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分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州博物館分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貝聿銘的封刀之作。新館選址在蘇州古城內,緊依古典建筑和園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遺產(chǎn)拙政園,東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南對蘇州“文化長廊”起點東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齊門路,以一水池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蘇州博物館是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新館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qū);西部的展廳分別由兩個中心聯(lián)系起來 ,東部則布置一個方形露天院落 , 圍繞它的為現(xiàn)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2、
三、周圍環(huán)境的融合
為充分融入所在街區(qū)環(huán)境,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沿襲蘇州民居粉墻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蘇州博物館以地面一層為主,采用地下一層,局部安排二層高度。三條軸線的布局與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諧,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與周邊相應,從平面看不出什么差異。庭院隔北墻直接銜接著拙政園的補園,新舊園林景觀融為一體。
四、建筑結構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開放式鋼結構,代替了蘇州傳統(tǒng)的木質材質。
五、建筑內部
1、大門入口
新館大門為玻璃和金屬結構, 既有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 又以現(xiàn)代材料賦予其嶄新的風格。進入后,前廳以較小的空間壓縮視角,與后面進入庭院形成
3、強烈的空間對比,有先抑后揚之感。入口有一條明顯的路線將游覽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質的圓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現(xiàn)。
2、中央大廳
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連接著前廳與庭院。是整個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貝聿銘將中庭設計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與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形體多變,透過頂窗照射進來的陽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對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園林景色一覽無余,成為中庭最引人入勝的風景。兩側的墻面上有兩個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觀。
3、庭院
庭院巧妙地運用水面,全館的中心池塘對岸是拙政園的白墻,白墻之下是貝聿銘“以壁為紙 ,以石為墨” 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橋連著各個建
4、筑,庭院還有一個現(xiàn)代結構的八角涼亭,整個庭院極具蘇州園林韻味。
4、廊道
廊道利用其狹且長的特點用來連接散落的建筑使之成為整體,在引導暗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使參觀流線的導向性更為明確。廊道中有六邊形的廊窗,由窗取景,使人移步換景,若隱若現(xiàn),像一幅幅天然裝飾畫一樣,運用“欲露而先藏,欲顯而先隱”的園林技巧。按照設計中的參觀流線 ,既可觀賞精美絕倫的藏品 ,亦可觀賞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觀。
六、與蘇州民居以及園林的有機結合
蘇州博物館沿襲蘇州民居粉墻黛瓦的基本元素,用白墻灰瓦代替?zhèn)鹘y(tǒng)白墻黑瓦,屋頂來源于蘇州傳統(tǒng)坡頂——飛檐翹角。蘇州博物館為現(xiàn)代博物館 ,功能的差異決定了空間與蘇州傳統(tǒng)
5、園林空間相差甚遠。蘇州博物館博運用內聚院落,沿用了蘇州園林的內向布局形式。庭院的池塘、假山、竹林、石橋等將蘇州園林風格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七、幾何提煉
貝聿銘善于運用幾何形態(tài),蘇州博物館新館外觀呈幾何形,極具現(xiàn)代特征,新館屋頂坡度與遠處蘇州傳統(tǒng)民居的屋頂坡度一致。在屋頂?shù)奶幚砩鲜褂昧瞬煌瑤缀涡误w反復變幻的手法。屋頂?shù)目蚣芫€有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博物館里也是到處可見的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幾何圖案。
八、光線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蘇州博物館的中央大廳變幻的幾何形體屋頂,頂部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使其光影效果很好。廊道的三角形屋頂全部是由金屬百葉和玻璃組成的,陽光透過這些條狀結構在墻面上形成了連續(xù)的光影圖案,讓原本單調的走廊頓時生機勃勃,饒有趣味。由于展出多書畫、工藝品可以受一點自然光,展廳有幾何形天窗,光線柔和。
九、總結
蘇州博物館結合了傳統(tǒng)的蘇州建筑風格,貝聿銘提出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使之成為一座既有蘇州傳統(tǒng)園林建筑特色、又有現(xiàn)代建筑藝術的建筑。蘇州博物館成為蘇州古城區(qū)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6 / 6文檔可自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