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歷史人教版特訓:知識整合與備考方略4選修四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歷史人教版特訓:知識整合與備考方略4選修四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含解析(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綜合特訓]
溫馨提示:本套題共5小題,分值100分,做題時間為45分鐘,請您把握好時間,認真做答。
1.[2016昆明一中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康熙不論對傳統(tǒng)文化還是對西學,不論對中國人還是對外國傳教士,都沒有偏見。他的這種對待各種文化、不同種族的平等心態(tài),來自于其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對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戀與提倡幾乎超過任何漢人皇帝,實在基于對儒家消極方面的偏愛,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悶政治局面……湯若望、南懷仁的天文歷算雖然精確,卻只用來為宮廷迷信服務
2、;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費三十多年測繪出了《皇輿全覽圖》,全國印刷業(yè)、測繪業(yè)卻未趁此而改進;南懷仁造出的西洋火炮雖受到康熙帝的夸獎,卻既未推廣,也未引起對軍火工業(yè)的重視;科學著作翻譯過來了,而府州縣學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長庚《應當重新評價康熙帝》
(1)材料一、二在康熙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根據(jù)材料概括指出這種不同。(8分)
(2)有人認為是閻崇年過人的學問成就了康熙過人的業(yè)績,你認為正確的人物評價方法有哪些?(7分)
答案 (1)材料一認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材料二認為康熙未能順應世界潮流,使中國失去了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最佳時機。
(2)
3、要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一分為二、客觀地評價??粗髁鳎礆v史活動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順應時代潮流。
解析 第(1)問從“都沒有偏見”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鮮明態(tài)度,從材料二“康熙對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戀與提倡幾乎超過任何漢人皇帝,實在基于對儒家消極方面的偏愛,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悶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認為康熙極力維護封建制度,使中國錯失了發(fā)展機會。第(2)問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分析,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人物。
2.[2015南京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
4、“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
材料二 除非哲學家就是王,或者這個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學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偉大和智慧合二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兩者之一而不顧另一的平庸的人們驅逐到一旁去;否則城邦就絕不會免于災難而得到安寧……而且,我相信就連全人類也不會得到安寧……唯有到了那時候,我們的這個國家才有獲得生命并見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圖全集
5、》第二卷
材料三 柏拉圖認為有五種政體形式:貴族政體、榮譽政體、寡頭政體、民主政體和專制政體?!睦硐雵沂琴F族政體,在其中,體現(xiàn)為哲學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們的理性也控制著他們的欲望。柏拉圖強調,這種政體雖然只是個理想,但卻是一個值得追求的很有意義的目標?!皩σ粋€國家來說,貴族政體是模范政體,因為在這個政體形式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所有階級之間的那種正當?shù)膹膶訇P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學史》
(1)根據(jù)材料一,歸納孔子的治國主張,其思想有何進步意義?(4分)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柏拉圖提出哲學家與國王應“合二為一”的原因。(4分)
(3)根據(jù)材料二、三,概括柏拉
6、圖認可的模范政體的主要特點。(6分)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孔子和柏拉圖兩人治國主張的相同之處。分別指出兩者的觀點在當時無法實現(xiàn)的原因。(6分)
答案 (1)主張:德治(或為政以德、仁)。
意義: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
(2)原因:使政治具有智慧與力量;使國家(人類)實現(xiàn)安寧。
(3)特點:依靠哲學王的智慧管理國家;強調人的理性;所有階級之間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4)相同之處:都主張賢人治理國家(或都強調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原因:孔子的主張不適合諸侯爭霸的需要;柏拉圖的理想國主張不符合當時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中“德”等知識
7、回答“主張”,回憶儒家思想的影響來回答“意義”。第(2)問從材料二中柏拉圖對哲學王的認識角度分析回答。第(3)問比較兩則材料中對貴族政體的認識等知識回答。第(4)問比較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和柏拉圖都強調了道德的作用。聯(lián)系二人所處的時代特征分析“原因”。
3.[2015江西六校聯(lián)考]高三同學在學習20世紀亞洲近代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歷史現(xiàn)象,在20世紀初亞洲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國家具有相似的歷史現(xiàn)象,即都誕生和涌現(xiàn)了“國父”級的偉大人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982年第5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影片《甘地傳》獲得八項大獎,上臺領獎的人強調說:真正應
8、該獲獎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三 孫中山病逝后,有人發(fā)表《東西兩國父》一文,倡言孫中山和華盛頓同為革命領袖,其精神、毅力、功績,較之華盛頓有過之而無不及,理所當然應尊為“國父”。
(1)孫中山、華盛頓并稱為“東西兩國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說“真正應該獲獎的是甘地本人”,列舉相關史實說出你的理解。(6分)
(3)東亞和西亞兩位“國父”級人物對各自國家作出的最大貢獻分別是什么?(13分)
答案 (1)共同原因:都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著名領袖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締造者;都具有豐功偉績和高尚人格魅力。
(2)甘地是在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中涌現(xiàn)出來的民族英雄;組織“非暴力不
9、合作運動”,反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把畢生獻給了印度的民族獨立事業(yè),成為“圣雄”,印度之魂。
(3)東亞的孫中山:①領導發(fā)動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實現(xiàn)了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②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張勛復辟,發(fā)起護法運動。③改組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促成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
西亞的凱末爾:領導了土耳其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主持了社會改革,使土耳其擺脫了民族危機和落后面貌,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解析 第(1)問從兩個領導人面臨的共同任務、職責和共同的成就方面尋找相同之處。成就既有實踐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第(2)問,回顧所學關于甘地對印度民
10、族獨立作出貢獻的史實來回答,注意史論結合。第(3)問,兩人最大的貢獻回顧所學兩人措施及其意義回答。
4.[2015邯鄲摸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世紀,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一個是中國的首輔大臣,一個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當,時代相同,風云際會,砥柱中流。面對共同的“千年未有之變局”,歷史發(fā)令槍猛然打響,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賽道上,懷揣富國強兵的同樣夢想,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作為領軍人物,帶領各自的國家一路追趕。盡管日本起步比中國略遲,然而最終結局卻大相徑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搖搖欲墜,日本帝國則一飛沖天。世事流云,人生飛絮,同樣是“經(jīng)世之才”,一個身背罵名,抑郁而終,一個大功
11、告成,奇勛蓋世。出現(xiàn)這樣懸殊的結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覽》2007年第五期
(1)根據(jù)材料指出19世紀中后期“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別指什么事件。(6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李鴻章人生悲劇的原因,據(jù)此談談你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14分)
答案 (1)事件:中國的洋務運動(或洋務派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和日本明治維新(或學習西方發(fā)展資本主義)。
(2)原因:李鴻章權傾朝野,在參政、決策等方面遭到國人詬病,如《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朝統(tǒng)治極端腐朽;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看法:李鴻章的悲劇是時代的悲??;時勢造英雄;伊藤博文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推動歷史發(fā)展。(
1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問從材料的時間以及“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盡管日本起步比中國略遲”可判斷為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第(2)問把握李鴻章“人生悲劇”含義是“身背罵名,抑郁而終”,結合洋務運動的初衷和結局的差異等分析即可,“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5.[2016大慶鐵人中學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戊戌時期,梁啟超尖銳地指出,“愛國必自興民權始”,斷定“能興民權者,斷無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時期,他曾憤怒地表示“我輩實不可復生息于專制政體之下。專制政體者,我輩之公敵也,大仇也!有專制則無我輩,有我輩則無專制,我不愿與之共立,我寧愿與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啟超由美國返
13、回日本。曾承認自己“向年鼓吹破壞主義,而今者反對破壞主義”“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不如開明專制”。從1905年開始,清政府宣布要實施立憲,梁啟超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和期望,為出國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國憲政報告》,直到“皇族內(nèi)閣”產(chǎn)生,才使梁啟超君主立憲的幻想徹底破滅。民國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實,投靠袁世凱。當袁世凱復辟帝制時,于1915年發(fā)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促使了護國運動的爆發(fā)。
——摘編自徐斌《論梁啟超的善變》
材料二 在清末,不論是暴力的革命運動,還是和平的立憲運動,都是具有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旨在以某種形式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的歷史運動
14、,從本質上講,都是對中國社會進行根本變革的革命性的運動,從梁氏那些鼓吹“立憲”的言論看,也正是“宣傳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再聯(lián)系他一生的思想活動看,他是把追求憲政與追求富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此志終生未變”,因而這也是應當肯定的。
——摘自耿云志、崔志?!读簡⒊芯康男鲁晒?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梁啟超的政治思想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并說明其思想變化的突出特點。 (14分)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評價梁啟超的原則。(6分)
答案 (1)變化:從興民權、變法改良轉向排滿革命;從革命轉向開明專制;從開明專制轉向立憲政治。
特點:應時而變;注重中國當時的國情;始終圍繞資產(chǎn)階級的民
15、主制度;愛國救亡是根本目的;受個人主觀影響較大。
(2)原則:把歷史人物的思想、活動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以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推動國家、社會的發(fā)展為標準;重視歷史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影響。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變化”依據(jù)材料一中“愛國必自興民權始”“我輩實不可復生息于專制政體之下。專制政體者,我輩之公敵也”“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不如開明專制”“清政府宣布要實施立憲,梁啟超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和期望”等信息進行概括即可;第二小問“特點”可從時代的變化、中國國情、目的等角度來分析。第(2)問,評價歷史人物應把歷史人物的思想、活動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這是基本的原則,從材料二中“不論是暴力的革命運動,還是和平的立憲運動,都是具有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旨在以某種形式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的歷史運動”概括出以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推動國家、社會的發(fā)展為標準;從材料二中“再聯(lián)系他一生的思想活動來看,他是把追求憲政與追求富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此志終生未變”可概括出重視歷史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