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堂檢測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8-2019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堂檢測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堂檢測 新人教版必修1.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2017宜賓期末)下圖所示,西漢時漢武帝這一規(guī)定( ) A.削弱相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B.消除了地方對中央的威脅 C.中朝權力擴大外朝權力分散 D.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 解析:推恩令的施行有利于削弱地方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從而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故D項正確。 答案:D 2.史學家把元朝的行省稱之為“流動的中央政府”。下列對這句話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行省制有利于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機構 C.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D.行省長官具有很大獨立性 答案:A 3.(2017如皋期末)唐初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梢娞瞥? ) A.門下省權力最大 B.尚書省權力最小 C.皇帝不參與決策 D.注重事前的監(jiān)督 解析:三省分工合作體制,尤其門下省的審核監(jiān)督職能,可以減少皇帝決策的失誤,可見注重事前的監(jiān)督,故D項正確。 答案:D 4.“省,宰相之府,所以臨百司、統(tǒng)萬機、定謀畫、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權不可不專?!碧幍奈淖謶撌? ) A.中書 B.尚書 C.門下 D.行省 解析:由材料信息“宰相之府”可排除D項,由“臨百司、統(tǒng)萬機”“其事權不可不專”可知該機構權力很大,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應為元朝時所設的中書省。 答案:A 5.兩宋三百余年間,貢舉登科者共有十一萬多人,平均每次錄取的人數(shù)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還要經(jīng)過吏部身、言、書、判的考試,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釋褐入官。這對宋代產(chǎn)生的最主要影響是( ) A.創(chuàng)新了人才選拔制度 B.吸引大批知識分子參加考試 C.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 D.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 答案:C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高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边@些受封的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兩大特權: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賦斂”。 ——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漢武帝規(guī)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于漢郡?;茨贤鮿仓\反,“國除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謀反,“國除為郡”。又頒布律令,規(guī)定王國官員地位低于一般官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從此,王國與漢郡無異。 ——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 (1)依據(jù)材料一,說明漢初“矯秦縣之失策”的措施及具體內(nèi)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導致的后果。 (2)依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并分析其意義。 解析:第(1)題,遷移漢初“郡國并存”的知識指出“矯秦縣之失策”的措施;“后果”從導致“王國”問題出現(xiàn)的角度回答。第(2)題,第一小問根據(jù)“分其子弟”“國除為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等歸納“措施”;第二小問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分析“意義”。 答案:(1)分封諸侯王國。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收取賦稅。后果:王侯權力過大,危害中央集權。 (2)措施:頒布“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剝奪犯法諸侯王的封地,改為郡縣;頒布律令加強對諸侯王的防范。意義:消除了地方割據(jù)勢力,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 基礎鞏固 1.西漢時期,劉邦為鞏固其統(tǒng)治,在地方上實行的制度是( ) A.郡縣制 B.封國與郡縣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解析:西漢初期,為鞏固劉姓天下,劉邦在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大封同姓子弟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實行封國與郡縣并行制。 答案:B 2.據(jù)史料記載,僅從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數(shù)目多達121個,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內(nèi)竟有24人同時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為漢武帝年號)。武帝此舉根本目的是( ) A.加強中央集權 B.剝奪王國的封地 C.分割王國的封地 D.收回王國官吏的任免權 解析:根據(jù)對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王國的實力,實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A 3.(2017廈門期末)下圖是中國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圖。該制度的設立( ) A.簡化了決策過程 B.降低了監(jiān)察效能 C.加強了君主專制 D.確立了三權分立 解析:三省的長官均是宰相,分工負責,彼此牽制,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故C項正確。 答案:C 4.(2017太原期中)“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當時的“州官”( ) A.負責向中央轉(zhuǎn)運錢糧賦稅 B.主要職責是監(jiān)察地方 C.擁有封地,官位可世襲 D.由文官擔任,受通判節(jié)制 解析:根據(jù)所學,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在州郡長官之下設置通判,可直接上報朝廷,故D項正確。 答案:D 5.“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睂Υ死斫庾顬闇蚀_完整的是( ) A.北宋財政入不敷出,出現(xiàn)積貧局面 B.北宋政府機構重疊,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權,產(chǎn)生嚴重弊端 D.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說明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故C項正確。 答案:C 6.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九品中正制為基礎選拔官吏,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評官的職位等級 B.品評士人的家世等級 C.劃分士人優(yōu)劣的等級 D.授予士人官職的等級 答案:B 7.《漢書》記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庠?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辈牧现械倪x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祿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舉制 D.科舉制 解析:題干“《漢書》記載”“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說明是漢代開始實行的察舉制。 答案:C 8.有學者認為:“科舉考試所體現(xiàn)的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為人類共同的基本理念?!痹搶W者所謂“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競爭 B.以文治國 C.分科考試 D.學而優(yōu)則仕 解析:科舉制度是以公開競爭為核心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公平競爭、唯才是舉的思想成為重要的理念?!耙晕闹螄睂儆谥螄砟?,“分科考試”屬于考試組織形式,“學而優(yōu)則仕”具有不合理性。 答案:A [能力提升] 9.《讀史漫錄》中記載:“漢至武帝以后,柄歸中朝,政去兩府。所謂中朝者,大司馬、大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也。所謂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蓋武帝決事禁中,稀見卿相?!庇纱丝梢姡爸谐? ) A.掌握軍政大權,是獨立的決策機構 B.分享丞相行政權,處理政事 C.擔任行政職務,有名無實 D.協(xié)助皇帝決策,削弱相權 解析:漢武帝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權力,特意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使之擔任侍中、常侍、給事中等職位,組成皇帝的秘書機構,是為中朝;它雖非決策機構,但參與皇帝的決策,而丞相、御史等演變?yōu)橥獬蔀閳?zhí)行機構,目的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故選D項。 答案:D 10.中國古代長期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沖突。以下各個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強皇權、削弱相權作用的是( ) A.漢武帝重用身邊的侍從、秘書任尚書令、侍中等 B.元代設置中書省,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C.宋代設置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 D.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史封建制度的“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的發(fā)展演變,其中皇權呈不斷加強的趨勢,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權勢越來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廢立,因此選B項。A、C、D三項都符合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趨勢,不選。 答案:B 11.(2017綿陽期末)北宋初年“患中書權太重,且事眾,宰相不能悉領理。向敏中時為諫官,上言請分中書吏房置審官院,刑房置審刑院”,這反映出北宋強化君權的顯著特點是( ) A.分散相權 B.培植親信 C.重視監(jiān)察 D.更換宰相 解析:根據(jù)材料“患中書權太重,且事眾,宰相不能悉領理”得出北宋強化君權的顯著特點是分散相權,故A項正確。 答案:A 12.關于下表中的中國古代兩大選官制度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類別 察舉制 科舉制 依據(jù) 品德、學問、議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長官舉薦 自由報考 A.察舉制強調(diào)德才兼?zhèn)? B.科舉制注重科技素養(yǎng) C.察舉制有利于貴族政治的形成 D.科舉制不利于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 解析:察舉制注重以才德選官,故A項表述正確;科舉制考查的是儒家經(jīng)典,忽視科技,故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科舉制以考試成績選官,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故D項錯誤。 答案:A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積弊日甚,其勢不得不變。 ——趙翼《廿二史札記》 材料二 天下之勢,方病大腫,一脛(小腿)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 ——《漢書賈誼傳》 材料三 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shù)限者矣。 ——(明)宋濂《元史》 (1)指出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針對其“弊”,秦朝在地方制度上又是如何求“變”的?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漢初地方制度的弊端。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3)根據(jù)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 (4)綜上所述,概括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趨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問據(jù)材料一可知是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第(2)問漢初實行郡縣與封國并存,結果諸侯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第(3)問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所以實行行省制度;第(4)問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答案:(1)分封制。郡縣制。 (2)弊端:諸侯(封國)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措施:頒布“推恩令”。(3)疆域空前遼闊。 (4)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師建立太學……學成考試合格,可授予官職……但是,如果不為地方所舉,仍不能做官。 ——鄒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 政治格局中的“古韻”與“新意”》 材料二 魏初創(chuàng)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蓋以論人才優(yōu)劣,非謂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輕才學之歪風漸盛。 ——李木洲《科舉制興起的深層邏輯》 材料三 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國家統(tǒng)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從社會中考評人才,開科舉制。唐代,科舉得以定制。宋代科舉制基本沿襲唐代,進一步做出改革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的原則在選拔人才中發(fā)揮很大的作用。 ——楊曄《科舉制度評析》 (1)據(jù)材料一,指出漢代的主要選官途徑。 (2)與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選官制度的新變化及其政治影響。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第(1)題,材料一強調(diào)“如果不為地方所舉,仍不能做官”,可見地方舉薦是關鍵,由此判斷此制度為察舉制。第(2)題,材料一、二講述的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材料三講述的是科舉制;注意從選官的標準、形式兩方面分析新變化,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回答其影響。 答案:(1)察舉制。 (2)新變化:重才學,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試,科舉成定制。影響: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員素質(zhì);促進了社會公平公正。-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堂檢測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 2019 高中歷史 第一 單元 古代 中國 政治制度 至元 演變 課堂 檢測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6088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