(huán)。 答案:6.A 7.D 8.讀下列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西北地區(qū)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圖。 材料二 我國西北部分地區(qū)城市分布圖(圖甲)和呼倫貝爾草原出現的斑點狀荒漠化圈圖(圖乙)。 甲 乙 (1)材料一中表現的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甲圖中,現代城市的位置與古代城市遺址相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 (3)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為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人們常常采用現代技術掘井以獲得穩(wěn)定充足的水源供應,然而在水井的周圍往往形成斑點狀荒漠化圈(如乙圖所示)。為什么? 解析:第(1)題,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表現在五大方面: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huán)保。在這五大方面中,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人為因素,但是不同的地區(qū)產生問題的原因又有區(qū)域差異。第(2)題,根據經緯度及圖例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甲圖是我國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人口必定向有水源的地區(qū)遷移。第(3)題,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斑點狀荒漠化圈的形成是草場超載造成的。 答案:(1)過度樵采、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等。 (2)現代城市的位置與古代城市遺址相比,逐漸向盆地的邊緣、河流上游遷移。原因是上游過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綠洲被沙漠侵襲,人口向上游移動。 (3)在水井的周圍,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飲水,造成草場超載,過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2016年10月3日早上9點20分,位于柴達木盆地南緣的格爾木遭遇了十天以來的第二場沙塵暴。下圖是植被、風速與輸沙率的關系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示反映出( ) A.同一風速條件下,輸沙率與植被覆蓋度呈負相關 B.同一植被條件下,輸沙率與風速呈負相關 C.在植被覆蓋度為10%~20%時,風速對輸沙率影響較小 D.輸沙率與植被、風速的關系不明顯 2.由圖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資源 B.小流域綜合治理 C.設置沙障固沙 D.恢復植被 解析:第1題,由圖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風速條件下,植被覆蓋度越高,輸沙率越低。第2題,植被覆蓋度越高,輸沙率越低,所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復植被。 答案:1.A 2.D 結合下圖,完成3~4題。 3.云貴高原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 ①石灰?guī)r廣布,土壤發(fā)育淺薄?、谥脖黄茐摹、弁临|疏松?、芟募窘邓星覐姸却?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嚴重地區(qū)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積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類大量開墾濕地 解析:第3題,云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處:植被的破壞、降水集中且強度大。第4題,土壤次生鹽漬化多與氣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關。北方春旱嚴重,蒸發(fā)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土壤中的鹽分聚集于地表,出現鹽漬化現象。 答案:3.B 4.B 5.下列荒漠中,比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瑪干沙漠 C.原生沙質荒漠和礫漠 D.水分和植被條件相對較好的荒漠 解析:地質時期自然過程形成的原生荒漠,水源比較貧乏或很難利用,治理難度大;水分和植被條件相對較好的次生荒漠,治理難度小。 答案:D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如圖是我國科研人員在科爾沁草場進行的放牧實驗。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強度對草場的影響。 科爾沁草原的變化 不同放牧強度下植被密度的變化 (1)說出圖中科爾沁草原變化所反映的土地利用問題,并簡述其危害。 (2)分析導致科爾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與保護草原的措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危害及其治理措施。從科爾沁草原的變化圖可以看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爾沁草原荒漠化非常明顯,結合不同放牧強度下植被密度的變化圖可以看出,過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措施時可由草原退化的原因入手。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產草量減少,草質變劣,沙化土地(草地)擴大,導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壓力,人們對畜牧業(yè)產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載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長,發(fā)展經濟,消除貧困;改變單一放牧業(yè),發(fā)展多種經營;實行禁牧、輪牧、退牧,改游牧為舍飼養(yǎng)畜;建設飼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種,提高草原生產力;依法管理,加強草原保護。-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第一節(jié)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檢測題 新人教版必修3 2018 高中地理 第二 區(qū)域 生態(tài)環(huán)境 建設 荒漠化 防治 我國 西北地區(qū) 檢測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340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