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下冊《測試塔臺模型》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科學下冊《測試塔臺模型》教學設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6.測試塔臺模型
【教學目標】
1. 學會測試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guī)范要求的重要
方法。
2. 能依據(jù)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
3. 能虛心接納同學意見,通過反思交流,調(diào)整原有設計,從而達成集體共識。
4. 認識到檢測工具對測試工作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對一項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測試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guī)范要求的
重要方法。
難點:通過分析、對比測試結果,能歸因問題所在,明確改進方向。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塔臺模型、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問題梳理記錄單、學生活動
手
2、冊。
教師準備:米尺、裝滿水的礦泉水瓶3?5個或多本教科書、小盆、電風扇、
抗震檢測儀、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測試
(一) 明確測試標準
1. 談話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制作了塔臺模型,大家制作的模型是否符合要求?
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呢?這些都需要通過測試來了解,今天我們就來進行測
試。
教師通過教學課件出示工程步驟圖,讓學生回憶工程的步驟。
2. 明確測試標準。
(1) 教師出示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
提問:大家還記得塔臺模型制作的依據(jù)嗎?
學生回答制作依據(jù)是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教師通過教學課件出示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
引導:我們一起來看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
3、大家說說都有哪些項目及分值。
學生小組交流研討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對標準達成共識,了解完成度不同
對應的分值也不同。
(2) 教師出示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
引導:大家對比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與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看看有什么相
同與不同。
預設: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與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項目、
內(nèi)容都相同,可以利用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進行測試的評分記錄。
教師講解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的填寫方法:以塔高為例,塔高達到60厘米
給3分,在3分上打基本達到60厘米給2分,在2分上打未達
到60厘米給1分,在1分上打“ J ”。以此類推。
教師提示:各組打分時,請大家注意公
4、平公正。
(二) 展示與測試
1. 制訂科學合理的測試計劃。
提問:在測試過程中,需要用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
(1) 介紹測試工具。
學生可以依據(jù)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說出一些工具。例如:測量高度的尺子、
測試承重的重物、測試抗風能力的電風扇或扇子等。
教師講解:測試地震我們可以利用地震模擬儀。
(2) 確定公平的測試方法。
① 提問:當我們測量塔高時利用什么樣的尺子呢?米尺還是學生尺?還是一
組用米尺一組用學生尺?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生意識到應該用米尺進行測量,因為學生尺太短了,
不方便測量,并且每組使用的測量的工具都要相同。如果測量工具不同,
5、結果就
不準確了,沒辦法比較。
教師請學生進行測量塔高的演示。
學生一邊演示一邊說出方法:將塔臺模型放置于平穩(wěn)的桌面上,將米尺豎直放在塔臺模型旁邊,測量塔臺的高度,平視讀出數(shù)值。
② 提問:測量承重能力時,可以用什么測試呢?
預設:學生討論說出需要一些重物。例如,書本、筆袋、礦泉水瓶等,教師
都可以給予肯定。
追問:可以第一組使用筆袋,第二組使用礦泉水瓶嗎?為什么?
預設:學生說出必須使用一樣的重物測試塔臺模型,否則無法對比測試結果。
教師出示3?5個相同大小裝滿水的礦泉水瓶。看,這些可以嗎?
引導:重物有了,我們要怎么做呢?礦泉水瓶要放在哪呢?
學生可以回答出需要容器
6、,教師出示小盆。
繼續(xù)追問:我們要怎么放呢?像我這樣隨便放可以嗎?或?qū)⑺恐环旁谛∨?
的一端可以嗎?
預設:這樣放不可以,隨便放置會導致測試不公平,結果不準確。
教師請學生演示放水的方法:第一瓶水可以放到小盆的中間,然后一瓶挨著
一瓶放,每組測試時放的方式、工具都需要保持一致。
③ 引導:我們知道了怎么測量高度和承重,那怎么測量抗風能力呢?需要什
么工具呢?是不是也像剛才一樣需要相同的工具和方法呢?
學生討論后可以說出抗風能力可以統(tǒng)一用電風扇測試。電風扇的1擋為小風
量,2擋為中等風量,3擋為大風量。
④ 小結:看來,我們測試的方法、標準、工具都需要統(tǒng)一,這樣才能保證測
7、試公平且方便對比。
(3) 研討注意事項。
提問:在測試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討論注意事項并進行歸納、總結。
① 每組的實驗方法與步驟要保持一致。
② 公平評分,及時記錄。
2. 教師協(xié)助學生測試塔臺模型。
(1) 教師創(chuàng)設測試工程情境,模擬真實的工程測試。
(2) 學生測試并記錄。
在教師協(xié)助下,學生利用米尺、礦泉水瓶、電風扇、地震模擬儀分別對塔高、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依次進行測試,測試后將結果記錄下來。
教師提示:塔高、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
都需要符合塔臺模型制作標準中的最低標準,如有一個條件不符,則塔臺模型不
合格。
8、
(3) 材料成本計算。
提問:怎么計算材料成本呢?
教師出示材料價目表:一根吸管1角,一個鉤碼1元,一個滾珠2角,一卷
膠帶5角,一根彈簧2角。
教師講解:根據(jù)上面的價目表,如果我們使用了 60根吸管就是6元,使用
了 4個鉤碼就是4元,材料成本總共10元。
學生小組計算材料成本后匯報。師生將成本進行排序,成本最低的一組為第
—名,最高的一組為最后一名。
教師講解評分標準:全班一共五個小組,按照成本由低到高排序,成本最低
的給5分,第二名給4分,以此類推。我們還可以將材料項分為三個等級,成本
最低的給3分,成本中間的給2分,成本最高的給1分。教師提示將得分記錄在
塔臺
9、模型測試記錄表中。
(4) 分工與美觀評分。
教師講解:分工合作項目可以由各組自行介紹后各組評分;美觀方面可通過
塔臺結構是否合理評分。
學生進行小組評分并記錄。
3. 師生匯總各小組成績。
引導:請各組拿出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匯總各組分數(shù)。
學生匯報分數(shù),教師將每組分數(shù)填入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中進行匯總,以平
均分的方式計算出小組各項得分與最終得分。
教師講解:我們來對總分或個別突出的分值頒發(fā)不同的獎項??偡肿罡叩念C
發(fā)最優(yōu)獎;承重能力最強的頒發(fā)大力士獎;抗震能力最好的頒發(fā)抗震王者獎;美
觀得分最高的頒發(fā)最美造型獎。
4. 其他小組的啟示。
提問:其他小
10、組建造的塔臺模型有什么優(yōu)點與不足?
學生交流其他小組塔臺模型的優(yōu)缺點,并闡述原因。
追問:其他小組的塔臺模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學生討論交流。在交流啟示時,教師提示:啟示可以是學習借鑒的優(yōu)點,也
可以是引以為戒的缺點。
(三)自我評估活動
1. 分析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
教師引導:我們一起來看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找找表中的高分項與低分項,
說說這些代表什么。
學生說出測試高分項為模型的優(yōu)勢,測試低分項為模型的不足。
教師布置任務:請大家分析測試標準的低分項,對本組塔臺模型的問題進行
匯總,寫在問題梳理記錄單上。
學生小組研討并完成問題梳理記錄單。
2. 教師組織學生
11、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問題一: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表現(xiàn)最佳的是哪些方面?我們是怎么做到的?
問題二:小組建造的模型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所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什么原因
造成的?
學生小組對照本組測試結果,分析本組模型的優(yōu)點與不足,研討優(yōu)缺點產(chǎn)生
的原因,并填寫學生活動手冊中的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
提問:我們知道了本組的問題與原因,再結合其他小組對我們的啟示,說說
應該怎樣改進。
學生交流討論改進的方法,并記錄。教師巡視,提示需要集體商議。
3. 總結塔臺模型測試。
談話:我們這節(jié)課對塔臺模型做了測試,通過測試結果的分析,了解了模型
的優(yōu)缺點,進一步明確了改進的方向。
提問:在改進時
12、我們要注意什么呢?可以只改進不足而不考慮其他項目嗎?
預設學生回答:不可以,這樣就會降低總體分數(shù)。
引導:怎么取舍呢?我們一起來看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中的三級層次要求。
教師出示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中的三級層次項目:第一層次要求是塔高、頂
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第二層次要求是材料成本統(tǒng)計,第三層次要求是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分工合作、美觀。
學生觀察分析三級層次要求后可以說出,在達到第一層次要求的基礎上還要
注意節(jié)省材料成本、美觀等其他層次的要求。
教師總結:在改進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平衡各個項目,做到協(xié)和統(tǒng)一。
二、研討
(一) 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表現(xiàn)最佳的是哪些方面?我們是怎么做到的?
這個問題指向各組數(shù)據(jù)優(yōu)勢項目展示,并交流做法。
(二) 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所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什么
原因造成的?
這個問題指向各組得分較低項目分析,查找原因并尋找解決辦法。
對于問題一與問題二,教師組織學生在“測試”板塊“自我評估”中進行交
流,幫助學生明確交流內(nèi)容與目的。
(三) 其他小組的建造的塔臺模型對我們小組有什么啟示?
這個問題在“測試”板塊“展示與測試”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交流。在交流
中,學生相互學習借鑒,培養(yǎng)知識遷移應用的能力。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