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自清的《論雅俗共賞》有感》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讀朱自清的《論雅俗共賞》有感(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讀朱自清的《論雅俗共賞》有感
讀朱自清的《論雅俗共賞》有感
《論雅俗共賞》最早是由察看雜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書。書中國共產黨收錄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談詩歌,談朗誦詩。
《論雅俗共賞》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書名,朱先生有其獨特的用意。用現代"論雅俗共賞"的立場解讀傳統(tǒng),充沛體現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場,更體現了人民的立場。同時,書中各篇論文都體現了人民立場,也向著人民說話。
雅俗共賞,語出自明代孫仁孺《東郭記?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具體講的優(yōu)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yōu)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觀賞。
"雅俗共賞"是雅
2、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學者劉雙平說,人類文化是多元共存、豐盛多彩的。從總體上看,可以分成兩大類:"俗文化"和"雅文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的文章、藝術都屬于"俗文化",如新聞通訊稿、報告文學、民間藝術團體的各種表演等。雅文化又可分兩類:"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賞"之雅。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機與活力,就應從小眾走向群眾,為群眾效勞,讓大眾喜聞樂見,做到"雅俗共賞".雅文化如果只為"小圈子"效勞,脫離大眾、脫離生活,注定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書中的《百讀不厭》出自蘇軾《送安秀才失解西歸》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指出,人要多讀經典,也要多
3、讀詩、文章、小說等。詩文的"百讀不厭"主要是靠聲調,因為人們的吟誦,可以讓詩文給人以別致的感受。小說的"百讀不厭",主要是靠故事或情節(jié)。在現代文藝里,讓人"百讀不厭"的作品也很多。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茅盾先生的《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余華先生的《活著》。這些作品讓人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同的感受。
雖然"百讀不厭"以趣味為主,但還是要積極向上的純粹的趣味才能長久流傳的。
書中的十四篇論文,讓我受益匪淺。如《歌謠里的重疊》讓我知道歌謠以重疊為生命,腳韻只是重疊的一種方式。從史的發(fā)展上看,歌謠原只要重疊,這重疊并不一定是腳韻;那就是說,歌謠并不一定要用韻。韻大略是后起的,是重
4、疊的簡化?,F在的歌謠有又用韻又用別種重疊的,更可見出重疊的重要來。重疊為了強調,也為了記憶。
顧頡剛先生說過:對山歌因問作答,非復沓不可。……兒歌注重于說話的練習,事物的記憶與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復沓的需要?!病墩摗丛娊洝邓浫珵闃犯琛飞稀?
"復沓"就是重疊。這對于現代人寫詩與小說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古到今,從古詩到今天的散文,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視,"既重復又新變"的復沓手法幾乎成了一條藝術的鐵律。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的"三"的運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莊"、"三進山"……,"三"意味著反復出現,增強審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現都不同,都有新變化,這就在反復的審美刺激中,增加變化的內容,增加新的審美體驗,當"三"個即重復又新變的審美體驗一整合,藝術的效果、藝術的魅力就構成了。
〔大石橋鄉(xiāng)中心小學教師梁天勝〕
讀朱自清的《論雅俗共賞》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