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高中語文 第五單元 第18課 心術講義+精練(含解析)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docx
《2019-2020版高中語文 第五單元 第18課 心術講義+精練(含解析)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版高中語文 第五單元 第18課 心術講義+精練(含解析)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docx(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18課 心 術 1.古今異義 (1)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古義:突然出現(xiàn)。 今義:興起。 (2)能以兵嘗敵。 古義:試探(虛實)。 今義:辨別滋味。 2.一詞多義 (1)怒 (2)為 (3)而 (4)固 3.詞類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而后可以動于險:危險處。 ②此用長短之術也:長處和短處。 (2)名詞作狀語 尺箠當猛虎:用鞭子。 (3)名詞作動詞 ①冠胄衣甲:戴著;穿著。 ②鄧艾縋兵于穴中:垂下繩索。 (4)形容詞作動詞 善用兵者:擅長。 4.文言句式 (1)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判斷句。 (2)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判斷句。 (3)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狀語后置句。 (4)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省略句。 5.翻譯下列句子 (1)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yǎng)其心。 譯文:用人不用盡他所要作為的,這就是修養(yǎng)心性的做法。 (2)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譯文:所以忍耐可以支持百種勇敢,安靜可以制服百種行動。 (3)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譯文:戴著頭盔,穿著鐵甲,枕著兵器睡覺,就是童子也會拉開弓射殺了他。 一、結構圖解 二、中心主旨 這是一篇軍事論文。作者從將帥的自我修養(yǎng),即培養(yǎng)智謀膽略說起,談到只有正義的戰(zhàn)爭才能激發(fā)士氣,只有善于備戰(zhàn)養(yǎng)兵才能保證百戰(zhàn)百勝,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戰(zhàn)機,因勢利導,才能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文章分別從幾個方面闡述了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見解。但所謂“士欲愚”的權術思想,則反映了作者的階級性和時代的局限性。文章每節(jié)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邏輯很嚴密。 1.用文中原話歸納各段的中心,試著用自己的話連綴成文章的論證流程,具體說說各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答: 答案 每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段之間的關系: (1)先后不紊,由治心而養(yǎng)士,由養(yǎng)士而審勢,由審勢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備,段落鮮明,井井有條,文之善變化也。 (2)先解決思想意識的問題,再注重具體的戰(zhàn)術和安排;先提出將帥所需的素養(yǎng)與條件,再論述士兵的表現(xiàn)與結果。 2.文中所論述的善用兵之道是什么?是如何加以論證的? 答: 答案 第一問:善用兵——無所顧,有所恃。第二問:正面設喻,有恃則勇, 無恃則怯;反面設喻,“有所恃”而麻痹渙散,其“所恃”將不可恃。 1.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謹烽燧,嚴斥堠 斥堠:瞭望臺 B.故士皆委己而聽命 委己:委屈自己,指主動獻身 C.彼將強與吾角 角:較量 D.吾抗而暴之 暴:暴力 答案 D 解析 暴:曝,暴露。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與例句一致的一項是( ) 例句:知理而后可以舉兵 A.故士皆委己而聽命 B.使之疑而卻 C.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 D.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 答案 B 解析 B項與例句均表順承。A項表并列。C項表修飾。D項表轉折。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和例句不一致的一項是( ) 例句: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 A.而后可以動于險 B.此用長短之術也 C.知節(jié)則不窮 D.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答案 D 解析 D項為數(shù)詞作形容詞,可解釋為“同樣”。例句與A、B、D三項均為形容詞作名詞。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不是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尺箠當猛虎 B.夫惟義可以怒士 C.彼將不與吾校 D.善用兵者 答案 C 解析 A項名詞作狀語。B項使動用法。D項形容詞作動詞。 5.下列各句中,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項是( ) 例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A.此用兵之術也 B.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C.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D.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 答案 B 解析 B項與例句都是狀語后置句。A、C兩項都是判斷句。D項是省略句。 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6~9題。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6.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知理而后可以舉兵 舉:起 知勢則不沮 沮:退卻 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支:對付,支撐 B.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辱沒 吾蔽而置之 蔽:掩蓋 使之狎而墮其中 狎:陰險 C.此用長短之術也 術:方法 使之無所顧 顧:顧忌 知此者,可以將矣 將:出發(fā) D.烏獲不敢逼 逼:逼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據(jù)兵而寢 兵:武器 答案 A 解析 B項狎:輕忽。C項將:當將軍。D項衣:穿著。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項均為句末語氣詞,不譯。A項鞏固自己的陣勢/本來。C項愛護/吝惜。D項形勢/勢力。 8.對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說明行軍打仗要有全局戰(zhàn)略眼光,不能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意為要盡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敵人發(fā)現(xiàn)不了而猶豫不決。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無所顧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憑借和利用形勢,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答案 B 解析 “暴”是“暴露”的意思。 9.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作者所主張的用兵“心術”的一項是( ) ①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 ②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④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莨噬朴帽咭孕喂?,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⑥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C 文外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辨奸論(節(jié)選) 蘇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惫陉栆姳R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①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②,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注 ①忮(zh):嫉妒。②慝(t):奸邪、邪惡。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B.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C.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D.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答案 B 解析 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等虛詞的標志作用。原句為: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陰陽”,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聯(lián)系的大自然現(xiàn)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等。 B.“公”,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先秦時諸侯為“公”,后來多稱謂有官位、有身份的人。 C.“臣虜”,古代對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稱呼。原指“臣仆、俘虜”之意,后來也指“奴役”。 D.“《詩》”,《詩經(jīng)》;“《書》”,《尚書》,都是儒家的經(jīng)書,和《禮記》《周易》《論語》合稱“五經(jīng)”。 答案 D 解析 《論語》應為《春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洵認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靜地觀察,就能“見微而知著”。 B.蘇洵引例以說明山濤、郭子儀善于見微知著,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一句,說明了某些偽君子、兩面派的特點。 D.作者認為“今有人”比王衍、盧杞的危害更大,因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聲很大,一定會得到重用,這將給天下帶來更大的禍患。 答案 B 解析 蘇洵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有偶然性,這就是晉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盧杞得以逞其奸。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譯文: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的趨向和終點,任何道理都有它本來具有的正確答案。只有天下最冷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知它顯著的將來。 (2)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 譯文:假使晉朝當時沒有惠帝這個呆子,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亂呢? (3)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譯文:那么他成為天下的禍患,將是必然而沒有疑問的,這就不只是和王、盧二人所能相提并論的了。 參考譯文 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的趨向和終點,任何道理都有它本來具有的正確答案。只有天下最冷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知它顯著的將來。月亮周圍如果出現(xiàn)光圈,預示著將要刮風;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濕了,預示著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間人與事的發(fā)展變化,常理和形勢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難以理解,千變?nèi)f化而不可預測,(但)怎能與天地陰陽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賢能的人對此也有所不解,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由于愛憎攪亂了他們的思想,利害改變了他們的行動啊! 從前,山濤見到王衍,就說:“(將來)貽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這個人?!狈陉柾豕觾x見到盧杞,就說:“這個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孫就會被他殺得一個不留!”今天分析起來,那道理確實是可以預見到的。但是按我的觀點來看,王衍這個人,在容貌和談吐方面,確實具備了欺世盜名的條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隨波逐流。假使晉朝當時沒有惠帝這個呆子,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亂呢?盧杞的奸險,固然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無術,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會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的預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樣的結果! 現(xiàn)在有個人,口中背誦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齊的行為,招納一些好名譽、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輿論,自我標榜,把自己說成是顏淵再世,孟軻復生,而實際上卻居心叵測、陰險狠毒,與一般人的旨趣不同。這是王衍、盧杞的伎倆合成一個人了。這種人造成的禍害,怎么能夠說得盡呢?面孔臟了不忘擦洗,衣服臟了不忘浣洗,這本是人之常情?,F(xiàn)在(這個人)卻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樣蓬亂著頭發(fā),像居喪孝子那樣灰塵滿面,卻大談(神圣的)《詩》《書》,這難道是他的真實情感嗎?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為大奸大惡(的人)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用蓋世的好名聲,來掩蓋他尚未形成的禍患。雖然有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君主,愛好賢才的宰相,還是會舉薦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為天下的禍患,將是必然而沒有疑問的,這就不只是和王、盧二人所能相提并論的了。 (2017北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9題。 秦廢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笔蓟氏缕渥h,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狈痔煜聻槿?,郡置守、尉、監(jiān)。 蘇子曰: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馀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于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國后,張子房以為不可,李斯之論與子房無異。高帝聞子房之言,知諸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信、彭越、英布、盧綰,豈獨高帝所為,子房亦與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昔之論封建者甚眾,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圣人復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注]以來,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賊殺,有不出于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馀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取材于宋蘇軾《東坡志林》) 注 書契:指有文字記載。 14.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后屬疏遠 屬:親屬 B.諸侯更相誅伐 更:交替 C.子房亦與焉 與:參與 D.不能易也 易:交換 答案 D 解析 易:改變。 1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A項都是介詞,因為。B項都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D項都是代詞,“……的人”。 16.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請立諸子 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 B.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諸皇子和功臣們皆封侯并用國家的賦稅重賞他們 C.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封侯的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 D.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分封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時勢使然 答案 B 解析 “皆封侯”理解錯誤,原文中沒有和這一理解相對應的信息。 17.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 譯文: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背時勢罷了。 (2)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 譯文: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jīng)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禍患。 解析 涉及詞類活用、判斷句、一詞多義。(1)時:時勢。“非……也”表否定判斷。為:創(chuàng)造,造就。失:違背。而已:罷了。(2)以:介詞,用。至:達到……地步(程度)。刑:刑罰。措:擱置,安放。篡:篡位。弒:臣殺君。 18.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題“秦廢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廢除了三代以來分封諸侯的國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說出己見,而讓群臣議論丞相的諫言,群臣多贊成丞相的意見。 C.廷尉李斯深諳時移世變,以史為鑒,力排眾議,反對恢復分封諸侯的制度。 D.蘇東坡學養(yǎng)深厚,縱論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有優(yōu)劣。 答案 D 解析 “指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有優(yōu)劣”說法錯誤,應該是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和郡縣制的勢在必行。 19.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話做出的判斷。請用自己的話具體說明作者做出這個判斷的直接依據(jù)。 答: 答案 漢高帝和張子房是反對分封諸侯的,但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封韓信等人為諸侯王,所以說“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解析 “直接依據(jù)”,即得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這一論點的論據(jù),找出這一論據(jù),即“漢高帝欲立六國后……子房亦與焉”,對其進行翻譯和簡要提煉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譯文 秦王朝剛剛吞并天下,丞相王綰等人進言說:“燕國、齊國、楚國地方偏遠,不設置諸侯王無法鎮(zhèn)守,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鼻厥蓟拾堰@個建議下交給群臣商議,大臣們都認為這樣做合適。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及同姓親屬很多,可是后來他們的后代親屬關系逐漸疏遠了,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諸侯之間相互征伐,周天子無法阻止。如今天下依賴陛下神靈之威獲得統(tǒng)一,都劃分成了郡縣,諸皇子和功臣們用國家的賦稅重賞他們,(這樣)很容易控制。天下人沒有異心,這是讓國家安定的策略,設置諸侯不利于管理天下?!鼻厥蓟收f:“天下人都苦于戰(zhàn)爭無止無休,因為有那些諸侯王。(我)依仗祖宗神靈剛剛安定了天下,再設立諸侯國,這是建立(對立的)軍隊,想求得天下安寧太平,難道不困難嗎!廷尉的建議很對?!?秦始皇)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設置守、尉、監(jiān)。 蘇軾說:圣人不能造就時勢,也不錯失時勢。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背時勢罷了。(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諸侯沒有罪過不能剝奪爵位,因此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封侯的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這就是)所說的不能造就時勢。周王朝衰弱,諸侯互相吞并,齊、晉、秦、楚的國土都方圓千余里,他們的力量足夠用來分封諸侯、樹立屏障。到了七國都稱了王,做天子做的事,然而始終沒有分封諸侯。已經(jīng)很久了,世人畏懼諸侯的禍患,不只李斯、秦始皇知道這種情況。 秦始皇吞并天下之后,劃分郡縣,設置郡縣的官吏,按道理應該這樣,就像冬天穿皮裘衣服夏天穿葛布衣服一樣,時勢應該這樣,不是某個人自己的智慧和獨有的見解,(這就是)所說的不錯失時勢,但是求學的人、士大夫大多不贊同。漢高帝想封六國的后人,張子房認為不能這樣做,李斯的見解跟張子房沒有不同。高帝聽了張子房的言論,知道諸侯不能恢復,這是非常明顯的了。然而最終還是分封了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這件事)不只是高帝所為,張子房也參與了。所以柳宗元說:“分封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時勢使然?!? 從前議論分封諸侯制度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論出來后,其他人的言論就都被廢棄了,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不能改變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說法而又增補了一些,說:凡是有血氣之人必會爭奪,爭奪必定是因為利益,而利益沒有比分封諸侯再大的了。分封諸侯,是爭奪的源頭、禍亂的開端。從有文字記載以來,臣子殺害他的國君,兒子殺害他的父親,父子兄弟互相殺害,有不是因為繼承和封賞而爭權奪位的人嗎?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jīng)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禍患。從漢朝以來,互相殘害的君臣父子,都是諸侯的子孫;其余卿大夫不能世襲的人,大概不曾有過這種情況。近代以來不再有分封諸侯的制度,所以這種禍患幾乎斷絕。仁人君子,難道忍心再讓這種禍患開始嗎?所以我認為李斯、秦始皇的見解,柳宗元的言論,應當成為后世的法則。-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唐宋散文選讀 2019-2020版高中語文 第五單元 第18課 心術講義+精練含解析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 2019 2020 高中語文 第五 單元 18 心術 講義 精練 解析 粵教版 唐宋 散文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630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