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民國初年教育宗旨的嬗變由五育并舉到死育并提
《簡論民國初年教育宗旨的嬗變由五育并舉到死育并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簡論民國初年教育宗旨的嬗變由五育并舉到死育并提(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簡論民國初年教育宗旨的嬗變 ——由“五育并舉”到“四育并提” 吳洪成,樊凱作者簡介:吳洪成(1963—),男,浙江金華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樊 凱(1980—),男,山東泰安人,河北大學教育史專業(yè)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 (河北大學 教育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五育并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國初年“四育并提”教育宗旨的理論基礎(chǔ)。民國初年教育宗旨的制定,體現(xiàn)了推翻帝制后教育觀念由臣民向公民的現(xiàn)代轉(zhuǎn)變,而其形成過程,更是當時教
2、育思想紛爭討論的一個側(cè)影。探討民國初年教育宗旨的嬗變問題,不僅可以深化對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的認識,而且對當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 關(guān)鍵詞:民國初年;蔡元培;教育宗旨;五育并舉;四育并提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jié)束了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2年1月,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成立了以孫中山為大總統(tǒng)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由于中國資產(chǎn)階級具有革命和妥協(xié)的兩重性,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但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讓中國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隨著清政府的倒臺,新政權(quán)的成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文化事業(yè)
3、也應與時俱進,以適應由君主專制政體向民主共和政體轉(zhuǎn)變的歷史現(xiàn)實。在此關(guān)鍵時期,教育宗旨的制定尤為重要,它關(guān)系國家辦教育的全局,而清末所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顯然有悖于時代潮流,急需在探討、研究的基礎(chǔ)上重新厘訂。 一、教育宗旨的提出——“五育并舉” 1912年1月3日,孫中山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9日又改清末學部為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蔡元培榮膺這一職務,完全是因為他的極高威望,“因為他不但是老資格的革命家,還是出身翰林、留學德國、學貫中西的學者,曾任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的總理,是辦學成績斐然的著名教育家”[1]371。 蔡元培以其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的聰明才智,上
4、任之始就闡發(fā)了對民國新教育宗旨的看法。他于1912年2月,分別在《民立報》和《教育雜志》上發(fā)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同年4月又改題為《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在《東方雜志》上刊載。文章首次使用“教育方針”的術(shù)語,分析研究了封建專制時代的傳統(tǒng)教育與資產(chǎn)階級共和時代新教育的根本不同之處:“專制時代(兼立憲而含專制性質(zhì)者有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針以標準教育,常為純粹之隸屬政治者。共和時代,教育家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標準,乃得有超逸政治之教育”[2]9。他批評清末教育宗旨的“忠君”與“尊孔”,“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2]16,進而提出了包括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
5、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舉”的教育宗旨,在對其內(nèi)涵作詳盡說明的基礎(chǔ)上,最后做了斷言:“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者也”[2]14。為進一步闡述教育方針的教育學意義,力圖使民國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蔡元培于1912年6月發(fā)表《向參議院宣布政見之演說》,提出教育應當養(yǎng)成健全人格為目標,即“普通教育務順應形勢,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3]64。 蔡元培“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的提出,既有時代背景的要求,也有他繼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同時汲取了西方哲學和教育學等先進理論成果的因素。 (一)時代背景的要求 中國至1840年以來,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尤其是甲
6、午戰(zhàn)爭的失敗和《辛丑條約》的簽訂,國家滅亡成為迫在眉睫的現(xiàn)實威脅。中國的前途、命運及出路,成了中國知識分子面對和思考的首要問題。蔡元培認為中國要想擺脫落后挨打,實現(xiàn)國家富強,應主要從文化層面、從提高國民的思想素質(zhì)入手,以教育救國的途徑來實現(xiàn)。于是,在辛亥革命勝利后,他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宗旨,旨在促進人的身心自由和諧發(fā)展,“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從而使國家富強,民族獨立。 (二)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 蔡元培自幼飽讀詩詞文章,國學基礎(chǔ)深厚,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先秦諸家學說中,蔡元培受儒、墨兩家的影響較大,認為它們的學說能夠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其時學說,循歷史之流委而組織之者,
7、惟儒、墨兩家”[4]518。他認為孔子的“匹夫不可奪志也”等同于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類似于平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符合博愛的內(nèi)涵。他欣賞孔子及其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稱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他推崇墨家的科學精神,認為“墨子,科學家也,實利家也。其所言名數(shù)質(zhì)力諸理,多合乎近世科學”[4]506。除儒、墨兩家外,明清以后的戴震、黃宗羲、俞理初三人的自由思想;近代龔自珍的開風氣、強烈關(guān)懷國家興亡的民族主義精神;嚴復譯介的新學進化論思想;譚嗣同宣傳西學以及獻身維新的無畏勇氣,這些都深深的影響感染的蔡元培,消融在他救國的熱忱和新道德理想中,其“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正體現(xiàn)了對這些傳統(tǒng)
8、文化精華的繼承。 (三)對西方先進理論的汲取。 蔡元培曾經(jīng)三次到西方發(fā)達國家求學和游歷,系統(tǒng)而廣泛地接觸了西方的哲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面對豐富多彩的西方先進理論,他努力汲取,注重消化、摒棄,為我所用。 例如,他服膺康德關(guān)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劃界標準,高度評價康德《判斷力批判》中關(guān)于美學的超越性與普遍性的思想,在“五育并舉”中提到美感教育的普遍性和超越性,是與康德的美學思想的影響分不開的。此外,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創(chuàng)始人叔本華思想;俄國的民粹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歐洲的進化論思想;美國的實利主義思想;西方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等等,都為其“五育
9、并舉”教育思想的確立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二、“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的內(nèi)容 關(guān)于蔡元培“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的內(nèi)容,我們主要根據(jù)他于1912年發(fā)表的《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來理解。 (一)軍國民教育 軍國民教育即體育,就是使全體國民接受一種軍事教育、體育訓練,使他們具有軍人的品德和體質(zhì),以求達到全民皆兵、抵御外侮和保家衛(wèi)國的目的。該教育思想上承我國古代西周“六藝”教育中的“射”、“御”以及古希臘斯巴達崇尚的軍事教育,到了近代則源于德國,并于20世紀初隨著日本教育的導入而在我國興盛。 蔡元培受過長期而嚴格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倍感兩千多年來傳統(tǒng)士人只知道讀書、應付考試,而缺乏體育鍛煉、體質(zhì)羸弱
10、的弊端,認為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的這種“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文弱書生是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且以身體與靈魂為二物”[5]101。他認為“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體”[6]600。 到了近代,由于受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中,為更有效地應對“強鄰交逼”的社會“變局”,傳統(tǒng)教育必須改革。蔡元培認為“然在我國,則強鄰交逼,亟圖自衛(wèi),而歷年喪失之國權(quán),非憑武力,難以恢復”[2]9?!皬娻徑槐啤本唧w是指什么,蔡元培沒有明說,但根據(jù)史實推斷,我國北有沙俄,東有日本。兩國在近代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后來居上,給中國造成的危害最大。特別是日本在甲午海戰(zhàn)后對中國步步緊逼,使得蔡元培在晚年對日本
11、侵略我國的罪行念念不忘,“夫臺灣割棄,為日本辱我之開端。四十年來,雪恥無從,含垢彌甚”[7]241。在中國,只有實行軍國民教育,才能有效防衛(wèi)外敵入侵,維護國家主權(quán)和收復失去的權(quán)利。 從近代中國國內(nèi)社會形勢的變動來看,自湘、淮領(lǐng)袖曾國藩、李鴻章憑借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在晚清政壇崛起以后,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地方封疆大吏、巡撫總督紛紛仿效歐洲列強,訓練“新軍”,以軍事作為資本割據(jù)一方,造成近代中國社會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亂局。 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目的是防止軍閥武力專政、社會戰(zhàn)亂、共和政體遭到破壞,“且軍人革命以后,難保無軍人執(zhí)政之一時期,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將使軍人社會,永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而無以平
12、均其勢力。則如所謂軍國民教育者,誠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2]9。也就是說,只有實施軍國民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及社會民眾的軍事技能,掌握現(xiàn)代“軍事知識”,使其具有強健的體魄與頑強的毅力,才能打破軍人成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進而“平均其勢力”。 需要指出的是,軍國民教育與清末教育宗旨中“尚武”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軍國民主義教育是對“尚武”的繼承和發(fā)展。1906年,清政府頒布的教育宗旨對“尚武”做了詳細的闡述,主要內(nèi)容有二:一是“東西各國,全國皆兵”,以報國為榮;二是寓軍國民主義精神在中小學教育,使“兒童熟見而習聞之”,以掃除我國民“餉糈之心厚而忠義之氣薄,性命之慮重而國家之念輕”
13、的積弊[8]222。蔡元培認為“尚武,即軍國民主義也”[2]16。但二者又有巨大的區(qū)別:“尚武”專在對外,而軍國民教育兼顧內(nèi)外,對外是強兵捍衛(wèi)主權(quán),對內(nèi)是防止“軍人特別階級”。更為重要的是軍國民教育兼具軍事體育和學校體育的特點,是養(yǎng)成完全人格所必須的教育,由此可稱,軍國民教育是近代學校教育的思想基礎(chǔ)。 (二)實利主義教育 實利主義教育即智育,是指“以人民生計為普通教育之中堅”,密切教育與國民經(jīng)濟生活的關(guān)系,促進學校的知識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也有裨于職業(yè)技能培訓,使教育能發(fā)揮提高國家經(jīng)濟實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它是與軍國民教育并舉的,“所謂強兵
14、富國之主義也”[2]10。蔡元培認為此種學說“創(chuàng)于美洲,而近亦盛于歐陸”[2]10。 在中國教育實況中,實利主義教育也十分急需迫切,即“實利主義之教育,固亦當務之急者也”[2]10。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在當時紛爭四起的世界舞臺上,競爭的實力主要是依賴財力。雖然競爭需要武力,但武力的強弱還是需要財力的滋養(yǎng)與保障。就國計民生的發(fā)展而言,蔡元培認為,我國地寶不發(fā),實業(yè)界的組織尚幼稚,人民失業(yè)頗多,國家也十分貧窮。所以,當務之急應實行實利主義教育。 實利主義教育是對清末教育宗旨中“尚實”的繼承和發(fā)展,但蔡元培能聯(lián)系當時的實際,汲取西方新興的教育理論,把教育與現(xiàn)實需要結(jié)合起來,通過實利主義教育,發(fā)展資
15、本主義工商業(yè),振興民族經(jīng)濟,凸顯了教育與近代社會經(jīng)濟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賦予教育鮮明的現(xiàn)代性價值取向。 (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認為法國大革命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就是公民道德的要旨。為了更好的說明公民道德的內(nèi)涵,蔡元培引用了許多儒家名言以充實其內(nèi)容,以傳統(tǒng)道德教育來佐證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進而以其作為公民道德的新內(nèi)容。 關(guān)于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因,蔡元培認為,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但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兵力強大了,如果出現(xiàn)私斗,侵略他國,怎么辦?第二,國家如果富強起來,出現(xiàn)有知識的欺負愚笨的,強壯的欺負弱小的情形,進而導致貧
16、富差距懸殊,資本家與勞動者血戰(zhàn)的慘劇,怎么辦?為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進行第三種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對晚清教育宗旨中的“尚公”有一定的繼承性,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第一,目的不一樣。前者是致力于民主共和國的建設(shè),后者服務于清王朝封建等級制要求。第二,內(nèi)容廣狹度不一樣。前者包括自由、平等、博愛,后者內(nèi)容只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崇尚封建道德倫理的灌輸與實踐。 有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這些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全部內(nèi)容了?蔡元培認為,這遠遠不夠,教育有兩大類別:一是隸屬于政治之教育,二是超逸政治之教育。無論是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
17、,還是公民道德教育,都沒有超越政治的范圍,其所追求的目標都是現(xiàn)世世俗的幸福。教育不僅要有世俗的政治追求,還要具有超越的“眼光”,“立于現(xiàn)象世界,而有事于實體世界”[2]12。就是說,教育在追求世俗幸福的同時,還要借此達到自由的境界,這就需要進行世界觀教育。 (四)世界觀教育 關(guān)于世界觀教育,蔡元培認為“世界觀教育,就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9]508。可見,其實質(zhì)是一種哲學教育、思想自由的教育,旨在促進人的精神與心靈的提升,是要借助中外的哲學思想來取代封建專制的儒家教條。 蔡元培根據(jù)康德哲學也把世界分為“現(xiàn)象世界”
18、與“實體世界”,認為現(xiàn)象世界是政治家所從事的對象,其目的是謀求現(xiàn)世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追求現(xiàn)實功利,“人我之差別,幸福之營求”是其主要特點。實體世界以完善人格、精神境界升華為目的,“泯營求而忘人我”是其主要特點。其支配力量是個人自由意識。 “軍國民、實利兩主義,所以補自衛(wèi)自存之力不足。道德教育,則所以使之互相衛(wèi)互相存,皆多以泯營求而忘人我者也。由是而進以提撕實體觀念之教育”[2]14。至于如何建立實體觀念,蔡元培認為,消極方面就是要對現(xiàn)象世界既不厭棄也不偏執(zhí);積極方面,就是對自由的實體世界,懷抱向慕之心,進而求得領(lǐng)悟之道,“惟時時懸一無方體無始終之世界觀為鵠”[2]13,這就是世界觀教育。
19、 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的世界觀教育因偏重于個體內(nèi)在精神、信念和獨立價值意識的養(yǎng)成,所以不免帶有空泛、虛幻甚至神秘之嫌。但其主張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的教育原則,打破了幾千年思想專制的束縛,在某種程度上起了思想解放的積極作用。 有了以上四種教育,是否就是教育的全部內(nèi)容了?蔡元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還需要一種能連接現(xiàn)實世界與實體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 (五)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即美育,蔡元培認為美感教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培養(yǎng)人由現(xiàn)象世界走向?qū)嶓w世界的“津梁”。 早在辛亥革命以前,蔡元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期間,就重視對美學的研討,他在《自寫年譜》手稿中就有如下記載
20、:“我在講堂上既常聽美學、美術(shù)史、文學史的講<演>于環(huán)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shù)的熏習,不知不覺的漸集中心力于美學方面”[10]457?;貒螅谶M行美育理論研究的同時,也大力倡導美育實踐。如民國初年,他在任教育總長制定學制時,就有意識地提高中小學美育的地位。在北大任校長時,他親自開設(shè)美術(shù)課,組織有關(guān)美育的社團,并親自任造型美術(shù)研究會的會長。在蔡元培看來,美育與社會的發(fā)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有助于公民完全人格的形成和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有了完全人格的養(yǎng)成,理想社會才有可能產(chǎn)生。 蔡元培認為美育的教育功能有兩點:第一,美感教育是連接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的“津梁”,“雖然,世界觀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且其與
21、現(xiàn)象世界之關(guān)系,又非可以枯槁單簡之言說襲而取之也。然則何道之由?曰美感教育。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2]13。正是由于美的存在,現(xiàn)象世界和實體世界才得到了連接,使二者處于和諧平衡的狀態(tài)。第二,美感教育的作用在于讓人能夠擺脫一切現(xiàn)象世界的情感纏繞,陶冶人的心靈。在他看來,在現(xiàn)象世界,人人都有喜怒哀樂、好惡是非的情感,并隨著人的生死禍福和利害沖突的現(xiàn)象而變化。如果以上述現(xiàn)象為材料,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就能夠使人產(chǎn)生愉悅,而無私心雜念。比如采蓮、煮豆進入詩歌則有雅趣;火山赤舌,大風破舟的景象成為圖畫,則可以把玩,這就是美感能夠使人對于現(xiàn)象世界產(chǎn)生既不厭棄也不偏
22、執(zhí)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現(xiàn)象世界到達實體世界,不能不用美育。 關(guān)于“五育”中各育的地位,蔡元培指出:“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者也”。然后他從政治、心理學及教育家研究方法等角度來說明“五育”的關(guān)系:“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德育主義三者,為隸屬于政治之教育。(吾國古代之道德教育,則間有兼涉世界觀者,當分別論之。)世界觀、美育主義二者,為超逸政治之教育。”“以心理學各方面衡之,軍國民主義毗于意志;實利主義毗于知識;德育兼意志情感二方面;美育毗于情感;而世界觀則統(tǒng)三者而一之?!薄耙越逃抑椒ê庵妵裰髁x,世界觀,美育,皆為形式主義;實利主義為實質(zhì)主義;德育則二者兼之”[2]14-1
23、5。盡管有種種不同的分類視角,但五育之間作為整體性的緊密關(guān)系卻始終沒變。 三、“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的本質(zhì)探討 從以上對蔡元培“五育并舉”內(nèi)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五育并舉”的某些本質(zhì)特征,評述如下: (一)中西文化糅合的產(chǎn)物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中西文化所孕育出的著名學者,學貫中西,學識淵博,可謂糅合中西文化的典范。誠如李濟博士所評述:“在我們國家里,精研國學的人很多,精研西洋科學的人也同樣的不少,但要承東西道統(tǒng),集中外精華,把中西學術(shù)融會于一心的,這種人可就不那么容易找了,而元培先生正是融會中西學于一心的文化大師”[11]405。所以,“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深受中西文化的影響。 中西文
24、化都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都是人類精神追求的結(jié)果,但由于各自產(chǎn)生的背景與土壤不同,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西方文化重人性的自由精神、科學的探索精神,所以西方人對自由一直是崇敬珍惜的,“不自由,毋寧死”。而其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以及科技創(chuàng)造在社會生產(chǎn)中的運用,更使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中國文化主張宇宙萬物一體,天人合一,也即和諧。其中更注重倫理道德的修養(yǎng),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天下為公,只講義務,不講權(quán)利;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為將來,為群體,為精神的滿足。蔡元培的“五育并舉”正是這兩種文化糅合的產(chǎn)物:繼承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兼容外來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吸
25、收西方文化自由、科學精神,形成了“五育并舉”教育思想,這種超越了“中體西用”、“全盤西化”的文化思路,使教育宗旨走上了中西文化自由和諧的糅合的道路。 (二)“社會急務”與“思想自由”的和諧統(tǒng)一 蔡元培把教育分為隸屬政治之教育和超逸政治之教育。其中隸屬政治之教育主要是滿足社會的政治需要和人的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偏重“社會急務”,而超逸政治之教育則是滿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具體來說,軍國民教育主要是應對傳統(tǒng)教育中“文弱”的弊端,把體育與國家強兵聯(lián)系在一起;實利主義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中重義輕利的習氣,突出使國家富強的意義;公民道德教育顛覆了封建倫理綱常占主導的宗法傳統(tǒng),宣揚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平等、
26、博愛的思想。三者同隸屬于政治,主要突出社會急務的要求。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是要在傳統(tǒng)文化全面崩潰的基礎(chǔ)上重塑一種新的教育價值理念,即思想自由和精神文化的系統(tǒng)建設(shè),以免教育在單純的物質(zhì)追求中迷失方向。“社會急務”與“思想自由”在此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 (三)“五育并舉”的思想核心在于完全人格之養(yǎng)成 在“五育并舉”教育思想中,蔡元培沒有專門談及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問題,但他談到了實體世界中的世界觀教育問題,觸及到思想的自由和諧問題。如果傳統(tǒng)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修齊治平”的君子,清末的五項教育宗旨的目的在于借助西學之工具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之根基,那么,“五育并舉”教育思想之本質(zhì)目的則是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的
27、人,在于學生個體完全人格之養(yǎng)成。1919年2月,蔡元培在《教育之對待的發(fā)展》一文中指出:“群性、個性的發(fā)展,相反而適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標準也”[12]548。在他看來,培養(yǎng)學生完全人格便是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fā)展,也是促進個性和群性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以及身心平衡發(fā)展的教育。簡言之,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就是在世界觀陶冶之下的體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四)美好的教育理想 在“五育并舉”教育思想中,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同屬超逸政治之教育,是理想教育追求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免帶有理想色彩,因而自提出之日就在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教育界、文化
28、界人士紛紛撰文與蔡氏商榷、質(zhì)疑,引起了一場關(guān)于教育宗旨價值取向問題的大討論。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觀點認為,“當以實利主義為方針之主,以軍國民主義教育為方針之從”[13]。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莊俞(1876—1938),他撰文《論教育方針》,認為方針與主義不同,教育方針當視國家大勢而定。根據(jù)當時的國情,認為實利主義固可以使國家富強,但不足以抵御外侮,不足以制止軍閥混戰(zhàn),因此,教育方針除實利主義外,還必須提倡尚武精神和進行軍事訓練,才能克服傳統(tǒng)“文弱”的教育弊端,達到強體御侮的目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宗旨只要實利主義教育即可,國家富強了,其它教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此觀點的
29、代表人物是陸費逵(1886—1941),他發(fā)文《民國教育方針當采實利主義》,以此來反對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舉”教育宗旨,認為教育合乎世界潮流,先解決目前貧困問題,發(fā)展經(jīng)濟,有了實利主義教育,自然就可以增進國力,培養(yǎng)高尚人格。而蔡氏的“五育并舉”看似面面俱到,但實際上,“兼采多數(shù)方針,實不啻無方針”,且認為蔡氏“并非兼采五端,而實以世界觀及美感二者,為教育方針”[14]118。如果按照此方針實施教育,國家就會繼續(xù)貧困落后。所以,教育宗旨以“成人”為要義——自食其力,不可不采實利主義方針,而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可養(yǎng)成文學家,可為文科大學宗旨,不當為普通教育所倚重;實利主義精神就是養(yǎng)成普通人們“勤儉
30、節(jié)約”的作風,自理自營,而后方可為軍國民,為公民;進而方可研究哲學,講求美麗和尊嚴。[14]120 以上可以看出,莊、陸二人的觀點,論述了實利主義的重要性,都贊成實利主義教育作為教育宗旨,但同時也都認為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不是當時國民教育或普通教育所急需的。上述討論意見,分別從某一側(cè)面反映了民國教育的性質(zhì),突出民國教育的重點,對制定民國新的教育宗旨不失為很好的建言,具有集思廣益的積極意義。 對于超逸政治之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有兩點需要辨明:第一,從理論上來說,教育有其自身的理想和目標,應著眼于長遠的未來,而非急功近利。理想產(chǎn)生于現(xiàn)實,是社會發(fā)展的力量源泉。人因為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而產(chǎn)
31、生理想,并以此作為動力而努力奮斗,這正是人的可貴所在。而那些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代表民族、國家的利益,要求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的理想,即便一時不能實現(xiàn),也會為人類的思想和實踐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動力。超逸政治之教育正是這種理想在教育上的反映,因為人的教育培養(yǎng)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理想設(shè)計當然要超越當時社會的急功近利而要著眼于未來。第二,從實踐上來說,超逸政治之教育因當時缺乏必要的歷史條件沒能實現(xiàn),也不能單純地說它是謬論、不識時務。因為,有限的歷史實踐不足以證明一個理想的正誤,對理想的判斷也不能簡單的以實踐的成敗來斷定,更不用說“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在蔡
32、元培主持北京大學期間已經(jīng)得到了部分驗證?,F(xiàn)實與理想,物質(zhì)與精神本來就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再說,一個理想是否先進,主要應看其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反映事物本質(zhì)。“五育并舉”內(nèi)容符合邏輯要求,論之有據(jù),而其本質(zhì)也正是要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的身心自由和諧發(fā)展的人。雖然“五育并舉”的歷史境遇表明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但它仍然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其自身也是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的,所以,我們說“五育并舉”是一個美好的理想。 四、教育宗旨的正式確立——“四育并提” 1912年7月,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召開,蔡元培在會上系統(tǒng)地闡明了制定民國教育宗旨的指導思想、出發(fā)點及與君主時代教育宗旨的根本區(qū)別。 會議
33、期間,關(guān)于教育宗旨的提案,經(jīng)過討論、公決,2月19日議長組織與會代表投票公決,刪除了“五育并舉”提案中的世界觀教育。教育部最終于1912年9月2日根據(jù)全國臨時教育會議的決議,公布了民國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就是民國初年“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 相比于“五育并舉”,在“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中,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符合“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的內(nèi)涵,但總體上與“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相比,還是發(fā)生了一些的變化。 第一,刪除了世界觀教育。蔡元培對世界觀教育非常重視的,但世界觀教育最終沒有被討論通過,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只
34、是趕跑了一個皇帝和推翻了清政府,但忠君尊孔的封建思想殘余對人們的影響仍根深蒂固,并沒有隨著清王朝的倒塌而消亡。思想自由也受到了封建復古思想的阻擋,暫時占居了上風。二是世界觀教育是一種哲學教育,蔡元培對其解釋比較晦澀、難懂,在實踐中實行起來也非常困難。除了前述莊俞、陸費逵等具有實業(yè)家思想因素的教育家提出的商榷、疑義之外,在臨時教育會議討論教育宗旨提案時,有人認為世界觀就是世界觀念,也有人認為世界觀就是宗教哲學,這些都是削弱乃至動搖世界觀教育作為教育宗旨內(nèi)容的因素。 第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中堅地位?!八挠⑻帷钡慕逃谥及训赖陆逃旁诹耸孜唬鴮嵗髁x教育、軍國民教育只是對它的輔佐,而美育的作用
35、更是要為道德服務。其在思想內(nèi)涵上,與“五育并舉”培養(yǎng)完全之人格、重視世界觀教育與美感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三,美育的功能被改變。在“五育并舉”觀中,美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培養(yǎng)人由現(xiàn)象世界走向?qū)嶓w世界的“津梁”,起到了溝通隸屬政治之教育與超逸政治之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在“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中,雖然也提到了美育,但是由于刪除了世界觀教育,它不再是世界觀教育的途徑,不再是連接實體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的“津梁”,不再是提升受教育者精神境界的手段,而變?yōu)閮H僅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以至于在后來的具體實踐中,美育被認為只是在中小學校開設(shè)一些音樂、美術(shù)課程,“至美育一層,加入中、小學校、師范學校教
36、則內(nèi),俾知注意”[15]303。 盡管有上述變化及爭鳴探討,但 “四育并提” 最終以教育法制的方式得以推廣實施,使其成為中國近代社會民主共和政體下的教育宗旨,從而為民國教育確立了總的指導法則,更是我國教育方針的一座里程牌。 辛亥革命后教育宗旨的嬗變反映了以孫中山、蔡元培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關(guān)于教育的價值追求,體現(xiàn)了新興的民主共和國培養(yǎng)共和國公民的要求。由“五育并舉”到“四育并提”的嬗變過程,是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教育領(lǐng)域的反映,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是近現(xiàn)代中國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在我國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與合理繼承,以便更好的促進當代現(xiàn)實教育的發(fā)展。
37、 注釋: [1]董寶良. 中國教育史綱:近代之部[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蔡元培.對于新教育之意見[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蔡元培. 向參議院宣布政見之演說[A]//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蔡元培. 中國倫理學史[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1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蔡元培. 在浙江旅津公學演說詞[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M]. 杭州:浙江教育
38、出版社,1997. [6]蔡元培. 運動會的需要[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4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7]蔡元培. 嚶鳴集序[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8]學部奏請宣示教育旨折[A]//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9]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jīng)驗[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8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0]蔡元培.自寫年譜[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17卷[M]. 杭州:浙
39、江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濟. 融會中西學術(shù)的大師[A]// 陳平原,鄭勇. 追憶蔡元培[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 [12]蔡元培. 教育之對待的發(fā)展[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3]莊俞.論教育方針[J].教育雜志:第4卷第1號,1912(1). [14] 陸費奎.民國教育當取實利主義[A]//呂達.陸費逵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00. [15]我一:臨時教育會議日記[A]//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6]沈
40、灌群.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時期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17]湯廣全.自由與和諧——蔡元培“五育并舉”觀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社巴蜀書社,2009. [18]王列盈.論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與教育追求[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guidelin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five educational proposes to four educational typ
41、es Wu Hong-cheng Fan Kai (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five educational typ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i Yuan-pei'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our educational types” in the early year
42、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guidelin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from subjects to citizens after the overthrow of the monarchy,and its forming process was a silhouette of discussion on the ed
43、ucational thoughts. We explore the changes on education guidelin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can better comprehe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and that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about ou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i Yuan-pei;educational guideline; five educational proposes;four educational types 作者簡介:吳洪成(1963—),男,浙江金華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 樊凱(1980—),男,山東泰安人,河北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 10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6.煤礦安全生產(chǎn)科普知識競賽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技能鑒定試題含答案
- 3.爆破工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察人員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3.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管理人員(地下礦山)安全生產(chǎn)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4.煤礦特種作業(yè)人員井下電鉗工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生產(chǎn)及管理知識測試題庫及答案
- 2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檢查考試題
- 1 井下放炮員練習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測工種技術(shù)比武題庫含解析
- 1 礦山應急救援安全知識競賽試題
- 1 礦井泵工考試練習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考試復習題含答案
- 1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