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2單元 第6課時10的認識》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冀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2單元 第6課時10的認識(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第二單元 認識10以內的數
第6課時 10的認識
整體感知: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0-9各數后認識10。教學時通過觀察,讓學生體驗10的產生感知數的
橫向聯系。本課重點是讓學生理解10的意義學寫10。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了解 10的意義,體會10在生活中的作用,建立數感。
教學內容:
教材18—19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會認、讀、寫10,會用10表示物體的個數。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 、操作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經歷10的抽象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
2、活動,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表示的作用及數學就在身邊,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體驗與同學交流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讀、會寫10。
難點:會用10表示事物的個數。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交流空間
情
景
創(chuàng)
設
你喜歡參加聯歡活動嗎?你參加過什么聯歡活動?今天我們一起去參加一個聯歡活動,好嗎?隨著教師的引導,出示課件(聯歡圖)請大家仔細觀察,你都發(fā)現了什么?互相說一說
教師:剛才大家把你從圖中看到的和想到的說給你的同桌聽?,F在誰能大聲告訴全班同學。
學生自由回答。學生仔細觀察課件,自己把發(fā)現說出來。
3、
小朋友們在歡慶節(jié)日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6個女孩有4個男孩,有10個小朋友,
有10盆花,有5個黃氣球,有3個藍氣球,有2個紅氣球,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考慮從學生喜愛參加的活動出發(fā),把學習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觀察表達和交流。
探
究
與
體
驗
同學們看的很仔細,現在老師再增加點要求,把你看到的每種東西的數量分別是多少,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全班匯報交流,引導經歷抽象過程。
大家都知道了再圖中10可以表示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10又可以表示什么?
引導學生觀
4、察田字格里的10,10是由哪兩個數字組成的,怎樣才能把它寫得美觀大方?
出示直尺放大圖,讓學生從0開始依次讀出直尺上的數,按照直尺上的數,10前面的一個數是幾?9后面的數是幾?
請同學們擺出10個小棒互相數一數再把它們捆成一捆,捆成這樣的10捆。
有10個小朋友,有10個氣球,有10盆花
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10可以表示什么如10個手指10個蘋果10本書10支筆。
仔細觀察10引導學生說出寫10要占兩個日字格,先在左邊格里寫1,再在右邊格里寫0兩部分不要離的太遠。
學生描寫數字
學生讀直尺上的數
學生操作小棒
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引
5、導學生充分的把發(fā)現的看到的東西,分別都用具體的數字說出來,直觀感受數字與生活密不可分通過學生結合實際,
說出用10表示物體的個數,進一步體會到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和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從而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規(guī)范書寫,指導寫法使學生認真書寫。教學時多鼓勵。
感知每一個數都是在前一個數的基礎上添1得到的,依次類推,整體感知數與數之間的橫向聯系。
讓學生通過擺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含義。
實
踐
與
應
用
完成練一練第三題,數一數各有多少,你是怎樣數的。
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小組交流,再組織學生匯報。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6、自己數的結果及方法。
學生交流后匯報。
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對各數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通過說話的形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逐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板書設計:
10的認識
10個小朋友,有10個氣球,有10盆花
教學反思:
從學生喜愛參加的活動出發(fā),把學習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充分的把發(fā)現的看到的東西,分別都用具體的數字說出來,直觀感受數字與生活密不可分通過學生結合實際,說出用10表示物體的個數,進一步體會到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和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從而獲得用數學的體驗。感知每一個數都是在前一個數的基礎上添1得到的,依次類推,整體感知數與數之間的橫向聯系。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對各數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通過說話的形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逐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