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板塊三特色探索中的新國新路(課件學案練習)(打包9套).zip
2018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板塊三特色探索中的新國新路(課件學案練習)(打包9套).zip,2018,年高,歷史,二輪,復習,板塊,特色,探索,中的,新國新路,課件,練習,打包
民主法制的確立 1949 1956年 民主法制的健全 1978年至今 民主法制的破壞 1966 1976年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紀80年代以來 1949至1956年 1978年至今 20世紀70年代 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改革開放的起步 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 改革開放的起步 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 改革開放的起步 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 改革開放的深化 20世紀90年代至今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國民革命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 解放戰(zhàn)爭時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 1 計算機 1983年 中國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計算機 銀河 號 1997年 銀河 號 巨型計算機使中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2 載人航天 2003年 神舟五號 發(fā)射成功并安全返回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世紀80年代后 側重為經濟建設服務 1 兩彈一星 1964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 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1970年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 東方紅一號 發(fā)射成功 2 雜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秈型雜交水稻品種 南優(yōu)2號 3 生物技術 1965年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 20世紀80年代以前 側重發(fā)展軍事科技 1957年至 文化大革命 1956年 21世紀后 1976年后
課時達標檢測(七)現代中國的過渡與曲折—1949~1978年的中國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8屆高三·宜春六校聯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設任務,一方面是徹底廢除國民黨時期的舊法;另一方面進行了新法的創(chuàng)建,如制定了臨時憲法《共同綱領》,起草了《刑法大綱》《訴訟程序通則》《公司法》等。這些法制工作的開展( )
A.表明以法治國成為國家意識
B.保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
C.不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D.使國家管理實現了有法可依
解析:選A 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設任務,一方面是徹底廢除國民黨時期的舊法;另一方面進行了新法的創(chuàng)建,如制定了臨時憲法《共同綱領》,起草了《刑法大綱》《訴訟程序通則》《公司法》等”得出這些法制工作的開展表明以法治國成為國家意識,故A項正確。
2.1950年11月,陳云在第二次全國財經會議上提出:“經濟建設的投資,要規(guī)定這一條原則:對直接與戰(zhàn)爭有關的軍工投資,對財政收入直接有幫助的投資,對穩(wěn)定市場有密切關系的投資,這三者應該予以滿足,除此之外,應加以削減。”當時影響我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主要因素是( )
A.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形勢
B.人民迫切要求改變重工業(yè)落后面貌的愿望
C.50年代初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
D.新中國成立初國民經濟恢復的需要
解析:選C 50年代初,我國對外面臨朝鮮戰(zhàn)爭和資本主義陣營的敵對封鎖,對內面臨落后的生產力要求提出經濟建設,故C項正確。
3.(2017·長沙二模)1952年,馬林科夫在蘇共“十九大”上將緬甸、印度、埃及等國列入“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范圍。同年,周恩來強調要根據各國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態(tài)度來分清敵、我、友,中國外交要爭取亞非國家在戰(zhàn)時保持中立,在和平時同帝國主義保持距離。中蘇的這種分歧表明此時( )
A.中國開始質疑“一邊倒”外交戰(zhàn)略的正確性
B.中國對外政策的思路出現了局部調整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D.中國已不再需要同蘇聯協(xié)調對外政策
解析:選B 材料反映中國主張按各國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態(tài)度來分清敵、我、友,并要求積極爭取亞非國家,說明中國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國家利益為主要出發(fā)點,而非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故B項正確。
4.某地1948年有雇農80多戶,貧困戶190多戶,中等戶110多戶,富戶18戶,地主27戶。到1953年,雇農有3戶,貧困戶有70多戶,中等戶330多戶,富戶和地主已經消失,新富農有4戶。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運動( )
A.為新中國工業(yè)化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
B.使農村生產關系發(fā)生根本變革
C.保存著非社會主義的經濟因素
D.使農村集體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解析:選C 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運動與工業(yè)化的關系,故A項錯誤;土地改革運動用農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地主土地所有制,兩者在本質上都屬于生產資料私有制,故B項錯誤;1953年土地改革運動完成后,雖然富戶和地主已經消失,但出現了新富農,說明保存著非社會主義的經濟因素,故C項正確;土地改革運動把土地分給農民,與集體經濟無關,故D項錯誤。
5.(2017·臨沂三模)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向蘇聯派遣留學生的情況。表中內容反映了( )
階段
時間
人數
第一階段
1950~1953年
1 708名
第二階段
1954~1956年
5 853名
第三階段
1957~1958年
1 654名
第四階段
1959~1965年
很少
A.文化交流受國家關系影響
B.教育受制于兩極格局
C.蘇聯支持新中國經濟建設
D.中國實行“一邊倒”政策
解析:選A 材料呈現的是1950~1965年中國向蘇聯派遣留學生的情況。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處于冷戰(zhàn)的格局下,“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從而獲的蘇聯的援助和承認,中國派遣蘇聯的留學生數量增多(1950~1956年),但是伴隨中蘇關系的惡化,中國派遣留學生減少(1957~1965年),故A項正確。
6.1954年憲法的文本表述中,條文中盡量沒有用“為、時、應、得、其、凡”等字,而改為“是、的、時候,應當可以,他們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規(guī)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話的末尾,沒有實際意義,也都去掉。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1954年憲法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B.1954年憲法具有嚴謹的憲法結構
C.有利于民眾對憲法的理解和擁護
D.1954年憲法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解析:選C 材料中將“為、時、應、得、其、凡”等字改為“是、的、時候,應當可以,他們或它的,任何或一切”主要是便于民眾對憲法的理解,故C項正確。
7.(2017·商丘模擬)“一五”期間,“優(yōu)先保證工業(yè)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yè)中心”,大部分的工廠“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漢、內蒙古的包頭、吉林的長春和四川的成都”。這說明“一五”計劃( )
A.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的均衡發(fā)展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業(yè)布局
C.實施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戰(zhàn)略
D.有效提升了我國的產業(yè)結構
解析:選A “優(yōu)先保證工業(yè)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yè)中心”,大部分的工廠“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這些地方都是過去工業(yè)落后的地方,可見這種布局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均衡發(fā)展,故A項正確。
8.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尤其文人畫因其貴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幾乎絕對意義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國傳統(tǒng)繪畫包括文人畫也因其“民族性”這一特色獲得了更大意義上的生存空間。這一變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動了文化的繁榮
B.政策轉變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C.文化領域“左”傾錯誤得以糾正
D.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確立
解析:選B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據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轉變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思想解放推動了文化的繁榮不符合題意,故A項錯誤;這一時期文化領域還沒有出現“左”傾錯誤,故C項錯誤;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確立的主要標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項錯誤。
9.(2017·唐山三模)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談道:“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边@在本質上反映了( )
A.中蘇兩國關系不斷惡化,社會主義陣營瓦解
B.毛澤東把農業(yè)農民問題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位置上
C.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必要
D.蘇聯的農業(yè)集體化政策造成了嚴重后果
解析:選C 1956年中蘇關系尚未惡化,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初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故B項錯誤;毛澤東認為工業(yè)化同時應當注重農民的利益,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蘇聯農業(yè)化問題,故D項錯誤。
10.“小農經濟獨木橋,合作社是康莊道,人民公社辦起來,天堂哪有人間好?!边@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詩歌,這首詩反映出( )
A.當時人們對人民公社的衷心擁護和贊美
B.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的直線發(fā)展歷程
C.小農經濟是阻礙新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落后生產方式
D.生產關系的變革逐漸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脫離
解析:選D 從小農經濟到農業(yè)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逐漸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脫離,故D項符合題意。
11.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就阿爾巴尼亞等國提案進行表決,結果131個會員國中,一共有76票贊成,17票棄權,35票反對,這使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時間提前了。這一外交成就( )
A.與中美正式建交不無關系
B.這是非洲國家聯合支持的結果
C.表明中國綜合國力增強
D.表明美國的霸權政策不得人心
解析:選C 第26屆聯大中國恢復合法席位能獲得多數國家支持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的結果,故C項正確。
12.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復“文化大革命”后業(yè)已停止的高等學校招生,招生對象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和解放軍戰(zhàn)士,招生辦法是“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這種做法( )
A.實際上恢復了高考制度
B.導致教育質量大幅下降
C.貫徹了新中國教育方針
D.體現了撥亂反正的要求
解析:選B 1977年恢復高考,故A項錯誤;“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校招生對象素質不高,故B項正確;“文化大革命”教育體現了階級斗爭的特點,故C項錯誤;材料中教育執(zhí)行“左”傾思想,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統(tǒng)計,新中國成立后3個月里,同11個國家建交,它們均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8個月后建交國達到17個,此后直到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僅增加了5個,達到22個,其中包括5個北歐、中歐國家和5個亞洲國家。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亞洲國家中首先與中國建交的是朝鮮和越南民主共和國,隨后是印度和緬甸。由于它們代表了兩種不同性質和類型的國家,中國領導人從交往中得到的經驗是不同的??梢钥隙ǖ氖?,中國領導人是從與印度等國的交往中和從這類國家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立場、態(tài)度中,逐步獲取經驗并確定了新中國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中國與印度的協(xié)議中首先提出,絕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國領導人認識國家關系問題的內在邏輯。
材料三 當周恩來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出現在國際多邊外交舞臺上時,新中國的國家利益已經也必須被置于有關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周恩來不僅堅決反對美國的干涉政策和法國維護殖民統(tǒng)治利益的企圖,而且也不贊成蘇聯的僵硬態(tài)度,并說服越南放棄了關于印度支那三國是“統(tǒng)一的整體”、不從老撾和柬埔寨撤軍等主張和在臨時分界線問題上不切合實際的要求。周恩來的努力明顯地展現出新中國從朝鮮戰(zhàn)爭中吸取的經驗教訓,當他為了國家的經濟建設而力爭在周邊保持和平環(huán)境時,既反對和防止敵對的大國在接近中國的國家和地區(qū)部署軍事力量,也絕不再被盟國拖入與美國的戰(zhàn)爭……歷史的發(fā)展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發(fā)展的一個階段性界碑,它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最終形成。
——以上三則材料均摘自牛軍《新中國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況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中印協(xié)議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6分)
(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應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11分)
解析:第(1)問,結合當時兩極對峙的國際背景和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等內容分析原因。第(2)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糾紛等問題;再就是為新中國經濟的恢復和建設營造安定的周邊環(huán)境。第(3)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針以及和平共處外交方針提出后給中國外交所帶來的變化上比較概括分析。
答案:(1)原因:二戰(zhàn)后形成兩極格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嚴重對立;中國“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方針的限制;美國推行遏制政策的影響;朝鮮戰(zhàn)爭的沖擊等。(8分)
(2)目的:為“一五”計劃的開展營造安定的周邊環(huán)境;打破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鎖;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糾紛等問題。(6分)
(3)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兩極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大方針,具有鮮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國是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強調階級斗爭,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5分)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則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別,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此后的中國外交把國家作為外交的對象,更務實地以國家利益作為外交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的主張和行為,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也是國家外交的體現。所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從革命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6分)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中蘇兩國對各自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都經歷了一系列探索。
蘇聯:1936年,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1939年宣布向共產主義過渡。1959年,赫魯曉夫斷言蘇聯已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內“將基本上建成共產主義社會”。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稱蘇聯建成了“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1977年蘇聯憲法載明“蘇聯已經建成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八屆二中全會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趕英,二十年趕美,五十年實現共產主義”。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
結合材料和蘇、中社會主義建設的史實,談談你對“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探索”的認識,并對你的認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結論明確,依據史實,闡釋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楚。)(12分)
解析:須圍繞蘇、中兩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這一核心問題得出結論;要概括出蘇、中各自探索過程的特點,并聯系相關史實,分析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對結論進行充分論證;對認識進行適當升華。材料中呈現的是蘇聯和中國在先后建成社會主義以后,蘇聯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先后經歷“全面展開到基本建成到已經建成”三個階段,但是事實是在這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脫離本國實際(國情)進而使得蘇聯在1991年解體;中國也出現加速發(fā)展的過程,這是中國“左”傾錯誤的體現,中國能意識到錯誤,并撥亂反正,重新定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行改革開放,初步立足提高中國生產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產關系的進步性,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答案:示例
認識: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必須立足國情。
闡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社會主義的標準就是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脫離了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切實際的目標,犯了“左”的錯誤,給經濟建設帶來了損害,成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效法蘇聯模式,20世紀50年代末“左”傾錯誤泛濫,嚴重脫離了經濟建設的實際,給經濟建設帶來了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正確認識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
結論: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階段,是制定經濟建設方針的關鍵。(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極大地解放了思想?;蚪洕ㄔO必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2分)
7
課時達標檢測(八)現代中國的改革與開放——1978年至今的中國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7·內江三模)《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它成了擁鄧力量的第二次吶喊?!狈从沉? )
A.“左”傾思想長期嚴重泛濫
B.“文革”后中國社會各界的心聲
C.改革開放的訴求
D.《劍橋中國史》的科學性、客觀性
解析:選A 據材料“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它成了擁鄧力量的第二次吶喊”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左”傾思想長期嚴重泛濫,故A項正確;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中國社會各界的心聲,說法過于絕對,故B項錯誤;此時改革開放尚未提出,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劍橋中國史》的科學性、客觀性,故D項錯誤。
2.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guī)劃》,并發(fā)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三次會議作出了《關于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這主要表明我國( )
A.構建恢復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會基礎
B.人大和政府是推進法制化的決策機關
C.重點解決法制化進程當中的焦點問題
D.重視構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長效機制
解析:選A 民主法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有利于構建恢復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會基礎,故A項正確;人大是推進法制化的決策機關,故B項錯誤;根據“普及法律常識”可知主要解決人民的法律常識問題,而不是焦點問題,故C項錯誤;規(guī)劃是階段性的,并不能說明構建了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長效機制,故D項錯誤。
3.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方針。此次教育改革( )
A.是對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徹底否定
B.踐行了“三個面向”的方針
C.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D.貫徹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
解析:選B 材料中的教育改革并不是對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徹底否定,說法太絕對,故A項錯誤;1985年國家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方針,踐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個面向”的方針,故B項正確;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C項錯誤;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是在1995年,材料中的時間是1985年,故D項錯誤。
4.從1984年到1986年,我國引進各類先進技術(設備)達1萬~4萬多項,用匯額達100億美元,其中沿海14個開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計引進技術4 200項,用匯31億美元,項目和金額都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這反映出我國( )
A.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深入
B.公有制經濟的表現形式發(fā)生變化
C.對外開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區(qū)在對外開放中最先受益
解析:選D 材料主要說的是我國引進各類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沿海14個開放城市引進技術的力度比較大,也說明了沿海地區(qū)在對外開放中最先受益,故D項正確。
5.鄧小平說:“要實現統(tǒng)一,就要有個適當的方式,所以我們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議,實現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雙方達成協(xié)議后,可以正式宣布。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后患無窮。”對材料理解不準確的是( )
A.實現國共再次合作,推動國家統(tǒng)一
B.兩黨平等談判是解決兩岸關系的合適方式
C.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D.“一國兩制”打破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狀態(tài)
解析:選D “實現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可知有實現合作的意向,故A項正確;根據“我們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議”可知談判的平等性,故B項正確;根據“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后患無窮”可知強調中國的內政不允許外國干涉,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這種制度打破兩岸隔絕狀態(tài),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
6.“當美國以高新技術作為制造業(yè)的主力時,中國則得意于東莞小工廠里密集勞作生產的牛仔褲和運動鞋。如果說,19世紀中國制造業(yè)第一的神話,是由易碎的瓷器和易霉的絲綢堆壘起來的話,那么,今天中國所謂制造業(yè)第一,背負的是‘世界工廠’的壓力。中國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該作者意在說明( )
A.當今中國制造業(yè)存在缺陷
B.中美制造業(yè)差距明顯
C.中美制造業(yè)具有互補性
D.中國應進行產業(yè)結構調整
解析:選D 根據材料“中國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表明作者意在倡導中國應進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故D項正確。
7.(2017·青島檢測)1987年6月,鄧小平在接見南斯拉夫代表團時說:“農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yè),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yè),異軍突起。這不是我們中央的功績……這是我個人沒有預料到的,許多同志也沒有預料到,是突然冒出這樣一個效果?!睂Υ私庾x正確的是( )
A.民間的經濟活動引領了經濟體制改革發(fā)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觀決策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
C.該意外收獲的主要意義是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D.民眾積極參與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動力之一
解析:選D 經濟改革的方向不可能是由民間經濟活動所決定,故A項錯誤;中央政府的宏觀決策引領而非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不難看出該意外收獲是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商品經濟的繁榮而非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故C項錯誤;“農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yè),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yè),異軍突起”,很明顯民眾的積極參與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故D項正確。
8.此后20年,中國經濟奇跡般地騰飛,其政治基礎、輿論基礎乃至社會基礎,均由鄧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談話”開始奠定。上述評價主要是基于“南方談話”( )
A.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B.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C.指導了怎樣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
D.指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
解析:選D 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第一次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即“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故D項正確。
9.199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發(fā)的《關于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fā)展的通知》中提出對個體私營經濟實行“四個不限”:不限發(fā)展比例,不限發(fā)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guī)模。材料中“四個不限”說明( )
A.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完全建立
B.浙江省最先發(fā)展個體私營經濟
C.個體私營經濟受到法律保護
D.個體私營企業(yè)自主權得到認可
解析:選C 21世紀初我國才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A項錯誤;材料僅涉及浙江,不能體現“最先”,故B項錯誤;“浙江省委、省政府下發(fā)的《關于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fā)展的通知》”說明帶有政策法規(guī)性質,故C項正確;材料突出政府對個體經濟的態(tài)度,故D項錯誤。
10.(2017·河南天一大聯考)2005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大國是重點,周邊是關鍵,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的外交方針,此外交方針的提出說明中國( )
A.采取靈活外交策略
B.推行全方位對外開放
C.實行多邊外交戰(zhàn)略
D.實施獨立自主不結盟
解析:選C 這種外交所體現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項錯誤;材料敘述的是外交方針,不是開放政策,故B項錯誤;“2005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大國是重點,周邊是關鍵,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的外交方針”是新時期外交政策的體現,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其自主不結盟的內容,故D項錯誤。
11.(2018屆高三·“江淮十校”聯考)2017年初,習近平在聯合國總部演講中說:中國將積極同美國發(fā)展新型大國關系,同俄羅斯發(fā)展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同歐洲發(fā)展和平、增長、改革、文明伙伴關系,同金磚國家發(fā)展團結合作的伙伴關系。材料表明當今中國( )
A.建立全方位的戰(zhàn)略伙伴外交關系
B.不斷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C.堅持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D.努力構建穩(wěn)定均衡的大國關系框架
解析:選D 從材料中國致力于與美國、俄羅斯、歐洲和金磚國家等重要大國和國際集團構建友好關系,反映出中國努力構建大國之間的穩(wěn)定均衡關系,故D項正確。
12.曾經作為中國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車,在汽車、摩托車大行其道的年代,幾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轉變,它又在呼喚環(huán)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這說明( )
A.中國社會生活節(jié)奏變慢
B.自行車具有便捷的特點
C.中國自行車制造水平高于汽車的制造水平
D.人們環(huán)保、健身意識的增強
解析:選D 根據材料“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轉變,它又在呼喚環(huán)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可知由于人們環(huán)保、生活理念轉變而引發(fā)的自行車出行,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這也是美國人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一種敵對方式的表現?!薄岸韲WC要實現的綱領旨在使美國社會遭到損害,這種損害,在絕大多數美國人看來,甚至比單純在軍事上慘敗于傳統(tǒng)的戰(zhàn)爭可能帶來的種種苦難還要可怕”。因此,“蘇維埃共產主義被看作是一種應當加以隔離的瘟疫”。當然,在以上諸多因素中,經濟因素帶有決定的意義。美國自認為是私有制立國的“天定命運”與“天然優(yōu)越”的國家,具有世界上最優(yōu)越的制度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越來越感到負有“領導世界”的使命。
材料二 由于中國在50年代中與印度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身體力行,中國從未用軍事力量干預別國內政,幾十年來恪守“革命不能輸出”的原理,并在處理國際事務時明確論證國家關系不以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異同劃分,而以是否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區(qū)別親疏好惡。這些都贏得國際上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在客觀上使別國認識到,只要他們按和平共處思想辦事,中國就是一個最易于捉摸,也最易于打交道的社會主義國家。
材料三 當然,由于歷史經驗的累積,其策略手段也比過去更為圓滑??梢耘e個例子,如何理解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如果不了解近幾十年國際關系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史,也就難以認識這種政策的形成過程,難以理解其可貴。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執(zhí)行的是屈辱賣國的外交政策,跪著辦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執(zhí)行聯蘇反美方針。當時“一邊倒”向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是因為估計到美國可能對中國進行封鎖和干涉,美國逼迫我們“一邊倒”。但當時毛主席就強調要用自己的腿走路,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對蘇聯有團結有批評。
——以上材料均選自《現代國際關系史》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美國“越來越感到負有‘領導世界’的使命”?(8分)這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
(2)結合新中國的外交史分析,是什么使別國認識到“只要他們按和平共處思想辦事,中國就是一個最易于捉摸,也最易于打交道的社會主義國家”?(5分)依據上述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原則,并說明其合理性。(8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具有世界上最優(yōu)越的制度”“蘇維埃共產主義被看作是一種應當加以隔離的瘟疫”并結合所學從美蘇兩國以及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上去分析原因。第二小問,根據“蘇維埃共產主義被看作是一種應當加以隔離的瘟疫”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政策,新中國實行了“一邊倒”政策,并把意識形態(tài)作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準則。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可知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使參加會議的亞非國家認識到中國和平共處的思想,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第二小問,外交原則結合所學得出,主要從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和國家利益高于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來說明其合理性。
答案:(1)原因:一戰(zhàn)后,美國的總體實力不斷的上升,尤其是二戰(zhàn)后由于西歐主要國家的衰落,美國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想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實力稱霸世界;蘇聯在二戰(zhàn)后國際影響力空前增強,東歐與蘇聯團結一起,雖然沒有直接交火的“熱戰(zhàn)”爆發(fā),但這些變化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8分)
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政策,并把意識形態(tài)作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準則。(4分)
(2)分析: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5分)
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合理性: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是兩大主題,我們不能再把意識形態(tài)作為我們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由于意識形態(tài)利益只是國家整體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在國家對外政策中,意識形態(tài)利益要服從國家整體利益。(8分)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國國務院的六次機構改革
時間
數量
備注
1982年
61個
人員由5.1萬減到3萬,部委領導平均年齡從64歲減到60歲
1988年
60個
調整和減少工業(yè)專業(yè)經濟部門,撤銷煤炭工業(yè)部、石油工業(yè)部、核工業(yè)部,組建能源部
1993年
59個
首次提出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1998年
29個
撤銷了電力工業(yè)部、冶金工業(yè)部、機械工業(yè)部、電子工業(yè)部等幾乎所有工業(yè)專業(yè)經濟部門
2003年
28個
建立國資委、銀監(jiān)會,組建商務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計劃發(fā)展委員會改為國家發(fā)改委,“計劃”從名稱中消失
2008年
27個
明確提出“大部門制”,組建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環(huán)境保護部等部門
——摘編自陳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機構改革歷程述略》
解讀材料并運用所學知識,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政府機構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簡要分析。(12分)
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政府機構改革逐漸由直接管理向宏觀調控方向轉變,因此首先提出其改革的趨勢,然后結合所學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內容以及影響。
答案:示例
信息:政府由直接管理生產到宏觀調控。(3分)
分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需要發(fā)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2001年,中國入世,客觀上需要我國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蓽p少腐敗,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更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9分)
6
板塊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國新路 通史整合(七)-(八)
[三線交織建通史] 政治線·經濟線·文化線
[三層精研明高考] 考多少·考什么·怎么考
考多少
對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探索的考查,全國卷選擇題一般就一道,集中在31題上。非選擇題命題較少,僅2015年全國卷Ⅱ第41題以開放性試題考查節(jié)假日變化,全國卷Ⅰ、Ⅲ沒有涉及。
考什么
選擇題??紖^(qū)域
非選擇題??贾黝}
(1)新中國外交政策
(2)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曲折探索
(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4)現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
(1)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及改革
(2)人口政策和人口問題
(3)社會生活的變遷
怎么考
1.突出知識的寬度和廣度
高考命題側重于選取的材料、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管是知識的內涵還是外延,都突破了教材的闡述,即所謂的“脫離課本”,所設試題即常說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兩類。如2017年全國卷Ⅰ第31題,考查目標是1990年中國改革傳統(tǒng)經濟模式,知識寬度是研究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的報告。
2.注重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高考命題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重視公平正義的主流價值觀,強調了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隱性考查家國情懷。如2017年全國卷Ⅱ第31題涉及恢復高考后的教育發(fā)展狀況,突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呼應了恢復高考40周年這一熱點問題。
通史整合(七)現代中國的過渡與曲折——1949~1978年的中國
[歷史發(fā)展怎么樣]明階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
[三維坐標定位]
[三條主線定論]
政治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外交政策逐漸成熟。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外交獲得重大突破。
經濟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更發(fā)生了給國民經濟發(fā)展帶來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科技文化新中國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術、計算機應用、農業(yè)新品種研究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推動中國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作品。
[主要史實有哪些] 理發(fā)展主線,有利于找準解題“題眼”
——
1.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1)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2)三大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確立;充分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政治協(xié)商制度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
③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滿足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也保證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
(3)“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等領導人錯誤發(fā)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造成民主與法制的踐踏。
2.新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①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新中國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等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蘇建交:1949年,中蘇建交,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953年,周恩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④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⑤參加萬隆會議:1955年,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和友誼。
(2)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①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關系正?;耗峥怂稍L華;中美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關系正?;褐忻狸P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實現了正?;?。
——
1.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工業(yè)化建設:1953~1957年,實施“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基礎。
(2)三大改造:從1953年起,國家有步驟地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
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1)正確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確定了黨的總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轉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2)探索失誤:
①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客觀規(guī)律。
②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片面追求高速度,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其特點是“一大二公”。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3)糾正失誤:1960年冬,黨中央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2年底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
(4)國民經濟的劫難:
①劫難:“文化大革命”時期,“左”傾錯誤發(fā)展到頂峰,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
②調整與整頓:1971年,周恩來著手調整國民經濟,1973年出現復蘇局面;1975年,鄧小平提出全面整頓思想,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tài)。
3.社會生活的變遷
(1)由于物資比較匱乏,許多生活必需品憑票證計劃供應,反映了計劃經濟的特點。
(2)寶成鐵路、蘭新鐵路等相繼動工建成。
(3)《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報刊,發(fā)揮了重要功能。
——
1.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
(1)《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
(2)《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茖W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方面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2.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
①原子能技術: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導彈技術: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③人造地球衛(wèi)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
(2)袁隆平與雜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yōu)2號”,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
[融會貫通]
1.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社會特點
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改造前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轉化為先進社會制度同落后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經濟基礎
社會主義改造前,五種經濟成分并存,非社會主義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成分占主導
社會性質
從政權組織形式和經濟基礎而言,是新民主主義國家,但從實質和發(fā)展方向而言,是社會主義國家
政治制度
過渡時期,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
借鑒
創(chuàng)新
社會經濟制度建立
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消滅私有制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變革生產關系與發(fā)展生產力并舉,首創(chuàng)公私合營的模式
工業(yè)化建設
開展五年計劃經濟建設;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犧牲農業(yè)來保證工業(yè)發(fā)展
正確處理好重工業(yè)與農業(yè)、輕工業(yè)的關系,關注民生問題
經濟結構與體制
變多種所有制為單一的公有制,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過度集中的弱點,注意解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3.1949年以來我國國內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間的聯系
(1)政治:新中國成立后,進行鞏固政權的斗爭,建設中國特色三大政治制度,憲法建設等。政治建設為經濟、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環(huán)境。
(2)經濟:恢復國民經濟、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一五”計劃,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政治建設,文化科技發(fā)展的前提。
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1)提出:1956年春,毛澤東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雙百”方針遭到破壞。
4.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成功地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yōu)檠刂鐣髁x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3)動亂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廢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導致大學教育水平下降,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3)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外交政策,為國內政治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4)文化科教:“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為經濟政治建設提供了保障,“雙百”方針等政策為文化領域繁榮提供保障。
[命題視野在哪里] 定高考熱點,有利于把握高考脈動
(一)政治上——20世紀50~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2016·全國卷Ⅰ)1965年,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 )
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正常化
B.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歐美對華經濟封鎖
解析:選B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外交情況。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對中國實行外交孤立、經濟封鎖,故A、D兩項錯誤;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比較少,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蘇關系惡化,中國及時調整外交政策,由“一邊倒”轉向反對以蘇聯為首的修正主義,借此緩解中國面臨的壓力,于是出現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上升的情況,故B項正確;全方位外交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推行的,故C項錯誤。
2.(2017·江蘇高考)20世紀50年代的某外交聲明稱:“兩國總理承認,在亞洲及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則并按照這些原則辦事……就會緩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緊張局勢?!毙轮袊c該聲明密切相關的外交事宜是( )
A.參加萬隆會議
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出席日內瓦會議
D.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解析:選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外交原則,材料中“20世紀50年代”“兩國總理”“就會緩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緊張局勢”可以佐證這一信息,故B項正確;萬隆會議和日內瓦會議與材料信息“兩國”不符,故A項和C項錯誤;D項與材料信息“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排除。
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外交戰(zhàn)略的演變
時段
戰(zhàn)略
表現
20世紀50年代
聯合蘇聯“一邊倒”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毛澤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就是聯合蘇聯,聯合各人民民主國家,聯合各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結成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
20世紀60年代
反帝
反修
兩條線
面對兩個超級大國都與中國為敵的不利局面,毛澤東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的戰(zhàn)略思想?!爸虚g地帶”包括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和以歐洲為代表的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的戰(zhàn)略是依靠第一中間地帶,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20世紀70年代
“一條
線”、
“一大
片”
面對蘇聯的威脅,提出實施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的“一條線”的戰(zhàn)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集中對付蘇聯的威脅。調整對美政策,實現了關系正?;?。著重反對蘇聯霸權主義,力求通過談判消除蘇聯嚴重威脅。我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積極維護正義事業(yè)
(二)經濟上——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
1.(2016·全國卷Ⅱ)“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住宅建設占基本建設投資額的比重不斷減少,其他非生產性建設投資也開始受到抑制。這表明我國( )
A.致力于奠定工業(yè)化基礎
B.國民經濟結構臻于平衡
C.大力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guī)模
D.城市化的進程趨于緩慢
解析:選A 材料關鍵信息:一是時間“‘一五’計劃期間”,二是壓縮住宅建設和非生產性建設投資。這說明國家的投資主要用在了生產領域,這是為了滿足國家工業(yè)化的需要,為工業(yè)化奠定基礎,故選A項。B項本身與材料矛盾,排除。C項反映的是表面現象,未反映深層原因,排除。D項與材料矛盾,工業(yè)化必然促進城市化發(fā)展,故排除。
2.(2015·全國卷Ⅰ)下圖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美國、英國主要工業(yè)指標年均增長速度的比較。據此可以推知( )
A.中國原有工業(yè)基礎很薄弱
B.冷戰(zhàn)制約美英工業(yè)發(fā)展
C.中國重工業(yè)發(fā)展急躁冒進
D.美英傳統(tǒng)工業(yè)產業(yè)衰落
解析:選A 本題關鍵信息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美國和英國早就實現了以重工業(yè)為主導的工業(yè)化,而新中國工業(yè)基礎相當薄弱。由圖示信息可知,中國的鋼、生鐵、發(fā)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這符合當時我國工業(yè)基礎薄弱的實情,故選A項;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故B、D兩項說法錯誤;中國重工業(yè)發(fā)展急躁冒進出現于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與題干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
3.(2017·海南高考)下圖是創(chuàng)作于1950年的宣傳畫《拖拉機》,該作品反映出( )
A.農村開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農業(yè)機械化已在農村得到普及
C.農業(yè)生產方式將發(fā)生巨大變化
D.農村掀起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
解析:選C 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于1958年,故A項錯誤;B項說法本身與時代不符,故B項錯誤;宣傳畫《拖拉機》創(chuàng)作于1950年,1953年對農業(yè)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村合作社促進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變化,故C項正確,D項錯誤。
一、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創(chuàng)造性舉措及依據
1.經濟方面
舉措
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實現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過渡
依據
個體農民和小手工業(yè)者是落后生產方式的代表,民族資本主義具有剝削性,但它是先進的經濟成分,并且民族資產階級擁護社會主義,愿意同共產黨合作
2.政治方面
舉措
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發(fā)展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行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
依據
三大改造完成后,國內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民族資產階級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民主黨派在歷史上與中國共產黨有合作關系
3.民族關系方面
舉措
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依據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過去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少數民族地區(qū)落后
4.外交政策方面
舉措
提出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依據
美國推行“冷戰(zhàn)”政策遏制共產主義;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新興民族國家獨立;中國為打破外交孤立,尋求和平發(fā)展環(huán)境
二、用通史視角分析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共產黨“左”傾錯誤的表現
政治上
主觀夸大階級斗爭的嚴重性,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錯誤地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嚴重破壞
經濟上
忽視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過分追求經濟建設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錯誤地發(fā)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1959~1961年嚴重的經濟困難
外交上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執(zhí)行所謂的“革命外交”,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惡化了我國的外交環(huán)境,形成了20世紀60年代中美、中蘇關系全面惡化的局面
學術上
將學術問題當作政治問題批判,破壞了“雙百”方針的貫徹執(zhí)行,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教育上
政治運動嚴重沖擊了教育的正常發(fā)展,甚至出現了高考制度被廢除的嚴重錯誤,“工農兵學員”的招生制度導致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
(三)經濟上——新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
1.(2014·全國卷Ⅰ)“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制度,各地根據國家糧食計劃供應的相關規(guī)定,以戶籍為依據確定糧食供應的對象與數量。這一制度的實行( )
A.有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
B.保障了工業(yè)化戰(zhàn)略實施
C.緩解了災害造成的糧食短缺
D.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解析:選B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對糧食供應進行宏觀統(tǒng)籌、計劃管理,這對工業(yè)化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選B項。材料信息與A項沒有必然聯系;當時中國并沒有發(fā)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故排除C項;國民經濟的恢復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項。
2.(2014·全國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在農村向余糧戶實行糧食計劃收購的政策,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 )
A.加快了我國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B.有力地促進了各地農村的政權建設
C.將農民經濟生活納入國家計劃體制
D.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提供勞動力資源
解析:選C 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于1952年完成,A項錯誤;嚴格控制糧食市場與農村政權建設關系并不大,B項錯誤;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說明國家將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納入到了計劃體制之中,這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體現,C項正確;國家控制糧食市場有利于工業(yè)化建設,但與勞動力資源無關,D項錯誤。
新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
1.計劃經濟體制的含義
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國家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排斥市場調節(jié),以指令性計劃和行政管理為主。
2.計劃經濟體制的特點
(1)在集中統(tǒng)一的原則下,強調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結合。
(2)以計劃管理為主,同時重視市場管理。
(3)在計劃管理上實行多種計劃類型。
(4)比較注重宏觀調控,綜合平衡。
3.計劃經濟體制形成過程
萌生階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
新中國成立后,開始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的工業(yè)企業(yè),建立了國營工業(yè),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不久,對非公有制的私營工商業(yè)實行了調整,使私營企業(yè)初步納入了計劃生產的軌道
初步形成階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
中央首先加強了對國營工業(yè)生產和基本建設的計劃管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加強計劃領導。在調整私營工商業(yè)的基礎上,要求私營工商業(yè)遵照執(zhí)行政府制定的產銷計劃。在市場管理方面,國家指令要求國營貿易公司正確地執(zhí)行價格政策
基本形成階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
1952年11月成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1954年我國制定和頒布了第一部憲法,計劃經濟體制成為我國法定的經濟體制
4.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原因
(1)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外國經濟侵略與長期不穩(wěn)定狀態(tài),使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文化條件極為落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在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運用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可以保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
(2)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耙晃濉庇媱潓嵤┖?,大批農民進城,城市規(guī)模急劇擴大,人口不斷增加,生活物資供不應求,糧食、棉花等農產品的供應更是匱乏,不法商人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為了保證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對基本生活必需品進行較為合理的分配。
(3)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蘇聯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始國、受益國、輸出國。我們知道,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靠計劃經濟體制,用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了以重工業(yè)為中心的工業(yè)化,其成績讓世界震驚,直至新中國成立時,世界各國對這一體制大多持肯定態(tài)度。
(4)戰(zhàn)爭年代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影響。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舉辦的各類經濟實際上是帶有強烈的計劃體制色彩的,這一點也深刻影響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的經濟體制的選擇。
(5)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傳統(tǒng)理解,同舊制度決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等,也是促使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環(huán)境和重要原因。
5.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作用
(1)運用這種新的經濟體制有助于在短期內醫(y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以順利地渡過經濟困難時期。
(2)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運用這種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保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奠定了國民經濟良性循環(huán)的物質基礎。
(3)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一五”期間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四)知識縱橫——從通史角度歸納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轉型
1.(2015·全國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國已建立多所俄文??茖W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學開設了俄文課程,許多中小城鎮(zhèn)也掀起學習俄語的熱潮。這是我國當時( )
A.外交政策轉變的需要 B.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要
解析:選D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一五”計劃實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國國民經濟基本得到恢復,為有計劃地開展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一五”計劃,當時主要是借鑒和學習蘇聯的工業(yè)化建設經驗,故出現了高校和中學開設俄文課程及許多中小城鎮(zhèn)掀起學習俄語熱潮的現象,D項正確。
2.(2017·保定模擬)毛澤東在報告中說:“我們對農民的政策不是蘇聯的那種政策,而是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b于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我們必須更多地注意處理好國家同農民的關系?!睂υ搱蟾娼庾x正確的是( )
A.“蘇聯的政策”是指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中共主要領導人注意借鑒蘇聯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
C.說明中共中央積極探索符合國情的建設道路
D.黨的主要領導人已認識到人民公社體制的危害
解析:選C 根據題目中“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鑒于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我們必須更多地注意處理好國家同農民的關系”得出中共中央結合本國國情對蘇聯的經濟建設進行借鑒,故C項正確。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社會轉型
新中國成立前
新中國成立后
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政治
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具有很強的封建性和買辦性
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三大制度為標志的政治框架
經濟
混合經濟、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占優(yōu)勢,小農經濟數量多,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fā)展
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和集體經濟,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外交
西方列強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國民政府依附美國
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一邊倒”,中蘇結盟
生活
社會階層分化明顯,階級和地區(qū)之間生活水平差異很大
生活水平差異不大,但長期在低水平徘徊;生活習慣受政治影響較大
教育
受歐美國家影響較大;由于社會動蕩,教育發(fā)展緩慢
受蘇聯影響較大;逐漸建立起大眾教育體系,但受政治影響很大,意識形態(tài)色彩鮮明
[備戰(zhàn)高考怎么練] 做典題好題,有利于鎖定高考范圍
[隨堂強化落實]
1.(2017·邵陽聯考)《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并加強勞動者的業(yè)余教育和對舊知識分子進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時強調婦女有與男子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這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 )
A.朝著人民教育方向發(fā)展
B.完成了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
C.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D.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解析:選A 材料“加強勞動者的業(yè)余教育”“強調婦女有與男子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體現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項正確;這一規(guī)定還未付諸實踐,不能推斷完成了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故B項錯誤;C項是改革開放以后,D項是1965年,而《共同綱領》制定于1949年。
2.1949年10月24日,美國前駐沈陽總領事瓦爾德,由于從事間諜活動,被中國專政機關逮捕。美國曾以它的外交官被捕為由,給新中國施加壓力,封鎖了從上海到華北的海上運輸線。但新中國堅決依據自己的法律予以處理。11月21日,瓦爾德被判6個月徒刑,12月7日,被驅逐出境。材料表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則是( )
A.“另起爐灶” B.“一邊倒”
C.不結盟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解析:選A 材料中“美國曾以它的外交官被捕為由,給新中國施加壓力”“新中國堅決依據自己的法律予以處理”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廢除原來國民政府與帝國主義的不平等條約,體現了“另起爐灶”的外交原則,故A項正確。
3.(2017·武漢調研)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關于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斗爭的電報中指出:“貪污分子、浪費分子和官僚主義分子當然大多數不是反革命分子,他們的罪名是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但這個問題現在已極嚴重,必須看作如同鎮(zhèn)壓反革命斗爭一樣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
A.踐行中國共產黨七大的相關決議
B.把“三反”當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內容
C.用階級斗爭的觀點看待腐敗問題
D.認為發(fā)展經濟是當時社會的主要任務
解析:選C 中國共產黨七大沒有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的決議,故A項錯誤;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三反”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必須看作如同鎮(zhèn)壓反革命斗爭一樣的重要”,表明中共中央用階級斗爭的觀點看待腐敗問題,故C項正確;“三反”反映出政治上鞏固政權是當時社會的主要任務之一,故D項錯誤。
4.有學者說,《論十大關系》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的產物,科學地揭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向”。這次“結合”的主要特點是( )
A.學習國外經驗 B.堅持獨立自主
C.突出制度變革 D.側重理論探索
解析:選B 《論十大關系》借鑒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而不僅僅是學習國外經驗,故A項錯誤;《論十大關系》是我國結合國情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始,可見這次“結合”的主要特點是堅持獨立自主,故B項正確;這次“結合”與制度變革無關,故C項錯誤;這次“結合”更加注意從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故D項錯誤。
5.(2017·武漢模擬)1949年到1959年,國慶閱兵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從1949年的“萬國造”到1954年“全蘇式”,再到1959年受閱部隊的最新式武器裝備由我國自行制造。這一變化反映出( )
A.國家經濟建設日新月異
B.中國承擔越來越大的國際責任
C.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
D.外交“一邊倒”局面日益鞏固
解析:選C 中國武器裝備由采用各國的武器,到使用蘇聯的武器,再到使用自己研發(fā)的武器,反映出中國在軍事裝備上實現了自給,是中國國防力量加強的表現,故C項正確。
6.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時場面火爆,除少數戲曲片外,“幾乎場場滿座”。而國產電影,尤其是反映“大躍進”的影片,上座情況卻相形見絀。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電影更能反映社會現實
B.國產電影的制作技術低下
C.這一時期文化氛圍相對寬松
D.“大躍進”運動的持續(xù)深入
解析:選C 材料說明“大躍進”題材的電影不受觀眾歡迎,人們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各種題材的電影,說明這一時期文化氛圍相對寬松,故C項正確。
[課時達標檢測]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8屆高三·宜春六校聯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設任務,一方面是徹底廢除國民黨時期的舊法;另一方面進行了新法的創(chuàng)建,如制定了臨時憲法《共同綱領》,起草了《刑法大綱》《訴訟程序通則》《公司法》等。這些法制工作的開展( )
A.表明以法治國成為國家意識
B.保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
C.不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D.使國家管理實現了有法可依
解析:選A 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設任務,一方面是徹底廢除國民黨時期的舊法;另一方面進行了新法的創(chuàng)建,如制定了臨時憲法《共同綱領》,起草了《刑法大綱》《訴訟程序通則》《公司法》等”得出這些法制工作的開展表明以法治國成為國家意識,故A項正確。
2.1950年11月,陳云在第二次全國財經會議上提出:“經濟建設的投資,要規(guī)定這一條原則:對直接與戰(zhàn)爭有關的軍工投資,對財政收入直接有幫助的投資,對穩(wěn)定市場有密切關系的投資,這三者應該予以滿足,除此之外,應加以削減?!碑敃r影響我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主要因素是( )
A.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形勢
B.人民迫切要求改變重工業(yè)落后面貌的愿望
C.50年代初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
D.新中國成立初國民經濟恢復的需要
解析:選C 50年代初,我國對外面臨朝鮮戰(zhàn)爭和資本主義陣營的敵對封鎖,對內面臨落后的生產力要求提出經濟建設,故C項正確。
3.(2017·長沙二模)1952年,馬林科夫在蘇共“十九大”上將緬甸、印度、埃及等國列入“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范圍。同年,周恩來強調要根據各國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態(tài)度來分清敵、我、友,中國外交要爭取亞非國家在戰(zhàn)時保持中立,在和平時同帝國主義保持距離。中蘇的這種分歧表明此時( )
A.中國開始質疑“一邊倒”外交戰(zhàn)略的正確性
B.中國對外政策的思路出現了局部調整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D.中國已不再需要同蘇聯協(xié)調對外政策
解析:選B 材料反映中國主張按各國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態(tài)度來分清敵、我、友,并要求積極爭取亞非國家,說明中國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國家利益為主要出發(fā)點,而非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故B項正確。
4.某地1948年有雇農80多戶,貧困戶190多戶,中等戶110多戶,富戶18戶,地主27戶。到1953年,雇農有3戶,貧困戶有70多戶,中等戶330多戶,富戶和地主已經消失,新富農有4戶。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運動( )
A.為新中國工業(yè)化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
B.使農村生產關系發(fā)生根本變革
C.保存著非社會主義的經濟因素
D.使農村集體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解析:選C 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運動與工業(yè)化的關系,故A項錯誤;土地改革運動用農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地主土地所有制,兩者在本質上都屬于生產資料私有制,故B項錯誤;1953年土地改革運動完成后,雖然富戶和地主已經消失,但出現了新富農,說明保存著非社會主義的經濟因素,故C項正確;土地改革運動把土地分給農民,與集體經濟無關,故D項錯誤。
5.(2017·臨沂三模)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向蘇聯派遣留學生的情況。表中內容反映了( )
階段
時間
人數
第一階段
1950~1953年
1 708名
第二階段
1954~1956年
5 853名
第三階段
1957~1958年
1 654名
第四階段
1959~1965年
很少
A.文化交流受國家關系影響
B.教育受制于兩極格局
C.蘇聯支持新中國經濟建設
D.中國實行“一邊倒”政策
解析:選A 材料呈現的是1950~1965年中國向蘇聯派遣留學生的情況。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處于冷戰(zhàn)的格局下,“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從而獲的蘇聯的援助和承認,中國派遣蘇聯的留學生數量增多(1950~1956年),但是伴隨中蘇關系的惡化,中國派遣留學生減少(1957~1965年),故A項正確。
6.1954年憲法的文本表述中,條文中盡量沒有用“為、時、應、得、其、凡”等字,而改為“是、的、時候,應當可以,他們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規(guī)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話的末尾,沒有實際意義,也都去掉。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1954年憲法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B.1954年憲法具有嚴謹的憲法結構
C.有利于民眾對憲法的理解和擁護
D.1954年憲法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解析:選C 材料中將“為、時、應、得、其、凡”等字改為“是、的、時候,應當可以,他們或它的,任何或一切”主要是便于民眾對憲法的理解,故C項正確。
7.(2017·商丘模擬)“一五”期間,“優(yōu)先保證工業(yè)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yè)中心”,大部分的工廠“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漢、內蒙古的包頭、吉林的長春和四川的成都”。這說明“一五”計劃( )
A.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的均衡發(fā)展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業(yè)布局
C.實施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戰(zhàn)略
D.有效提升了我國的產業(yè)結構
解析:選A “優(yōu)先保證工業(yè)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yè)中心”,大部分的工廠“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這些地方都是過去工業(yè)落后的地方,可見這種布局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均衡發(fā)展,故A項正確。
8.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尤其文人畫因其貴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幾乎絕對意義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國傳統(tǒng)繪畫包括文人畫也因其“民族性”這一特色獲得了更大意義上的生存空間。這一變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動了文化的繁榮
B.政策轉變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C.文化領域“左”傾錯誤得以糾正
D.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確立
解析:選B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據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轉變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思想解放推動了文化的繁榮不符合題意,故A項錯誤;這一時期文化領域還沒有出現“左”傾錯誤,故C項錯誤;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確立的主要標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項錯誤。
9.(2017·唐山三模)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談道:“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边@在本質上反映了( )
A.中蘇兩國關系不斷惡化,社會主義陣營瓦解
B.毛澤東把農業(yè)農民問題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位置上
C.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必要
D.蘇聯的農業(yè)集體化政策造成了嚴重后果
解析:選C 1956年中蘇關系尚未惡化,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初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故B項錯誤;毛澤東認為工業(yè)化同時應當注重農民的利益,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蘇聯農業(yè)化問題,故D項錯誤。
10.“小農經濟獨木橋,合作社是康莊道,人民公社辦起來,天堂哪有人間好?!边@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詩歌,這首詩反映出( )
A.當時人們對人民公社的衷心擁護和贊美
B.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的直線發(fā)展歷程
C.小農經濟是阻礙新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落后生產方式
D.生產關系的變革逐漸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脫離
解析:選D 從小農經濟到農業(yè)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逐漸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脫離,故D項符合題意。
11.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就阿爾巴尼亞等國提案進行表決,結果131個會員國中,一共有76票贊成,17票棄權,35票反對,這使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時間提前了。這一外交成就( )
A.與中美正式建交不無關系
B.這是非洲國家聯合支持的結果
C.表明中國綜合國力增強
D.表明美國的霸權政策不得人心
解析:選C 第26屆聯大中國恢復合法席位能獲得多數國家支持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的結果,故C項正確。
12.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復“文化大革命”后業(yè)已停止的高等學校招生,招生對象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和解放軍戰(zhàn)士,招生辦法是“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這種做法( )
A.實際上恢復了高考制度
B.導致教育質量大幅下降
C.貫徹了新中國教育方針
D.體現了撥亂反正的要求
解析:選B 1977年恢復高考,故A項錯誤;“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校招生對象素質不高,故B項正確;“文化大革命”教育體現了階級斗爭的特點,故C項錯誤;材料中教育執(zhí)行“左”傾思想,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統(tǒng)計,新中國成立后3個月里,同11個國家建交,它們均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8個月后建交國達到17個,此后直到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僅增加了5個,達到22個,其中包括5個北歐、中歐國家和5個亞洲國家。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亞洲國家中首先與中國建交的是朝鮮和越南民主共和國,隨后是印度和緬甸。由于它們代表了兩種不同性質和類型的國家,中國領導人從交往中得到的經驗是不同的??梢钥隙ǖ氖?,中國領導人是從與印度等國的交往中和從這類國家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立場、態(tài)度中,逐步獲取經驗并確定了新中國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中國與印度的協(xié)議中首先提出,絕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國領導人認識國家關系問題的內在邏輯。
材料三 當周恩來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出現在國際多邊外交舞臺上時,新中國的國家利益已經也必須被置于有關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周恩來不僅堅決反對美國的干涉政策和法國維護殖民統(tǒng)治利益的企圖,而且也不贊成蘇聯的僵硬態(tài)度,并說服越南放棄了關于印度支那三國是“統(tǒng)一的整體”、不從老撾和柬埔寨撤軍等主張和在臨時分界線問題上不切合實際的要求。周恩來的努力明顯地展現出新中國從朝鮮戰(zhàn)爭中吸取的經驗教訓,當他為了國家的經濟建設而力爭在周邊保持和平環(huán)境時,既反對和防止敵對的大國在接近中國的國家和地區(qū)部署軍事力量,也絕不再被盟國拖入與美國的戰(zhàn)爭……歷史的發(fā)展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發(fā)展的一個階段性界碑,它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最終形成。
——以上三則材料均摘自牛軍《新中國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況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中印協(xié)議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6分)
(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應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11分)
解析:第(1)問,結合當時兩極對峙的國際背景和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等內容分析原因。第(2)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糾紛等問題;再就是為新中國經濟的恢復和建設營造安定的周邊環(huán)境。第(3)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針以及和平共處外交方針提出后給中國外交所帶來的變化上比較概括分析。
答案:(1)原因:二戰(zhàn)后形成兩極格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嚴重對立;中國“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方針的限制;美國推行遏制政策的影響;朝鮮戰(zhàn)爭的沖擊等。(8分)
(2)目的:為“一五”計劃的開展營造安定的周邊環(huán)境;打破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鎖;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糾紛等問題。(6分)
(3)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兩極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大方針,具有鮮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國是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強調階級斗爭,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5分)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則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別,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此后的中國外交把國家作為外交的對象,更務實地以國家利益作為外交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的主張和行為,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也是國家外交的體現。所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從革命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6分)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中蘇兩國對各自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都經歷了一系列探索。
蘇聯:1936年,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1939年宣布向共產主義過渡。1959年,赫魯曉夫斷言蘇聯已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內“將基本上建成共產主義社會”。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稱蘇聯建成了“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1977年蘇聯憲法載明“蘇聯已經建成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八屆二中全會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趕英,二十年趕美,五十年實現共產主義”。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
結合材料和蘇、中社會主義建設的史實,談談你對“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探索”的認識,并對你的認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結論明確,依據史實,闡釋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楚。)(12分)
解析:須圍繞蘇、中兩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這一核心問題得出結論;要概括出蘇、中各自探索過程的特點,并聯系相關史實,分析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對結論進行充分論證;對認識進行適當升華。材料中呈現的是蘇聯和中國在先后建成社會主義以后,蘇聯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先后經歷“全面展開到基本建成到已經建成”三個階段,但是事實是在這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脫離本國實際(國情)進而使得蘇聯在1991年解體;中國也出現加速發(fā)展的過程,這是中國“左”傾錯誤的體現,中國能意識到錯誤,并撥亂反正,重新定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行改革開放,初步立足提高中國生產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產關系的進步性,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答案:示例
認識: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必須立足國情。
闡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社會主義的標準就是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脫離了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切實際的目標,犯了“左”的錯誤,給經濟建設帶來了損害,成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效法蘇聯模式,20世紀50年代末“左”傾錯誤泛濫,嚴重脫離了經濟建設的實際,給經濟建設帶來了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正確認識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
結論: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階段,是制定經濟建設方針的關鍵。(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極大地解放了思想。或經濟建設必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2分)
通史整合(八)現代中國的改革與開放——1978年至今的中國
[歷史發(fā)展怎么樣] 明階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
[三維坐標定位]
[三條主線定論]
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一國兩制”促進了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發(fā)展;外交領域成就突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經濟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從范圍上不斷擴大,從層次上不斷深化,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思想
文化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重大理論成果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主要史實有哪些] 理發(fā)展主線,有利于找準解題“題眼”
——
1.民主與法制建設
撥亂反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著手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和完善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依法治國”
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999年“依法治國”被正式寫入憲法
基層民主選舉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
2.“一國兩制”
理論
1984年“一國兩制”方針正式成為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指導方針
實踐
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門先后回歸祖國,海峽兩岸關系得到發(fā)展
3.外交活動
(1)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2)積極參與地區(qū)性國際組織,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
(3)領導創(chuàng)立“上海合作組織”,積極建設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
——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黨和國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2.經濟體制改革
(1)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體制阻礙生產力發(fā)展,農村穩(wěn)定是國家局勢穩(wěn)定的基礎。
②內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yè)集體生產變?yōu)榉謶糇灾鹘洜I,自負盈虧。
③意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獲得飛速發(fā)展。
(2)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yè)改革:
①改革內容:管理體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②過程: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③意義: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確立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改革目標,進一步增強了企業(yè)的競爭力,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
3.對外開放
(1)20世紀80年代,先后建立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2)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開發(fā)、開放浦東的決定。
(3)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全面與世界接軌。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發(fā)展生產力。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4)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
5.社會生活的變遷: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改善,物質生活、交通運輸、通訊事業(yè)、大眾傳媒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由短缺經濟時代逐漸過渡到小康生活時代。
——
1.鄧小平理論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人民開始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②中共十三大召開,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tǒng)概括。
(2)發(fā)展: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
(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3)意義: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3.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文藝的春天:“雙百”方針得到恢復并進一步貫徹執(zhí)行。
(3)教育: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實行“科教興國”戰(zhàn)略;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制定《義務教育法》;實施“211工程”計劃;啟動“希望工程”等。
[融會貫通]
1.改革開放后打破“崇拜”的表現
(1)打破“個人崇拜”:1978年思想理論界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打破“計劃經濟崇拜”: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打破“所有制崇拜”: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綜合認識
(1)一個目標: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國經濟體
收藏
編號:4388601
類型:共享資源
大?。?span id="kywiwiy4em" class="font-tahoma">6.04MB
格式:ZIP
上傳時間:2020-01-06
30
積分
- 關 鍵 詞:
-
2018
年高
歷史
二輪
復習
板塊
特色
探索
中的
新國新路
課件
練習
打包
- 資源描述:
-
2018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板塊三特色探索中的新國新路(課件學案練習)(打包9套).zip,2018,年高,歷史,二輪,復習,板塊,特色,探索,中的,新國新路,課件,練習,打包
展開閱讀全文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