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套餐訓練 主題十八 文明轉型與社會生活》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三歷史套餐訓練 主題十八 文明轉型與社會生活(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主題十八 文明轉型與社會生活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轉型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制度性變革,成為我們認識和把握歷史的關鍵。劇烈的社會變革,豐富的歷史內容,成為高考考查的熱點。
而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通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來審視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審視重大的歷史事件與現象,為高考命題提供了新穎、鮮活的材料,豐富了內容,也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中國古今社會生活
(一)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1.先秦時期:宗法制確立,宗族
2、血緣關系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觀念。
2.秦漢時期: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3.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加強,中原文化進一步擴張。
4.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宋詞、話本、風俗畫興起。
5.明清時期
(1)物質生活
①新航路開辟后,玉米、甘薯等傳入中國并進一步推廣,促進了中國人口的增長。
②棉布成為主要衣料,棉紡織業(yè)地位提高。
(2)價值觀念
①拜金逐利奢侈之風盛行。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市民階層壯大,刺激人們追求消費享樂。該觀念既有腐朽沒落的消極一面,也透露出突破傳統(tǒng)禮制觀念,為商品經濟進一步開路的新時代氣息。
②個性解
3、放。要求沖破三綱五常的束縛,尊從人性。
③社會倫理的背離傾向。社會對婦女再嫁持寬容態(tài)度,婦女走向社會從師求學,實際反映了婦女地位的提高。
(二)中國近代的社會生活
1.物質生活
(1)衣:鴉片戰(zhàn)爭后“洋布”“洋裝”漸漸進入中國城市百姓生活,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促成中國服飾改良。中山裝、旗袍出現,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
(2)食:鴉片戰(zhàn)爭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開始出現西餐館,還有面包房等。
(3)住:隨著中國開設通商口岸越來越多,在中國沿海和內地的大城市,設立了外國人的使、領館區(qū)。西式建筑引人注目,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住宅出現。
(4)行:晚清至民國,近代化交通(鐵路、輪船等)在
4、坎坷中發(fā)展,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2.社會習俗
(1)禮儀革新
①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倡導“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
②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廢止纏足等移風易俗的法令。跪拜、作揖等禮節(jié)被鞠躬、握手取代。顯示出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
(2)婚姻變革: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國民革命推動了近代婚姻的變革進程。婚姻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婚姻形式簡約文明。
(三)中國現代的社會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受政治、經濟、國際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1)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
5、策,向蘇聯學習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與蘇聯聯系密切,蘇聯的服飾、建筑、語言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2)“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潮盛行,服飾和文化生活是這個特殊時代社會風貌的縮影。
(3)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延長節(jié)假日休息時間,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世界近現代史上的社會生活
(一)新航路開辟后的社會生活
1.高產作物引進,人口增長。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引進,改變了歐亞非大陸的糧食種植結構,緩解了人口壓力。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商品化。
2.引起了歐洲商業(yè)革命與價格革命。
3.刺激了中國明代以后經濟的日益貨幣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6、,成為明代中國“交易皆用白銀”的重要原因。
4.西方的宗教和文化滲透,改變了被殖民地區(q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工業(yè)文明時代的社會生活
1.物質生活的變化
(1)衣:工業(yè)革命從棉紡織業(yè)開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人造纖維工業(yè)的出現,使人們的服裝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2)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化學工業(yè)建立?;瘜W肥料、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促進了農業(yè)產量的提高。同時,也造成了土壤結構的退化和大量物種的滅絕,嚴重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
(3)行:工業(yè)革命中,動力的革新帶來了交通運輸業(yè)的革命,加快了工業(yè)革命的進程;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人口流動的速度加快,規(guī)模擴大,沖擊了當時的社會關系。
7、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
2.精神生活的變化
(1)報紙雜志:及時傳播時事信息,促進了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發(fā)揮了宣傳教育、啟迪民眾的作用。
(2)廣播、電影、電視、網絡:擴大了人們的社會視野,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位,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化,帶動了人的現代化。
3.兩性關系與女權運動
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婦女地位提高,兩性關系新的變化方向是:一是男女的社會權利趨向平等;二是對兩性關系的嚴格態(tài)度開始放松。同時女權運動在歐美國家廣泛展開,婦女相繼獲得了選舉權。
1.明代中后期,中國社會明顯出現了工業(yè)文明萌動的跡象和近代化的趨向,即從
8、農耕文明中分離出迥異于傳統(tǒng)模式的經濟、社會與思想文化方面的變異:城鎮(zhèn)經濟發(fā)達、市民階層壯大、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通俗文學繁榮、科學巨匠迭出、早期民主啟蒙思潮興起,人們的價值觀念、社會風尚呈現出逐新求變、活潑開放的新鮮氣息。這些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各種內在關聯因素的同時涌現,表明中國的封建農耕文明已經帶有向工業(yè)文明演進的鮮明傾向。
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化,既是西方文明沖擊的產物,也是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反映,其變化在反映向近代化演進的同時,呈現出多樣性、動態(tài)性、復雜性的特征,即一方面受外力影響,兩次工業(yè)革命成果同時在中國迅速傳播;另一方面新舊交替色彩濃厚。
3.現代中國社會生活的
9、變遷,是社會主義建設探索與發(fā)展歷程的縮影。1978年前后的經濟體制、對外關系等變化,更鮮明地在民眾生活中得到體現。從憑票供應到自由選購的變化;由單調、簡單的著裝到個性化、多樣化的時裝變化等,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1.(2015年四川文綜,6)1919年,某新潮社社員暨《新潮》雜志主要撰稿人在面臨個人婚事抉擇時看重八字、命書,認為“這些命書,無論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聽其主持,不得不看為一生絕大的紀念品”。該事例說明( )
A.新潮社是一個保守社團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傳統(tǒng)婚俗
C.國人尚未認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書決定時人的婚姻
2.(2015年北京文綜,16)太平天
10、國提倡“剪辮蓄發(fā)”,認為當時人的發(fā)飾“壞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認為“欲除滿清之藩籬,必先去滿清之形狀”,提倡“剪辮易服”。二者均希望通過變革發(fā)飾( )
A.與西方文明相對接 B.號召推翻清朝統(tǒng)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3.(2015大慶二檢)宋代司馬光在《書儀》中指出,“將娶婦,先問資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這種現象表明當時( )
A.以財論婚的觀念日興 B.門第觀念已徹底廢除
C.民主思想成為社會主流 D.科舉制度已日益衰落
4.(2015贛州二模)19世紀末期,英國的家庭人數開始減少。這種趨勢先在上
11、層社會和自由職業(yè)中開始出現,不久影響到其他中產階級,最后影響到工人階級,工人中也一度出現了節(jié)育。這反映了( )
A.大機器時代工人的生育觀念得以修正
B.工人主觀上更愿意少生孩子盡快脫貧
C.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國內競爭日趨激烈
D.智能型職員群體成為工業(yè)化的主力軍
5.(2015甘肅診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6年10月3日,梁啟超在徐志摩與陸小曼婚禮上的證婚詞中講道:“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陸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從今以后你能恪遵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
12、格的過失所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為行事的準則,不要以荒唐和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當作是兒戲,以為高興可以結婚,不高興可以離婚,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讓社會看笑話!總之,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后一次結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我說完了!”
材料二 對于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郁達夫的看法是:“他們的一段濃情,若在進步的社會里,有理解的社會里,豈不是千古的美談?忠厚柔艷如小曼,熱烈誠摯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發(fā)放火花,燒成一片了,哪里還顧得到綱常倫教?更哪里還顧得到宗法家風?”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梁啟超對徐志摩、陸小曼婚姻的態(tài)度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這種婚姻出現的原因,并加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